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在幼兒小班階段,教師開展繪畫教學活動,可以通過剪紙、泥塑等活動進行。在實踐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讓幼兒感受美學的魅力,從而逐步提升其審美。繪畫教學是一項綜合性教學活動,需要視覺、意識、感覺等相互配合,幼兒在進行繪畫學習的時候可以增加對生活、對世界的認知能力。同時,繪畫對于幼兒來說是充分表達自己思想或者情緒的一種有效方式,因此,積極改進繪畫教學活動,對促進幼兒的藝術審美能力有重要的推進作用。
小班幼兒繪畫教學低效性的表現分析
幼兒繪畫的積極性和興趣性不高
小班幼兒的年齡普遍在3—4歲,剛剛從嬰兒期過渡到幼兒時期,動作發展快速,因此就會導致幼兒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薄弱。因為幼兒幾乎沒有生活經驗,在進行繪畫學習的時候缺乏對事物的認知和聯想力。因此,教師在幼兒布置完繪畫任務之后,很大一部分幼兒會出現不知道繪畫對象或者是對繪畫任務不感興趣的現象。幼兒的種種表現都表明幼兒在繪畫學習活動上缺乏積極性和興趣,然而教師在開展具體的繪畫教學活動時很難注意到這一點,缺乏正確的引導,同時,教師在制定繪畫教學任務的時候,沒有切身考慮到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任務的可執行性,這就忽略了幼兒發展特點。
幼兒缺乏審美愉悅感
小班幼兒進行繪畫學習會過早出現“小學化”現象。教師在進行繪畫教學的時候采取的方式是教導幼兒進行臨摹,單一的教學方式會讓幼兒感到枯燥乏味。同時,繪畫教學的初始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審美能力,臨摹這種方式嚴重違背了繪畫教學原則。繪畫學習和其他學習內容相比,需要幼兒切身體會創作過程,在出現靈感的時候及時將其呈現在紙張上面,從而讓幼兒在繪畫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趣味和愉悅。在實際的繪畫教學活動時,如果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僅限制在班級內部,忽視了生活中的各種美好的事物,也沒有給幼兒創造機會去觀察生活、品味生活,那么,在缺乏審美愉悅感的前提下,很難形成一套較為流暢的繪畫體系,因此,在創作過程中幼兒會出現缺少繪畫目標或者是無從下筆的情況。
幼兒缺乏必要的繪畫能力
繪畫能力建立在了解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社會閱歷的基礎上,而小班幼兒缺乏繪畫的必要條件,只能另辟蹊徑。但是,在實際繪畫學習中,由于繪畫教學方式單一,幼兒只會簡單臨摹,在創作上沒有自己的繪畫意識。同時,幼兒許多的繪畫技巧都是從教師那里獲得,然而很多教師在教授幼兒繪畫技巧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幼兒的差異化發展,將幼兒都放在同一發展水平上。在描摹繪畫對象的時候,如果教師的評價準則是幼兒的畫作與參照物之間的相似程度,那么,幼兒會依據教師的評價喜好對自己的畫作進行修改,幼兒的想象力會逐漸被掩蓋。同時,在繪畫工具上面,幼兒主要使用的是水彩筆,但是水彩筆的使用范圍并不廣泛,當教師更改繪畫任務的時候,幼兒會出現無所適從的情況。以上種種表現都可以說明小班幼兒在繪畫學習上面缺乏必要的繪畫能力。
小班幼兒繪畫教學低效性的原因分析
繪畫教學目標的主次定位不清
幼兒教師在開展繪畫教學活動時,往往注重繪畫技巧和繪畫能力,也就是幼兒的理性思維,其實,幼兒進行繪畫創作主要依靠感性意識,繪畫創造的主要對象是自然界的動植物。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的時候,要分清教學目標的定位。小班幼兒在繪畫過程中主要是涂鴉式創作。其實如果教師詢問幼兒的創作意圖的話,是得不出具體答案的,因為幼兒畫圈或者是畫三角形等等是沒有什么規律可言的,幼兒就是單純的喜歡這種繪畫方式,或是出于習慣進行繪畫創作。幼兒在3歲時期,還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不管是學科還是藝術學習,只把它們當作幼兒園里的一種趣味游戲活動。部分教師在具體的繪畫教學活動中,錯誤將重心放置在畫本臨摹,要求幼兒在臨摹學習的時候學習優秀作品的繪畫技巧,但是教師沒有意識到這種教學方式會使繪畫在幼兒心中形成刻板印象——枯燥無聊。
繪畫教學內容往往過易或者過難
幼兒進行繪畫學習可以培養其感性氣質和敏銳的洞察力。反觀幼兒園的實際繪畫教學過程會發現,教師布置的繪畫任務會出現不適合幼兒發展水平的情況。如果繪畫教學內容過于簡單,幼兒已經沒有新鮮感,也就激發不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如果繪畫教學內容太難,即使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也不能全盤吸收,違背了教育專家規定的“最近發展區”。這兩種現象都會造成幼兒學習效果不理想。從實際的繪畫教學過程中來看,最好是選擇直接吸引幼兒注意力的事物,不過教師往往會下意識忽略幼兒的意志,為幼兒選取傳統的靜態雕塑或者是常規的參照物,這既不符合幼兒的發展特點,也無法激發幼兒積極主動學習繪畫的興趣。
評價重過程輕結果
教師對幼兒的畫作進行評分的時候,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是“像不像”“好不好”“行不行”“像”是在形體上面,“好”“行”都是針對幼兒的繪畫技巧,這三種評價模式是教師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上看待幼兒的繪畫作品,這當然是不合理的。小孩子喜歡繪畫是因為在繪畫的時候可以看到豐富的色彩撞擊,同時可以借助畫筆畫出自己用語言訴說不出的情感和故事。教師教導幼兒繪畫的時候是借鑒語文或者數學學科的評價模式,注重結果,輕視過程,這對提升幼兒的繪畫水平和激發他們的想象力都會造成一定阻礙。
促進小班幼兒繪畫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準確定位小班幼兒繪畫教學的目標
教師要幫助小班幼兒明確繪畫教學的目標:學習繪畫的興趣、繪畫工具、色彩認知、線條形態勾畫、豐富的想象力,這五點要求是幼兒進行繪畫的主要影響因素。兒童教育專家提出,繪畫是幼兒的第二門語言,幼兒可以通過繪畫向教師、家長或者是同伴進行交流,尤其是含蓄內斂的小朋友。繪畫對于他們來說更像是自己的一個分身,一個陪伴在身邊最忠誠的伙伴,通過繪畫,幼兒可以訴說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幼兒在發展過程中或出現差異化,教師在實際繪畫教學時,可以進行分層教學,針對一些對繪畫有很大興趣的幼兒,教師可以適當地提高繪畫要求,如豐富自己的繪畫工具、使用更加細致的線條對目標事物進行勾勒等等。其實,繪畫是幼兒釋放天性的一種方式,在繪畫世界里幼兒可以肆意發揮,流露出自己看待世界的態度以及情感。
研究并了解小班幼兒的繪畫特點
小班幼兒的繪畫特點可以分為兩個角度:一是生理方面,二是心理方面。三四歲幼兒的發展是從肌肉開始的,這個階段兒童具有很強的動作行為,主要體驗在跑、跳、爬等一些需要肢體協調配合的動作,所以極強的活躍力會使得幼兒很難控制自己,需要教師和幼兒園規定進行約束。從肌肉記憶向思維意識的過度,需要幼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增加社會生活經驗,這段時期體現在繪畫創作上或許會出現缺少美感的情況,但教師針對這一現象不應該過于指責,這種天然性體現的是幼兒在此階段中感受到的童趣。無固定規律的涂鴉階段是幫助幼兒打好繪畫基礎的關鍵時期,在肌肉的操控下,幼兒在自己繪畫創作中使用的點、線段或者波浪線以及各種顏色的搭配都具有其特殊的意義。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繪畫習慣,“先畫后想”抑或是“先想后畫”應用在幼兒身上都是有效的方式。幼兒的心理發展方面,具體的表現方式就是涂鴉式繪畫,幼兒憑借自己的本能意識在畫紙上畫動物、畫植物、畫父母等,是因為幼兒的心理認知是有限的,展現在畫紙上的事物都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較為熟悉的。尤其在色彩運用方面,幼兒非常偏愛三原色——紅、黃、藍。有心理專家分析,幼兒在對色彩的認知上首要學習的就是三原色,對于其他顏色都可以通過三原色進行改變調和。另外,三原色更加鮮艷,可以極大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以及興趣。線條、色彩的熟練應用可以幫助教師更加深入研究了解幼兒的繪畫發展特點,以此為幼兒設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模式。
例如,教師在訓練幼兒對色彩運用的時候可以制作天空、森林、鮮花、衣服等沒有顏色的卡片,然后讓幼兒自己準備好水彩筆進行涂色比賽。涂一幅圖的時間是10分鐘,計時開始到計時結束這一段時間,幼兒需要自己思考,然后選取合適的顏色對卡片進行涂色。當比賽結束后,教師詢問幼兒的涂色情況,根據幼兒的討論適時進行總結,解決幼兒的疑問。
實施多樣性的繪畫組織形式和手段
教師在引入繪畫主題的時候,可以設置懸念,通過視頻、音樂或者講故事的手段來調動幼兒的好奇心,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吸引幼兒注意力和繪畫興趣,相當于揭秘事物本質的一種運作形式。針對繪畫技巧,教師需要增加繪畫教學活動,傳統的繪畫是教師引導幼兒先進行臨摹,然后在臨摹的基礎上教導幼兒如何運用畫筆,如何觀察繪畫主體,這樣一套固定的教學模式缺乏創新和新奇,幼兒體會不到繪畫的價值和意義。所以教師可以將繪畫教學融入游戲活動中去,獨立思考或者是集體合作都可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在繪畫創作中能夠充分激發自己的靈感,將腦海中的所感所想借助畫筆記錄下來。另外,小班幼兒由于自身的發展特點,很難長時間專注意一件事物,所以教師可以增加繪畫工具,如沙子、炭筆或者手指等。多種趣味形式相互結合可以增加幼兒的參與程度,將幼兒放在繪畫學習的主體地位。同時,借助視頻、音樂豐富創作內容豐富繪畫組織形式和手段,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繪畫主動性。
例如,幼兒教師可以每周變換一種繪畫工具。首先在班級內部進行投票,投票對象有:沙畫、鉛筆、手指、蠟筆、棉簽,教師統計投票結果得出沙畫最受幼兒的歡迎。教師向幼兒園管理者提出訴求,由幼兒園為幼兒提供玻璃板和沙子。教師首先為幼兒展示建筑物圖書,幼兒可以自主選擇繪畫對象。選擇建筑物的原因是建筑物不需要勾勒細節,同時直線的特點有利于幼兒對沙子進行控制。教師為幼兒留出30分鐘的時間,在這期間,幼兒可以在畫板上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同時,教師借助教師里的投影儀將自己的創作過程展現給幼兒觀看,幼兒可以學習教師控制沙子的手法以及具體的繪畫步驟。30分鐘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幼兒自己的意愿決定是否展覽自己的畫作,其中有一位小朋友選擇自己家的房子,理由是“我覺得我家的房子是最好看的,它溫馨、漂亮、整潔”。由此可見,多樣性的繪畫教學方式可以積極調動幼兒的學習主動性,并且在繪畫過程中可以自由發揮想象力,不會被實際教材所牽制。
科學評價幼兒的繪畫
教師評價幼兒畫作的時候可以積極鼓勵孩子在旁邊講述自己的繪畫意圖。在教師的鼓勵下,幼兒可以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同時教師將幼兒的畫作和描繪結合起來,更能為幼兒寫下合理的評語。小班幼兒很喜歡在畫紙上進行涂鴉,但是由于缺乏規劃意識,常常把畫紙搞混亂,但是教師并不需要對其進行指責,因為這是幼兒天馬行空的一種外在表現,對提升幼兒想象思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教師對待幼兒的繪畫作品,不應該以優劣的標準進行區分,這會傷害幼兒的自尊心,教師要引導幼兒善于發現、善于觀察,將自己的所看所感刻畫在紙張上。同時,教師要尊重幼兒的繪畫意圖和創作技巧,這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總而言之,繪畫是幼兒的興趣愛好之一。和傳統的學科相比,繪畫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靈活性。在進行繪畫創作的過程中,幼兒可以通過畫作表達自己的看法、意見和情感。同時,教師在開展繪畫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依據幼兒的實際發展情況組織合適的游戲,在游戲中激發幼兒的創作激情和繪畫興趣,逐步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