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摘要:結合自身線上教學經歷與思考,對體育線上教學提出幾點淺見:做好針對線上教學的教學分析,了解學生情況與需求和線上教學的相關要求;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呈現方式和設計;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建立操作性強的評價體系。
關鍵詞:體育線上教學;教學分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
為積極預防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適應全學科線上教學的推進,各學校都推出了線上課程、居家學習方案等。線上體育教學的實施如何達到預期目標,如何做到科學有效,如何讓學生對鍛煉內容感興趣并能夠持續地、積極主動地參與鍛煉,值得思考。結合自身線上教學經歷與思考,對體育線上教學提幾點淺見。
一、做好針對線上教學的教學分析
充分的教學分析是線上體育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除了常規的教學設計、教案等,我們還應該做足以下準備工作:
(一)了解學生情況與需求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他們的學習狀態與需求直接影響著線上教學的成效。統一要求、統一練習內容,并不適合不同身體條件、不同體育學習基礎的學生,更談不上“分層教學”。線下授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檢測學生的體能,了解不同學生的特殊情況。但在線上教學中,教師缺少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較難了解學生的情況與需求。為此,在設計線上體育教學內容之前,要充分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興趣點、喜歡的項目、想要鍛煉的身體要素等。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授課群投票等方法,分析學生的身體條件、學習基礎、薄弱項目、體育與健康知識儲備、運動技術的掌握情況等,從而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二)了解線上教學的相關要求
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年級對于體育線上教學的要求不盡相同,在設計教學前,我們應當充分了解相關的要求。如我所任教學校的初三年級,線上教學進度及線上教學的作息時間與線下班級授課進度完全一致,這就要求在進行線上教學設計時,參照線下教學的設計,預留出一定比例的熱身練習時間,在設計教學流程時充分考慮講解、練習及休息時間。但有的地區或學校線上教學作息時間有所調整,相應的課程時長也較短,需要教師針對性調整線上教學內容。
二、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呈現和設計
教學內容是體育線上教學的核心。首先,教學內容的選擇應盡量覆蓋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方方面面,而不僅是體能練習和技術動作的學習。例如,我根據“抗疫”期間的社會背景,結合方艙醫院內患者打太極等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有氧鍛煉中提高心肺耐力,并根據居家環境自行提出設計方案,補充了有關“對生命的認知”的健康知識理論。
其次,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應遵循認知負荷理論。線上教學的非接觸性限制了交流的可能性,因此,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應使用清晰、明了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否則就會導致學生產生較高的認知負荷,進而產生畏難情緒。如教學“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這一內容時,我沒有使用大段文字表述來制作課件,也沒有使用難懂、拗口的動作要領為學生講解動作,而是采用了動作小口訣配合動畫的形式,讓學生直觀地熟記相關動作要領。
最后,建議采用模塊化的方式,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提煉知識點,聚焦重要知識。教學內容應該以小模塊的方式呈現,講解的時間在5—10分鐘,同時重視教學的系統性。例如,在線上進行體育中考50米跑的要點教學時,我將一周的三節課細化為動作分析、身體素質支撐、考試技巧三個模塊,逐塊分析講解,同時結合專項練習提高學生快速跑的能力。這樣,既深化了學生對于50米跑動作的理解,也讓他們從生理學的角度對如何加快速度有了明確認知。
三、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
一般而言,線下體育課采用的教學方法以講授、示范學練法為主。而根據線上教學的特殊性,教師可通過講授、情境創設、游戲等手段,引導學生通過個案研究、研討等多種形式,嘗試解決問題。
以初三年級線上教學《實心球》為例,我以“問題串”的形式串聯本節課教學內容,并從單元的整體設計出發,以組塊形式推進。
首先,呈現開放的大問題“影響實心球投擲遠近的因素”,引導學生根據已有學習經驗與技能儲備主動參與思考,得出結論。隨后,引出引導性的問題串“參與實心球投擲的主要肌肉群有哪些?”“我們該如何鍛煉這些肌肉群?”“能否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創編一組練習方法?”等。最后給出相關微課視頻或鏈接,供學生在線觀看。任務驅動式的教學范式,改變了“跟我學”的單一與被動,倡導問題解決式學習,從向學生傳授知識點轉向讓他們完成一個學習任務。一方面,學生可以驗證自己的想法和探究過程;另一方面,微課直觀形象,有助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練。
教學方法的選擇也應因人而異、因課而異。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學生的基礎設置不同的教學計劃。例如,教學“有氧耐力”專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有氧耐力的一般鍛煉方法和衡量標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制訂鍛煉計劃并執行,堅持一段時間后根據結果評價計劃效果,由此達到了解有氧耐力鍛煉的方法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的目的。
此外,考慮到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方法的相關性,體育線上教學方法轉向任務驅動式、完整化時,教學活動設計也應當演變為問題解決的導向。比如,在教學“正面頭上向前投擲實心球”專題時,要改變學生投擲角度向下的問題,就可以設置“古代戰爭投石器的長短導致的戰爭結果”的情境,引導學生逐步探究原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其深層技術知識,從而引導學生最終解決這一問題。
四、建立操作性強的評價體系
學習評價是體育線上教學不可缺少、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對體育線上教學進行科學的學習評價,并通過學習評價及時調整線上教學。根據體育線上教學的實際情況,線上評價的主體除教師、學生之外,更應該將家長納入評價體系中,發揮家長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監督和督促作用。評價的方法可以包括體育教師在線對學生運動表現的評價、對體育與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查、對學生在線討論和發言的評價、對學生在線提交學習視頻的評價等。評價的標準可以根據評價的方法,決定是終結性的還是過程性的,是量化指標還是體驗類指標。
比如,我針對《實心球》一課教學,設計了課后練習與評價任務單,內容包括“鞏固性練習”“拓展性練習”和“評價與反思”板塊。鞏固性練習要求學生登錄天天跳繩App,完成體育鍛煉打卡,并與父母一起進行拉伸練習;拓展性練習要求學生說一說、摸一摸投擲實心球時用到的肌肉名稱,有興趣的還可以畫一畫;評價與反思要求學生回顧通過學習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困惑和問題,即作出自評。
建立科學的、操作性強的線上教學評價體系,有利于教師及時了解體育線上教學的實施效果,有利于線上教學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體育線上教學對學生體質健康的積極促進作用。
線上教學絕不僅僅是依靠網絡和設備,將體育課堂“搬”到電腦上。它在課堂組織形式、教學內容安排、課堂互動、班級管理、師生關系等方面都與線下教學有諸多區別。對于以實踐為主的體育課來說,如何取得良好的線上教學效果,仍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需要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