田夢曦 丁少驊
摘要:視聽藝術正在逐漸超越傳統的藝術形式,在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視聽藝術在文化創(chuàng)新、新范式的發(fā)展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并有助于跨學科互動、科學技術的人文化、新思維方式的創(chuàng)新。作為一種與時俱進的藝術類型,其性質和特點還處于發(fā)展中,對其內涵和范式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視聽藝術的健康發(fā)展。文章采用文獻法、綜合分析法等科學研究方法分析視聽藝術的內涵,發(fā)現視聽藝術具有傳播性、開放性、超越性等特征,并研究擴展電影、線上視聽表演、裝置藝術、生物藝術等具代表性的視聽藝術構造范式,進而得出新的視聽技術幾乎被用于所有藝術流派,同時新的視聽藝術范式不斷涌現,各種視聽藝術范式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關鍵詞:數字化時代;視聽藝術;科技與藝術;內涵;范式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1-0007-03
視聽藝術是現代媒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很難想象一個沒有視聽文化的現代社會。視聽藝術在數字技術驅動下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引起了科學、文化和藝術史等領域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的關注。
科學家在現代媒體文化和數字文化理論的背景下考慮數字載體的具體情況。藝術評論家們將大眾文化的數字層面作為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加以研究,他們確定了其中存在變革的先決條件,并以電視和電影制作中使用的計算機程序為例分析媒體數字化的過程,考察它對現代視聽文化的影響。文化研究領域的許多研究人員都考慮了文化現象對現代受眾的影響,并分析了新媒體出現后發(fā)生的文化變化。
在西方藝術話語中,視聽藝術的概念通常被認為是數字藝術或媒體藝術。一些學者研究了藝術家與技術之間的互動,尤其是新技術對創(chuàng)作過程的影響。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已經便于藝術家們同時操作音頻和視頻,而在以前,這被認為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藝術過程。聲音和視覺參數之間的關系可以是數學的、隱喻的或直觀的。在某些情況下,用于聲音合成的數字信號源也用于視覺合成。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給予視聽藝術更為寬廣的施展空間,為視聽藝術的發(fā)展開拓了新思路、新范式,這些都需要作認真的梳理,以探索視聽藝術的可能意義方向。
概念是通過反映對象的特有屬性來指稱對象的思維形式,因此概念既有其“所謂”,也有其“所指”。概念的“所謂”指的是概念的“內涵”,就是包容于概念中的被指稱的那類對象具有的特有屬性,它表明指稱的是具有何種特征的對象。概念的“所指”指的是概念的“外延”,即客觀世界中具有內涵反映的特有屬性的每一個對象,它表明概念指稱的對象范圍[1]。
與古典藝術相比,視聽藝術相對年輕,是視覺藝術、聽覺藝術有機整合的跨學科的藝術形式。將視聽藝術歸類為數字或媒體藝術是不正確的,因為視聽藝術的主要任務是傳達情感、聲音和視覺美學,而不是簡單的可制造性。
就內容而言,視聽藝術更接近于音樂藝術、印象派藝術和抽象派藝術。從文化和教育學的角度來看,視聽性可以被解釋為形成聲音、視覺感官虛擬表征的方式的有序性,這些方式協調了多藝術空間的內部和外部條件。就個人取向而言,視聽文化與創(chuàng)造、傳播和發(fā)展屏幕藝術作品的精神和實踐活動、感知和生成聲音圖像的審美發(fā)展程度有關。
視聽文化在傳播的信息內容和性質方面具有巨大的教育潛力,它以個人和集體的形式在精神、道德、智力和審美自我表達上形成個人素質的焦點。當前視聽藝術持續(xù)地表現為網絡的虛擬現實,人的意識深處介入的可能性和外化現實的可能性,時間與空間的相對性,多維時空的變異與重構等[2]。
視聽藝術具有以下特征。
(一)視聽藝術是一種傳播文化
文化傳播是指人類的文化從文化的發(fā)源地向外傳遞、傳播或者由一個社會群體向其他的社會群體傳播的過程。相較于口傳文化、書寫文化,視聽文化是一種與技術進步、現代技術的發(fā)展和傳播有關的文化,即音頻記錄和傳輸方法的發(fā)展。視聽文化是一種獲取和傳播文化信息的方式,它不僅是對口頭、書面交流的補充,還是口頭和書面交流的替代。目前,文化領域的文化環(huán)境翻了一番,以前都反映在書面文本中的人類所有成就,如今都得到了視聽表達,這種現象被稱為音頻可視化或文化可視化。
自由選擇消費文化信息的方式是多元現代文化的一個方面,這使不同性質的文本之間的關系變得復雜。現如今視聽資料的制作來源已不再局限于電臺、電視臺,網站、論壇等新媒體逐漸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
(二)視聽藝術是技術革命的結果
伴隨著產業(yè)革命的推進,科學技術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認知世界的方式,作為科學技術革命的結果,包括藝術在內的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視聽藝術聚焦新技術環(huán)境下的個體感知和世界觀照,多元化聯動、音樂、影像、劇場、互動、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元素貫穿于藝術創(chuàng)作。科技影響了藝術環(huán)境,數字藝術的出現導致了新藝術范式和形式的出現。藝術、文化、科學和技術等廣泛領域的專家正在積極討論藝術新流派的形成。3D動畫、虛擬現實、交互系統以及互聯網等領域為藝術家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造力和新機遇。
(三)視聽藝術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數字藝術的出現立即與所有其他傳統藝術形成對比。數字藝術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所有藝術的背景下發(fā)展,并與模擬藝術積極互動和影響。因此,受數字藝術的影響,模仿繪畫、雕塑、浮雕和建筑的全息圖像開始出現。最活躍的藝術媒體影響了合成藝術,即發(fā)生和表演。新技術給藝術帶來了新的境遇,也給受技術影響的當代藝術帶來了新的特點。
當代藝術的主要特征是互動性、新的藝術手段和數字藝術的精英化。當代藝術中的互動性意味著今天的觀眾可以與藝術家接觸,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直接參與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內容生產從“陽春白雪”延伸到“下里巴人”。
(四)視聽藝術具有超越性
超越性是指對超出物質世界的存有物、超出生存以上的意義的探尋。在“互聯網+”“智能+”時代,數字化圖像、語音識及文本處理等的加持激發(fā)了視聽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也讓觀賞者領略了無限的生命妙境。同時,藝術本身也在參與創(chuàng)造,以推進世界的變化。未來主義、后印象主義、純粹主義等大膽致力于視聽藝術話語的研究,網絡的虛擬現實、心靈真實、主觀精神真實的轉向、多維時間、空間的重構等已實現對存在藝術的超越。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視聽藝術所表達出的虛擬世界也有可能成為現實的世界,即現實世界已被虛擬世界重新規(guī)劃、建構了。
在庫恩看來,“科學革命”的實質,一言以蔽之,就是“范式轉換”[3]。瑪斯特曼在研究庫恩范式觀的基礎上,提出三種類型的范式:哲學范式或元范式、社會學范式、人工范式或構造范式。構造范式可以是一個成功解決疑難問題的方法,也可以是一種公認的標準、成功的范例等。構造范式打通了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具體科學之間的通道,在它們之間建立起一種新的發(fā)展聯系,從而成為一種開拓創(chuàng)新的手段,文章所指的范式是構造范式。
(一)擴展電影
自1895年電影出現以來,電影的主要類型有紀錄片、故事片、動畫、科普和教育片。一個世紀以來,許多文化科學家、社會學家和藝術評論家一直對電影在視聽文化空間中的地位感興趣,雖然他們的評論各異,但都認同電影是一種攝影的藝術類型。20世紀60年代,擴展電影的概念開始出現,這是通過在舞臺上進行大量視頻實驗實現的。
在電影的發(fā)展歷程中,其經歷了從無聲、黑白到有聲、有色的空間擴展;從畫框內到畫框外的空間延伸。畫框可看作創(chuàng)作者的視野,再直接一點,是攝像機的視野,包括打破鏡頭畫框、打破情節(jié)畫框、打破意識畫框。故事空間的擴展趨向于多層空間敘述化、時間線的打亂與擴展,如2010年的《盜夢空間》,導演將夢境的時間線與現實的時間線擱到一個故事線上進行。融合擴展,即將那些被稱為打破、混亂、違反規(guī)則、越軸的拍攝手法普遍應用到各類電影中。擴展電影可視為一種藝術上的先導,促使人們思考科學技術與藝術的關系,科學技術如何藝術地表現世界。
(二)線上視聽表演
視聽表演體現出藝術性、情感性、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是在燈光、聲樂、編輯、視覺等部門的協作下產生的綜合性藝術。視聽表演藝術包括音樂會、歌劇、舞蹈、戲曲、話劇等。視聽作品是時代的產物,數字化時代的視聽表演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拓寬了傳播的渠道。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中國國家大劇院積極擴展線上演播,于2020年聯合海外社交媒體官方賬號、世界劇院聯盟平臺等十多家中外新媒體平臺于每周星期六推出線上音樂會等。中國表演藝術的數字化國際傳播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成為促進文明互鑒的重要形式[4]。
(三)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是視聽藝術的一個領域,利用視頻設備、計算機和電視圖像的可能性表達藝術概念。作為世界上的一種藝術形式,裝置藝術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末,當時視頻設備已為社會所用。裝置藝術形式以觀者體驗為核心,借助數字媒體時代的技術優(yōu)勢,營造出包裹性、邊界隱形性、流動性的藝術場域,將觀眾身體與意識完整納入沉浸式裝置藝術作品中,形成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獨特藝術魅力[5]。
克瑞什在《布置場景: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中的嗅覺和味覺》一文中探究了虛擬現實的新技術,反思并進一步論證了虛擬味覺和嗅覺的發(fā)展,強調了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設備中身體感知的文化維度的重要性。“虛擬雞尾酒杯”是一種增強現實的技術,它通過電刺激人類味蕾并操縱顏色和氣味來模擬飲用水的味道或空氣的氣味。“季節(jié)旅游”是一款虛擬現實游戲,用戶可以在虛擬的各個季節(jié)景觀中移動。該技術使用氣流、氣味和溫度,以及更標準的視聽顯示。雖然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通常被視為接近現實,但虛擬雞尾酒杯和季節(jié)旅游通過多點觸控設備展示了創(chuàng)造維度的世界。這些技術構造改變味覺和嗅覺的閾值,重塑了過去的感知方式和習慣,產生了新的感知印象。
(四)生物藝術
1997年,藝術家愛德華多·卡茨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生物藝術[6]。卡茨認為,“作為當代藝術的一種新趨向,生物藝術掌控著生命的過程”。相較于其他的藝術形式,“生物藝術不僅創(chuàng)造了新客體,也創(chuàng)造了新主體”[7]。凱萊特的作品“皮膚肖像”提供了一種更傾向于準匿名、碎片化、放大和人體皮膚解剖圖像的演示格式。凱萊特認為,這種呈現方式可以提高對體驗的認識,如反思、同理心和相對性。通過與觸覺圖像和視覺效果的互動,皮膚肖像可以重新定位“我”和“非我”、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邊界,通常通過觸摸來擴展對差異的理解,同時也挑戰(zhàn)了對傳統人體概念的文化承諾。凱萊特探討了“皮膚作為技術”的隱喻,為藝術和人文學科提供了對當代藝術體現的創(chuàng)新理解。魏穎2019年的策展 “準自然—生物藝術、邊界與實驗室”,采用更加多元的思考方式,探討自然、人類與技術之間的種種可能性。我國藝術家的探索表明“生物藝術”可以擁有多元文化語境下的聲音,以傳統和現代的中國文化思考創(chuàng)造,而不只遵循“生物藝術”建立之初的單一西方化視角。
關于視聽性概念的研究仍然不夠充分,但新的視聽技術幾乎被用于所有藝術流派。電影和戲劇制作領域的導演、美術藝術家、舞臺作品中的音樂家、建筑師,甚至作家都使用視聽技術。根據藝術的美學原則,視聽藝術可劃歸為綜合藝術。伴隨時代的進步,技術革命的結果使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包括藝術。新技術及其不斷的現代化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視聽藝術范式,各范式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qū)別。
首先,各個視聽藝術范式之間相互聯系、滲透。如屬于綜合類藝術的各視聽藝術范式吸收了各門藝術中的時間、空間、視覺、聽覺、造型、表演等元素融于作品之中,使其藝術表現力得以擴展。其次,各個視聽藝術范式既有個性又有共性。每個范式都展現出自身獨特的藝術個性,但各范式之間又表現出某些彼此相同的藝術規(guī)律。
技術進步正在影響視聽藝術的話語。屏幕藝術的攝影本質是其物質存在的基礎。視聽藝術表現力的潛力取決于視覺文學、動感繪畫、美術、音樂等元素的組合。視聽藝術已經從黑白和無聲電影發(fā)展到聲音、色彩、寬屏、立體聲、多媒體、3D等格式。20世紀和21世紀之交,視聽(屏幕)和傳統藝術不斷互動,新的屏幕技術(計算機藝術、互聯網)不斷發(fā)展,出現了一種名為“虛擬博物館”的新型博物館,以及一種新版本的圖書文化,如電子(屏幕)圖書。甚至戲劇表演、文化活動和音樂表演(包括歌劇演唱會)也通過電子媒體傳播。視聽藝術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視聽藝術展示了科技與藝術交融的未來態(tài)勢,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雍琦.法律邏輯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9-35.
[2] 陳曉明.視聽文明時代的到來:新的美學與感知世界的新方式[J].文藝研究,2015(6):16-27.
[3] 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8.
[4] 侍瑩瑩.表演藝術的數字化國際傳播路徑探索:以國家大劇院線上演出的海外播出為例[J].人民音樂,2022(4):65-67.
[5] 尹毅,趙堃雅.數字媒體語境下的沉浸式裝置藝術特征研究[J].美術大觀,2021(5):124-126.
[6] 知閑.生物藝術的爭議與挑戰(zhàn)[J].世界知識畫報(藝術視界),2019(10):5-9,4.
[7] 魏穎.生物藝術在中國[J].美術觀察,2022(4):26-29.
作者簡介?田夢曦,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史。?丁少驊,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