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 白飛
【內容提要】紀錄片《運行中國》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片頻道和探索頻道亞太電視網在全球40多個國家、地區播出,打破了同一時間段的收視率記錄。該紀錄片在創作過程中,采取了找尋共有知識鋪設紀錄片敘事主題、發現共有價值搭建紀錄片敘事結構、運用共有情懷呈現紀錄片話語等策略。在全球共有知識視域下進行創作,是該紀錄片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獲得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 全球共有知識 紀錄片 《運行中國》
一、全球共有知識視野與《運行中國》基本框架
紀錄片的敘事研究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紀錄片的敘事內容,即紀錄片創作者所要講的故事;另一方面是紀錄片敘事的方法,即其敘事表達層面。①嚴格意義上看,紀錄片是一種紀實性的信息集合,但從策劃文案、選材、拍攝到剪輯制作等,卻都離不開創作團隊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創造性。創作團隊作為紀錄片敘事的主導者,能夠根據自身的知識背景確定紀錄片敘事內容,選擇拍攝題材,選擇創作手法,來揭示紀錄片核心價值觀。
(一)紀錄片《運行中國》的基本情況
紀錄片《運行中國》是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指導支持下,由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與中國五洲傳播中心聯合拍攝而成。該片聚焦“中國是如何運行的”(How China Works)這一嚴肅主題,制作了《城市變遷》《科技與創新》《民生與愿景》《生活新方式》《網絡連世界》《規劃的力量》等六集內容。可以看出,這是每一個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共同面對的問題,解構這些問題需要全球共有知識作為基礎支撐。
該片之所以能夠選擇“全球共有知識”作為敘事內容,與其中美合作的創作模式密不可分。中國五洲傳播中心、美國探索頻道于2015年在探索頻道亞太電視網共同開辦了《神奇的中國》欄目,每周六放映1小時中國題材紀錄片,紀錄片《運行中國》就是該欄目的開篇之作。作為知名紀錄片制播平臺,探索頻道與其他國家合作拍攝的經驗比較豐富;與此同時,五洲傳播中心長期研究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并對外尋求合作深耕中國主題紀錄片。在這樣的合作模式下,產品擁有獨特優勢:拍攝立足國際視野、關注全球共有知識、容易贏得世界范圍內觀眾的好感。
(二)全球共有知識視域下的紀錄片基本框架
紀錄片作為一種媒介形式,需要依靠一定的模式或框架把特定的信息轉譯和傳遞給受眾。全球共有知識視域下紀錄片基本框架選擇有其特殊的規律:找尋共有知識鋪設敘事主題框架,發現共有價值搭建敘事結構框架模型,最終運用共有情懷呈現話語框架。
新型工業化、綠色城市化、人居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等是世界上很多國家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可以將其歸納為全球共有知識。在紀錄片《運行中國》中,展示了中國快速推進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同時也審視無節制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對自然環境、人居環境的破壞,講述了中國積極探尋新的發展方式,從模仿大國、制造大國向發明大國、創造大國積極轉變的歷程。《運行中國》借科學家、學生、普通工人的視角,闡釋了中國人愛國、愛家、敬業、奮斗,努力創造美好生活的全人類共有價值觀,表達了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奮斗實現人生目標的全球共有情懷。
二、全球共有知識與紀錄片的內容選擇
紀錄片身兼時代感和社會性,必須體現時代特征。紀錄片《運行中國》的創作擁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目前的國際話語權和國家地位尚不匹配,只有真實有效地向世界說明和展示中國,才能消除以往因被扭曲或誤解造成的刻板印象,獲取國際受眾的真正認同。全球共有知識的內容選擇,是為了揭示人類的共有價值,既有助于強化中華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又可以吸引他國受眾對中國產生興趣與好感。而全球共有知識又包括全球性知識和普適性情感,全球性知識即“世界性的歷史記憶、人類的共同經歷、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②普適性情感包括親情、友情、愛情等人類共通的情感,也包含對自我成長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紀錄片《運行中國》在主題框架建構時,即將全球性知識和普適性情感兩個方面作為主要內容選擇。
(一)全球性知識內容選擇
在關注全球共有知識前提下,《運行中國》紀錄片始終著眼城市化、工業化等共有問題,提出了減輕碳排放、建設生態城和將大自然帶回城市空間等中國方案,中國在紀錄片中以“地球村”普通一員的身份出現,這既符合全球化語境,也較易被世界觀眾認可和接受。
在《運行中國》第一季準備階段,主持人丹尼對即將拍攝的貴州平塘射電望遠鏡表示懷疑。經由五洲傳播中心相關負責人的解釋、協調,最終被攝錄,并在紀錄片中充分展示。正是中方團隊在文化上的接近性、信息獲取上的便利性,才得以將最能代表中國發展的故事呈現出來,并尋找其中的全球性知識,把中國的發展置于全球化語境中去展示和解讀,使紀錄片呈現出的中國形象更加客觀真實,富有共鳴。
(二)普適性情感內容選擇
全球共有知識的另一表征是普適性情感。雖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價值理念和生存狀態千差萬別,但在心理上都共同擁有普適性的情感訴求:愛、關懷、理解與包容等。紀錄片《運行中國》從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入手,表達了中國人對家國與愛的追求,也映射了中國人對親人的關懷、對故土的眷念以及樸素的愛國情懷,這種人類普適性情感的自然流露,與全世界觀眾的情感產生了和諧共鳴。此外,《運行中國》還聚焦無國界的科技創新與文明進步,而新的福祉由全人類公平共享,故能引發共鳴。
例如,在介紹平塘射電望遠鏡時,時任總設計師南仁東表示其是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不僅可以看到地球上能看到最遠的地方,也會吸引全世界的科學家共同研究,共同探索未知領域。這表達了中國科學家支持科研全球協作,希望運用科技共創全球美好未來的胸襟與全球視野。相比單純的發展和成就展示,這種運用全球共有知識揭示人類普適價值的紀錄片敘事結構符合全球觀眾的認同。
紀錄片《運行中國》在內容的選擇上,以全球性知識和普適性情感為主線進行素材選擇和內容闡釋,將中國聲音的傳遞內嵌于全球共有知識中,錨定國際視野、全球表達。對世界觀眾來說,片中展現的中國故事、傳遞的中國聲音兼具新奇性、差異性與反常性:新奇性體現在中國的畫面、中國的聲音本身就是陌生、遙遠和鮮活的;差異性體現在社會制度、文化特征、人民面貌的不同;反常性體現在與以往部分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惡意丑化和妖魔化不同。紀錄片中的中國是一個尋找差距、拼搏向上、不斷崛起的積極正面形象。因而,該片滿足了世界觀眾的好奇心,得到受眾關注,進而激發世界觀眾的共鳴。
三、全球共有知識與紀錄片表現風格
紀錄片不同于虛構的故事片,所講述的內容來自客觀的真實世界,有自身特有的敘事表達特點。電視紀錄片在把客觀生活中的線性故事轉換成畫面話語加以敘述時,需要構建一套有效機制,將線性“故事”進行一定的加工,呈現出特定的敘事結構,進而表達紀錄片所要展現的人文情懷。《運行中國》在建構敘事結構時,將全球共有知識作為基礎,構筑全景式中國影像的多元化視角和全方位展現中國面貌的多形式結構,表現人類共有情懷,使世界受眾對作品內容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
(一)多元化視角:構筑全景式中國影像
紀錄片的敘事視角,是敘述者觀察社會和講述故事的角度。《運行中國》以宏觀全知視角和微觀平民視角交叉講述,使得紀錄片內容的權威性和客觀性得以同時彰顯。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全知視角+第三人稱畫外解說的運用,即利用畫外第三人稱解說展開情節,敘事者可以從多個維度去觀察和講述故事,增加紀錄片的權威性和可信性;二是全知視角+第一人稱主持人同期聲的運用,主持人丹尼通過親自體驗和感受進行講述,表達自己的即時所見,時刻強調“我們”的存在感和“我在”的現場感,從而增強記錄的真實性和體驗感;三是平民視角的運用,《運行中國》中運用了大量科研學者、建筑工人、著名設計師、普通市民等相關人物的采訪對話,在借助全知視角權威之聲傳達重要信息的同時,綜合運用了平民視角,多元立體地呈現了中國的高速發展。這種平民視角的綜合運用,可以在多種聲音中尋求相對客觀性,符合全球受眾客觀性觀感需求。
(二)多形式結構:全方位展現中國面貌
《運行中國》的敘事結構主要是聚焦宏大主題的中心串聯式結構和以圍繞分集話題論述的獨立板塊式敘事結構,同時在敘述某些話題時運用了沖突敘事結構。
1.中心串聯式結構,指的是不同的表達維度、不同的展現方面,被一條或多條中心線連貫起來,使其最終為同一主題服務。在這種敘事結構中,每一分集都有相同的話題、相同的緣由,并且以其為中心線索展開描述、組織故事、排列素材。《運行中國》每一集都有非常明確的敘事線索,即以“中國是如何運行的”作為一個敘事的中心軸線,從城市化、科技創新、民生愿景、生活方式、網絡世界和規劃力量這六個分集主題來表現和解讀這一宏大的主題。每一集的講述都貼合這個主題,內容雖然不盡相同,但最后呈現出的效果都是圍繞這一中心線、從不同側面展開故事敘述。
2.獨立板塊式敘事結構,指圍繞一個清晰的、確定的主題,將幾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排列組合在一起,從而架構、說明和驗證這一主題。紀錄片《生活新方式》一集中,主持人到訪了哈爾濱音樂大劇院、體驗了由網絡文學改編的舞臺劇、感受了上海創意餐廳、到滑雪場體驗滑雪,這幾個故事看似互不關聯,但是都展現了中國人現實的生活風貌,驗證了中國人生活狀態的積極改變。盡管每個故事不受邏輯要求限制,但都是在主題思想統一領導下建立主觀化關聯。這種獨立板塊的并列敘事有助于架構和表現主題,彰顯紀錄片的主旨思想。
3.運用對立敘事制造沖突。《運行中國》對拍攝對象存在的矛盾進行了設計,將中國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置于沖突框架之中,通過對立可以將矛盾明確化,將問題凸顯出來。《運行中國》中的對立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環境污染”和“經濟發展—生活質量”這兩個沖突框架中。片中對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進行了縱向上的歷史對比和橫向上與他國的對比,為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感嘆,認為中國的崛起之勢前所未見;同時也闡釋中國為這種劇烈變革所付出的代價,以及為治理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作出的不懈努力。
全球共有知識視域下,紀錄片創作敘事表達的中心串聯結構、板塊組合結構、對立沖突結構的運用,均是國家追求更好更快發展、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共同價值、共同情懷的深化與凸顯,這是該紀錄片在國際國內市場取得成功的基礎。此外,主持人作為紀錄片的主要敘事主體,對親身感受的中國進行敘述和解讀,發出的聲音更容易被國外觀眾所理解,在傳遞中國聲音和建構中國形象中起著世界公民展現共有情懷的特殊作用,建構了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
趙楠系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白飛系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何蘇六、豐瑞:《記錄片創作》,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39頁。
②陳家洋、蔣楨:《合拍紀錄片與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化路徑》,《中國電視》2015年第8期,第79頁。
責編:霍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