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關紀錄片拍攝與制作的論文并不少見,但關于應急演練類紀錄片攝制技巧的文章少之又少。文章首先簡要闡釋應急演練類紀錄片的發展現狀,然后對應急演練類紀錄片的分類進行闡述,結合筆者連續三年為吉林省生態環境廳導演應急演練紀錄片(即《吉林省2019年度化工園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2020年東遼河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聯動演練》《2021年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突發事件應急聯動演練》)的實踐經驗,通過運用個案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分析應急演練前期拍攝的準備工作,EFP現場多機位的拍攝,運動鏡頭的拍攝、剪輯、包裝,后期的調色和配樂等,得出應急演練類紀錄片拍攝與制作的常用技巧,提出視頻信號傳輸、視頻影調和色調統一、運動鏡頭拍攝注意事項等建議,為吉林省乃至全國的應急演練類紀錄片攝制團隊、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應急演練;紀錄片;拍攝技巧;制作技巧;攝制策略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1-0035-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吉林省教育廳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應急演練類紀錄片攝制人員能力提升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H21440
2018年以來,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遼河流域治污工作,發布了《吉林省遼河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聯合行動方案》,在這個方案下,通過加強聯合研判、預警、監測、處置等,有效提高跨區域突發環境事件應對能力,同時每年拍攝一部應急演練類紀錄片作為示范。可見應急演練類紀錄片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提升應急演練類紀錄片的拍攝與制作技巧是每個傳媒人都值得思考的問題。
《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紀錄片頭部效應還在,但呈現弱化趨勢,作品點擊量逐年下降。而應急演練類紀錄片在紀錄片產業中屬于小眾類型,是紀錄片產業的短板。伴隨著信息化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各企業、環保部門對應急演練類紀錄片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這類紀錄片往往停留在新聞記者報道層面,攝制的針對性和專業性差,相關的參考文獻、優秀影片案例、實踐數據少之又少。
應急演練類紀錄片在制作上可分為EFP和ENG兩種方式。EFP制作方式即室外多訊道制作方式,是兩臺以上攝像機通過切換臺,導播現場制作的節目形式,多用于大屏幕直播、網絡直播[1]。它一般受場地影響,要求各個攝制工種間配合度高,它的時效性、現場感強于ENG制作方式,例如《吉林省2019年度化工園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ENG制作方式即單機位制作方式,它的機動性更強,不受空間場地限制,一般可以由導演按照預先設計的分鏡頭稿本現場調度和拍攝,可以多次NG,后期需要按照解說詞進行配音制作,藝術性、畫面感、敘事性要強于EFP制作方式,例如《2021年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突發事件應急聯動演練》。
(一)前期拍攝的準備工作
1.電源的準備。在應急演練類紀錄片的拍攝中,供電的不足或不穩定,會直接影響整個演播系統作業。作業現場要統計好電量需求提供給主辦單位,盡量避免與燈光、音響等協作工種共用同路電源,防止過載損壞設備。同時準備好攝像機電池與適配器,防止突然斷電。建議由專人負責電池充電,并做好電量標記。
2.線材的準備。在應急演練類紀錄片的拍攝中,線材的準備尤為重要,要根據現場設備之間的距離、接口種類,提前準備好專業的視音頻信號線,常用的有BNC接口的SDI信號線、HDMI信號線和卡農接口的音頻線等,建議常備線路檢修的工具和各種常用視音頻轉換插頭,所有線材都有備用線,以防不時之需。
3.設備的準備。拍攝前,一般會根據甲方要求和預算,與甲方共同商議設備的選取、設備的安放位置、設備鏈接與布線、信號測試等工作,以便拍攝時確保設備處于最佳狀態。常用前期拍攝設備有攝像機、攝像機輔助設備、航拍設備、收音設備、演播系統、燈光設備、調音臺、通信設備、直播設備、信號同步設備等。
(二)EFP現場多機位的拍攝技巧
1.機位圖設計。機位圖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在前期勘查現場后,根據策劃案,由導演與各個工作部門協商確定的。便于攝像明確自己的工作位置和拍攝范圍,更好地進行多機位配合,避免出現拍攝死角,如圖1所示。
2.多機位任務劃分。應急演練類紀錄片多機位任務劃分,遵循的是單個機位功能最大化、各機位互相配合的原則。每個機位的拍攝角度、景別、運鏡方式、輔助設備、拍攝對象都有所不同。目的是全面、深刻、實時地展現應急演練場面和細節,兼顧每個環節的關鍵動作,具體任務劃分如下。
在演練區域,機位1、2、3分別為固定機位,其中1號機拍攝景別為全景,負責包容現場的演練隊員大范圍的活動;2號機拍攝景別為中景和中近景,負責拍攝說話人,如主持人、總指揮、匯報隊員等;3號機拍攝景別為大全景、中景,負責拍攝觀眾反打鏡頭、專家點評等。4號機為使用穩定器的游機,有三個任務:一是負責與三號機配合拍攝觀眾區另一面反打鏡頭,如觀眾鼓掌、專家點評等;二是與7號航拍無人機配合,跟拍救援車輛入廠;三是拍攝演練區域的活動細節,角度更為靈活,如演練隊列的腳步、關鍵性動作、救援設備、檢測設備特寫等。7號機位為航拍無人機,負責俯拍演練區域、演練隊伍入場、醫護人員救援、消防車輛入場等。
在事故發生地,5號、6號、8號機相互配合,5號機為固定機位,配置變焦廣角鏡頭,全景跟拍救援、消防噴灌、檢測等畫面;6號機為游機,配置中長焦段變焦鏡頭,負責拍攝關鍵動作、關鍵設備的近景和特寫;8號機為航拍無人機,負責拍攝事故發生地液氨球罐消防噴灌、醫護救援等俯拍遠景鏡頭。
(三)運動鏡頭的拍攝技巧
運動鏡頭相較于固定鏡頭來說,更有視覺張力,節奏感更突出、敘事性更強,包括推鏡頭、拉鏡頭、搖鏡頭、移鏡頭、跟鏡頭、甩鏡頭、升降鏡頭和綜合運動鏡頭等。運動鏡頭的拍攝需要多種輔助設備來完成,具體拍攝技巧如下。
1.穩定器拍攝。傳統意義上的穩定器即斯坦尼康,適用于大型攝像機,穩定性強,重量大,機動性差。而輕型化的穩定器,如智云、大疆穩定器等,適用于一些小型單反或微單拍攝,性價比很高,很多新的跟拍功能日趨成熟。例如在《2021年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突發事件應急聯動演練》的拍攝中,采用的就是大疆如影SC穩定器搭配佳能R5微單相機,分別跟拍各部門人員出動、上環境監測車、拆裝設備、進行河道采樣點采樣等畫面,增強了畫面的現場感、緊迫感,從而增強了畫面的節奏感。
2.軌道拍攝。軌道分為重型軌道和桌面軌道兩種,拍攝手法多為橫移、前移、后移鏡頭。例如,應急演練類紀錄片中,拍攝指揮中心或監測中心的會議等畫面,筆者采用的是YC洋蔥140 cm的電動桌面軌道,利用手機APP無線操控電動軌道,可以實時操控和調節攝像機運動的速度和軌跡。筆者采用的是廣角鏡頭低角度微仰拍的視角、對稱式構圖進行前移拍攝領導工作的鏡頭,采用斜線構圖橫移側面拍攝演練隊員傾聽做筆錄的鏡頭,這些畫面拍出來有一種正式、大氣、嚴肅、內斂的感覺,對整個應急演練紀錄片起到渲染情緒、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3.搖臂拍攝。搖臂拍攝多采用廣角鏡頭,常用手法為升降鏡頭、綜合性運動鏡頭等。例如,在應急演練ENG制作方式中,筆者采用的是印跡M1-III的碳纖維輕型搖臂,拆裝靈活,方便攜帶,工作半徑為120 cm,主要用來拍攝指揮中心、會議室、環境監測室、污水化學實驗室等全景畫面,使環境內主體更有立體感、空間感[2]。
4.無人機拍攝。航拍鏡頭可以交代主體與環境的位置關系,調節畫面節奏,營造大場面、大氣勢的氛圍,增強視覺張力和吸引力。航拍的范圍很廣,可以代替重型搖臂,低空拍攝可以代替滑軌和穩定器,靈活性、機動性更強。
例如在《2020年東遼河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聯動演練》的拍攝中,沿途設置了多個監測點位,每個監測點位都采用直飛、俯瞰的手法進行拍攝,交代了自然環境。再如《吉林省2019年度化工園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的拍攝中,針對液氨球罐泄露、現場消防車噴水降溫的情景,采用的就是以液氨球罐為中心、俯拍結合環繞飛行的手法交代了事故地點的環境,同時也體現了消防車、搶修人員、醫護人員的位置關系,突顯出應急演練各部門的訓練有素、團結協作、陣容強大,同時增強了情節的緊張感、畫面的節奏感。
應急演練類紀錄片的后期制作比較重視還原性、紀錄感,重視各環節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敘事結構有順序結構、章節式結構、插敘結構[3]。具體技術流程主要分為DIT、素材剪輯、后期包裝、字幕制作、后期調色、配樂、節目生成等。
(一)剪輯技巧
應急演練類紀錄片的剪輯,第一種是按照解說詞鋪底,按照分鏡頭稿本順序進行剪輯,要注意節奏的把握,合理安排各段落的時長,不落下一個環節,同時要突出每個演練的重點環節、關鍵性動作;第二種是多機位錄播的剪輯,需要多軌道剪輯,注意聲話同步,節奏感要緊湊;第三種是按照現場多機位切換出來的成片,后期進行修正和補接鏡頭,如采用空鏡頭、反應鏡頭來補救。
(二)包裝技巧
為了增加畫面的動感和可視性,可以把固定鏡頭制作成動態鏡頭,也可以用數字轉場特效或光暈轉場特效把兩個固定畫面連接起來。對段落轉場和重點字幕標題的設計,可以結合AE光效粒子等插件和虛擬背景進行統一的字幕包裝。例如,應急演練中河道監測點位的展示,利用PS圖層和AE動畫相結合,制作出帶有科技感的區域監測點位圖,按照解說詞的節奏,順著河流的趨勢,實時彈出相應點位的坐標和名稱。
(三)后期調色技巧
后期調色可以統一畫面的色彩風格,使影片各環節曝光統一,提高影片的畫面質感和審美感。相較于電影和宣傳片,應急演練類紀錄片的調色相對簡單,因為前期拍攝大部分素材色域為Rec.709,基本上經過調色軟件一級調色后就能達到色彩的統一。針對一些空鏡頭,為了使其更有感染力,進行二級調色即分區域調色,使主題色彩更突出、對比更強烈,例如應急演練環境中的河流、山川、森林、藍天等空鏡頭。同時利用亮度曲線和高光、中間調、暗部分級調整,突出風景的暗部細節,保留亮部細節,使畫面的寬容度更大,視覺感更舒適。
(四)配樂技巧
在后期配樂過程中,按照各個環節的不同,配樂也應有所不同,做到張弛有度,有起有伏,按影片的敘述節奏來配樂。例如大場面航拍鏡頭段落、人員出動、車隊出動、領導召開緊急會議等,要配合節奏緊張的交響音樂;在滾屏字幕介紹相關文件、長鏡頭介紹自然環境,要運用舒緩輕盈的鋼琴音樂;片頭和結尾要使用大氣恢弘、振奮人心的交響音樂;同時還要為一些特效和字幕配上音效。
(一)視頻信號傳輸距離長
演練現場分為三個區域,所有訊道信號最終都要經過轉播車,且每個訊道都由多個信號線組成,如果按傳統的布線方式,就會像蜘蛛網一樣凌亂。為了確保信號的高質量、高穩定性傳輸,筆者采用的是BMD的視頻通信轉換盒設備,將SDI信號、音頻信號、TALLY信號、通信信號都嵌入光纖信號,然后在轉播車處再次還原出來,分別接入對應的設備,最大限度地減少信號的損失。針對演練區域400 m以外的事故現場,采用的是猛犸傳奇2000ft無線圖傳的設備,3G SDI信號介入發射端,接收端用C型魔術腿高高架起,還原出的3G SDI信號介入切換臺,減輕了信號傳輸壓力。同時把轉播車作為中轉站設置在大屏幕的右側,盡量兼顧演練區域和事故現場的動態。這樣的安排解決了多線路凌亂、布線困難的問題,更能保障其信號的穩定性,降低了線路故障的風險。
(二)視頻影調和色調不統一
縱觀現有應急演練類紀錄片,有時會發現整個影片的色彩不統一、曝光不準確,主要原因和解決方法如下。
第一,多機位現場拍攝沒有調整白平衡,使用的都是AWB模式,現場大屏幕的干擾、拍攝角度的不同、光線明暗的不同就會導致各個機位色調不統一。建議拍攝之前所有攝像機統一調白,保持恒定色溫拍攝,盡可能使用同一型號的攝像機。
第二,ENG制作模式下,室外拍攝情況較多,在不同的環境中采集素材,自然光線的強度和色溫都會發生變化,應根據自然光方位和走向,實時控制好曝光和白平衡。空鏡頭拍攝建議使用GND濾鏡降低反差,同時選擇或早或晚的時間段拍攝,即太陽光線與地平線夾角在30度至45度之間。
(三)運動鏡頭拍攝注意事項
第一,運動鏡頭拍攝要注意起幅和落幅,保證影片后期剪輯連貫,有創作空間;第二,要注意鏡頭運動時畫面焦點的實時調整,防止跑焦;第三,要注意鏡頭時長,一般運動鏡頭的單個鏡頭不少于5秒;第四,要注意配合片子的節奏,適當地運用運動鏡頭;第五,要選擇適合的輔助器材,保持其穩定性和運動美感。
應急演練類紀錄片的拍攝與制作是一條不斷探索、創新之路,每個創作者在實踐過程中都要不斷努力和探知新的目標。文章本著實踐出經驗的道理,探究紀錄片的拍攝原則和技巧,為吉林省乃至全國的應急演練類紀錄片攝制人員提供經驗和借鑒,間接為公安、消防、環保等應急機構的宣傳助力。
參考文獻:
[1] 王向紅.關于紀實性電視專題片拍攝與制作的探討[J].新聞傳播,2013(1):138-140.
[2] 周曼妮.電視專題片的拍攝與制作技巧初探[J].傳媒論壇,2018,1(6):29-30.
[3] 孫歆.專題片的拍攝與制作探究[J].媒體融合新觀察,2020(2):76-78.
作者簡介?錢紅興,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影視攝影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