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慶節是國家制定的用來紀念國家本身的法定假日,國慶節承載了反映國家、民族凝聚力的功能。伴隨著秋收的喜悅,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第73個生日。舉國歡慶、氣象萬千,愛國主義的旋律在每一個中華兒女心中激蕩,大家為祖國喝彩、為祖國祝福,自信祖國的明天會更好。“時來天地皆同力”,這也正是為學生深植愛國主義精神的寶貴課堂,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報國責任感和踔厲奮發前行的動力。
絢爛“中國紅”是堅定信念色
金秋十月,全國各地用鮮花和大大小小的國旗將祖國裝扮成為世界上最出色、最美麗、最令人尊敬的母親。在干凈整潔的街道上,許多商戶和居民都以懸掛國旗的方式,表達喜慶之情。公園里、廣場上、學校、企事業單位,五星紅旗成為最亮麗的一道風景。這抹“中國紅”,亦如老百姓紅紅火火的日子,染紅整個秋天,將濃厚的節日氛圍拉滿,更照亮了無數中華兒女的“中國心”。
面對國旗,不禁心潮澎湃。五顆黃色的五角星印在一面大紅旗幟上,紅色象征革命,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曾聯松設計的“復字第32號”圖案在3012幅應征作品中脫穎而出,經修改最終成為國家的象征。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同志在天安門廣場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得知消息,在敵人面前從未掉過一滴淚的江姐熱淚盈眶:“我們也繡一面五星紅旗慶祝勝利吧!”獄友們一針針、一線線,繡不盡對新中國的無比熱愛,繡出了對國旗的禮贊。如今,五星紅旗飄在賽場,飄在珠峰,飄進了宇宙太空。
愛國是一份樸素的情感,和朋友或帶孩子邊走邊講述國旗的故事,把國旗拿在手上、舉過頭頂、貼在臉上、捧在心口,拍張照片“與國旗同框”,發到朋友圈里,放進心里,還有人出行特地戴上“中國紅”系列口罩……愛國主義教育就是如此的潤物無聲。絢爛“中國紅”,是堅定信念色,傳承著堅定的信念,“有五星紅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燈塔。如果信念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 !
“我愛你中國”是最長情告白
“我在黑龍江綏化,向祖國母親表白:我愛你中國!何其有幸生于你懷!”“我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吉林,最靚麗的顏色永遠是那抹中國紅,愿繁榮昌盛永不息、盛世河山永綿傳!”“祖國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從被清晨第一縷陽光照亮的黑龍江到西部邊陲的喀喇昆侖山脈,表白祖國的聲音不絕于耳。一個個整齊的隊列、一個個鄭重的承諾、一句句美好的祝福,共青團中央發起的“表白中國我接力”登上熱搜、贏得青睞。
國慶節當晚,北大學子在靜園草坪,舉辦精彩紛呈的主題晚會,“十一”嘉年華以青春活力告白祖國;祖國有譜我們有歌,“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于我少年”,清華學子用原創rap致敬十年發展;汕頭大學原創歌曲《領路人》上線,展現汕大青年跟隨黨和國家的發展步伐,樹立遠大志向,堅定理想信念,唱響新時代之歌的精神風貌。中華兒女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段難忘的旋律,內蒙古青年身穿民族服飾,為祖國獻上歌舞《美麗中國》;“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大學生對《我和我的祖國》更是情有獨鐘,熟悉的旋律是他們深情的訴說,是真情的流露,是內心的聲音,是赤忱的愛意。
向國旗敬禮,青春致敬祖國
國慶節清晨,21.8萬名市民和游客參加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升國旗儀式,共同見證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莊嚴時刻,場面十分震撼,這是中國人愛國的浪漫表達。掛旗、解旗、展旗、立正、敬禮,一整套動作無可挑剔,升旗手張自軒說:“我扛著的既是國家的‘榮耀,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愛國心!”“這抹鮮亮的中國紅,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骨氣與底氣!”這就是升國旗的意義。自1949年起,五星紅旗每天在天安門廣場隨太陽一起升起。
升國旗、唱國歌、國旗下講話等活動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手段。浙江大學、三峽大學、南昌航空大學等高等院校都舉行了“向國旗敬禮,青春致敬祖國”升國旗活動,以最莊嚴的儀式致敬祖國,引領青年學子賡續紅色血脈、續寫時代榮光。紅日初升,其道大光;紅旗飄揚,歌聲嘹亮,點燃了每一位學子的拳拳愛國之心,錚錚報國之志。73年走過風雨飄搖的艱辛道路,73年見證朝氣蓬勃的崛起大國。學生表示這是愛國熱情的釋放,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要用過去的苦難打磨今日的富強,用今日的新生展望未來的榮光。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自2014年設立9月30日為“烈士紀念日”以來,今年是第九個烈士紀念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奏唱國歌、肅立默哀、少年兒童唱少年先鋒隊隊歌并致隊禮、敬獻花籃、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等環節,儀式莊嚴,氣氛肅穆,情思綿長。打開中國共產黨厚重的百年史冊,正是無數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贏得了新中國的誕生,換來了盛世中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寫就的家國情懷和革命精神,感天動地。巍巍紀念碑,見證最深切的緬懷、最崇高的致敬。“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設立烈士紀念日”,被寫入《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緬懷英烈不僅是一次心底的追思、是不忘初心的堅守、是對崢嶸歲月的凝望,更是一次激發強國之志的精神動員。9月30日,來自浙江理工大學和延安大學的學生代表發出青年心聲《延安宣言》,面向全國發出倡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不負囑托和期望,做紅色文化的傳承者、詮釋者和發揚者,確保紅色江山后繼有人、代代相傳。”歷史博物館、革命舊址、烈士陵園等紅色景點也越來越受到更多家庭的青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夠產生英雄的時代”。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
今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標志著“大思政課”從“善用之”走向了全面推進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對于國慶節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思政大課堂,各級各類學校做到節前部署,家長密切配合,社會紅色資源發力,返校后總結交流,必將匯聚起全社會育人“大能量”, 讓學生在歡快的節日點滴里體會主人翁責任感,讓愛國主義成為青春最厚重的底色。
責任編輯/楊亮亮
劉詠燕
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共興山縣委黨校副校長(掛職),主講《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主持完成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樂園村的“醫”靠》等多項課題。率先探索思政課與智媒深度融合,以網評寫作為突破口,將思政理論與時事熱點、日常生活進行“超鏈接”,引領學生“做時代新人,為時代發聲”;堅持“內容為王”,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開展教學創新,“沉浸式”思政課教學案例登上學習強國平臺。領銜組建的工作室聚焦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大思政課、“五個思政”等課題,被三峽大學黨委授牌“劉詠燕網評工作室”,是促進思政研究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