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對標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要求,面對當前國際傳播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地方國際傳播工作要增強使命感責任感、提高政治站位、講究方式方法,講好各地發展故事,向世界展現豐富多彩、生動立體的中國形象,不斷推動國際傳播工作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地方國際傳播 中國故事 議題設置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①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不斷推動國際傳播工作高質量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營造良好國際輿論環境。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和重要一環,地方國際傳播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需要強化使命擔當、開拓進取,爭取新的成績。
一、增強做好地方國際傳播的使命感責任感
地方國際傳播的意義,在于把握形勢、厘清任務,服務國家大局、推動地方發展。做好地方國際傳播工作,就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納入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幫助推動實際工作、解決具體困難。
(一)地方國際傳播是國家國際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全媒體傳播的加快推進,內外宣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既內外有別,又內外一體。國內發生的事情,下一刻可能就會被國外媒體報道,引發國際關注,可能促進我們的工作,也可能成為負面國際輿情,倒灌國內。國際傳播中鮮活故事和理論創新有不少來自于地方實踐,講好一個縣、市、省的故事,就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本地篇章,就能使地方國際傳播有更高層面的含義。開展地方國際傳播工作,要把鏡頭聚焦一線基層,筆觸對準人民群眾,把不同地方切實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講好,把各地民眾追求實現中國夢的動人經歷與感人事跡講好。
(二)地方國際傳播是推動區域對外合作的重要引擎
伴隨“一帶一路”等區域合作的深入推進,外界對中國內地信息需求日益增多,做好地方國際傳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實踐證明,地方國際傳播做得好,本地區的國際交往合作往往會有很大提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步伐也會更加有力。
做好地方國際傳播為地方發展賦能助力。在一個省份,每個市、縣區乃至鄉鎮、村居,都有自己的特點。這些地方的國際傳播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圖畫和生動的中國故事。
二、以講好地方發展故事為依托,展現新時代中國景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發揮各自特色和優勢開展工作,展示豐富多彩、生動立體的中國形象。②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做好地方國際傳播、講好地方發展故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通過《中國日報》近年地方新聞報道被外媒外電轉引及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的表現來看,國外受眾關注點涵蓋各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旅游、科技、奇人異事、美圖美景等方方面面。比如近期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上,圖文報道《大自然美的留痕,奇妙的黃河“沙畫”》海外傳播量80萬人次;《福建最小胎齡“雙胎巴掌寶寶”闖過層層生死關,平安回家》海外傳播量105萬人次。
從近兩年的外電轉引數據來看,地方新聞報道中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的約占總量的一半;其次是社會新聞類,約占總量的30%;其他依次是突發事件、自然災害、社會消息、考古歷史等話題。不同區域、各個城市的側重也不同,對北京市關注最多的主題是其政治中心、國際交流;對上海市最關注的主題是其金融、創新和旅游;對云南省最關注的是野生動物和保護;各地的特色產業,比如寧夏葡萄酒也有較大國際關注度。
從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數據來看,對地方報道關注最大的有四類:一是突發新聞,比如云南大象北遷,其背后是對中國改善生態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關注;二是特殊的重大地方政策,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北京的入境航班管理;三是平凡人的英雄故事,比如普通人沖進火場拽出煤氣罐;四是各地特色內容,如四川熊貓、山西花饃等。
結合《中國日報》實踐經驗,對于如何把握國際傳播規律、開展地方國際傳播,有如下建議。
(一)把握外部需求熱點
1.發現熱點
熱點,我們通常理解為一段時期內發生的關注度高的事件。抓住熱點,往往能迅速出圈。短期熱點要求實效性和準確性,第一時間拿到信息和素材,第一時間發送落地,有當事人或官方的表態、數據做支撐。長期熱點需要在大量報道及本地區的特色中尋找規律,充分考慮外國受眾的視角,加上獨特的對外解讀,根據不同傳播平臺特點推出合適的產品形式。
2020年初以來,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為國際普遍關注的話題,包括疫情防控措施、收治診療方案、國際援助、疫苗開發進展、核酸檢測等等。如:2020年3月21日的報道“Beijing diverting flights to fight virus”(《北京收緊疫情防控措施,入境航班改航》),囊括了疫情熱點、實時信息、城市影響力等多個因素,一周內被美國廣播公司等外媒轉引566次。在當時的背景下,網絡經濟、電子商務等關鍵詞在國際上關注度長期走高。2020年10月21日的浙江電商產業報道“Short clips increasingly becoming powerhouse in growing retail space”(《實探淘寶直播的半壁江山——杭州九堡電商直播》)一周內被外媒轉引151次。
2.跟進熱點
外媒炒作和關注的熱點話題,也可以為我所用,有針對性地進行國際傳播,對于維護中國的國際形象、提升地方形象有很大幫助。比如美西方大肆炒作新疆棉花、污蔑中國人權問題,《中國日報》主動反擊,組織新媒體力量進行深入分析挖掘,反制英國廣播公司(BBC)“濾鏡化”報道。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們與西方爭奪話語權的硬仗只會越打越多,如果地方能夠在此過程中參與國家戰略大局,不僅能夠有力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國際形象,更能夠有效打造城市品牌、提升知名度。
除了這些針鋒相對的選題,也有一些輕松的社會民生話題在國外社交媒體平臺引起關注,跟進報道同樣可以擴大傳播。2021年5月,關注到尼泊爾境內的珠穆朗瑪峰大本營有多名登山者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第一時間獨家專訪了西藏自治區體育局局長,詳細介紹了經由西藏的珠峰登山活動的最新進展,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體現了較高的新聞敏感性,及時回應了國際關切,文章“Tibet kicks off spring climbing season with COVID precautions”(《2021年珠峰登山季采取最嚴格防疫》)被外媒轉引13次,其中美聯社全文引用。
(二)主動設置議題
融通中外是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在議題設置中找準雙方的公約數,把握好中外利益交匯點、話語共同點、情感共鳴點,把中國國情、中國特色與國外受眾的表述習慣和接受心理結合起來,把我們想講的與國際社會想聽的結合起來。在對外表達上,既開放自信,大大方方地講我們地方特色和發展成就,又客觀平實,不回避一時一事的問題和矛盾;既堅持原則,始終與黨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不隨意跟風跟評或空刷流量,又謙遜謙和,在一個個精彩美好的地方故事中沉淀精神、積蓄力量。具體可做到三個有機結合。
1.將已有日程和外宣策劃有機結合
圍繞已有的年度常規活動或重要活動日程,比如中國—阿拉伯博覽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北京服貿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等,結合國外受眾傳播需求的“公約數”,主動提前做好策劃,做好活動預熱、動態跟進及后續報道。
2021年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中國日報》采編團隊提前策劃,從常規活動中,另辟角度,相關報道引發熱議和關注。推出“進博好物”系列報道,刊發《聚“首”進博|新展商 新面孔 新期待》《最大最高最特別,進博會又雙叒叕上新了!》等圖文視頻報道,以互聯網用戶喜愛的“有圖有真相”的方式生動介紹“新”“奇”“特”的“進博好物”,充分展現進博會特色與風采,海內外傳播量超100萬人次。發揮英文直播特色,推出英文特色直播《中國日報記者帶你體驗進博會的藝術范》《冰雪嘉年華中國日報資深記者在線滑冰》,為全球網友展示一個“新鮮”的進博會,全球觀看量超100萬人次。
一些日常報道也可以提前規劃,在多平臺呈現。比如福建記者站提前收到福建省高級法院即將對“章公祖師”肉身坐佛像追索案進行二審宣判的通知,通過跨部門合作,在報紙頭版和《中國日報》雙語新聞賬號上同時刊發稿件,閱讀量突破10萬人次。
2.將主題報道與當地實踐有機結合
圍繞黨和政府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組織重大主題報道,在國際平臺上進行對外傳播,是講好中國故事和中國共產黨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20年開展脫貧攻堅等重大主題報道,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2022年迎接黨的二十大召開,圍繞這些主題,需要深入各地基層一線采訪,全方位多角度對外展示好各地區各領域發展成就。
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日報》為各個省區市制作了精美的四聯版,展示各地取得的成就、紅色記憶及時代發展新趨勢,同時通過生動的人物故事細節展示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設計上更是融合當地特色紅色建筑及地標建筑,用跨版設計呈現地方特色,取得良好傳播效果。《中國日報》深入研究不同省份的特點,尋找最具代表性的對外報道角度。比如針對湖北省,改革開放40周年的主題報道,選擇的是漢正街這個點,從“鄭舉選”這個被稱為“盲俠”的標志性人物切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成就報道湖北篇,聚焦以光谷為代表的湖北高新產業,以及長江大保護。建黨百年的四聯版中,選擇切入的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主題。
3.將特色特點和國際傳播有機結合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都有獨特之處,根據海外社交媒體平臺受眾興趣推出各地的美圖美景、暖心故事、特色文化、科技創新等,都有可能成為“爆款”。一是地方特色風光,比如寧夏的星空、東北的雪,四川的熊貓、青海的鳥,這些美景可以是組圖、動圖、短視頻;二是地方特色文化,以及百姓流露出的幸福感,比如云南的潑水節、陜西的兵馬俑、貴州的少數民族、廣西的螺螄粉等等;三是展現不同精神風貌的人物,比如老人勇于嘗鮮、追求新生活,消防員、軍人等群體舍己為人的行為,技藝超群的工匠打造精巧手工藝品等等。
為此,《中國日報》積極推進融合創新,為地方的好故事搭建更多平臺,比如正在進行的“Claims to Fame神奇的中國縣城”“How-to China 問道中國”欄目,用鮮活的地方特色故事講述中國發展的世界意義。系列短視頻聚焦“中國最大的假發出口地”河南許昌、“世界風箏之都”山東濰坊、“螺螄粉的起源地”廣西柳州等地,以外籍記者出鏡的形式生動講述各地結合自身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推進鄉村振興的故事。
徐小丹系中國日報社總編室副主任
「注釋」
①《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民日報》2021年6月2日,第1版。
②同①。
責編:霍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