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而小學教育在人生中又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學教育不僅促使孩子們專業知識水平的提高,也使他們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好動是孩子們的先天特性,小學生處于人生中的一個特殊時期,由于心智和身體等方面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心靜不下來,正因這一特性,小學課堂也是最容易發生突發事件的。面對小學課堂中發生的各種突發事件,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如何在課堂上正確客觀地面對,以及如何及時、合理、妥善解決,對我們教學目標的完成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就顯得極為重要。
國內外現階段關于“小學課堂突發事件”的相關研究較少。根據國內外具體文獻綜述,前人研究“小學課堂突發事件”大多是基于理論層面的主觀看法以及一些脫離實際課堂的建議及啟示。本文基于教師、學生、環境這三大維度,利用調查法、訪談法、課堂跟蹤法等對出現在小學課堂突發事件中的因素做出具體詳細的調查研究。筆者希望以此為一線教師處理課堂突發事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性質和課程對教師的要求
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工具性而言,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課堂內課程的學習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與他人的交流交際能力,進一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為今后更深層次學習和步入社會工作學習打下基礎。就人文性而言,課程承擔著提高著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能夠開拓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多元化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展創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課程有利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注重素質教育,體現課堂學習對學生發展的價值,又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義務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和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等方面都應考慮全體學生的發展需要。每節課的設置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構建知識、發展技能、拓寬視野、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的過程。由于學生在年齡、性格、認知方式、生活環境等方面存在差異,他們具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只有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才有可能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
社會背景及研究價值
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的要求,教師必須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他們在學會基礎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必要的情感體驗。教師應該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倡導合作教學,靈活處理課堂中預設和突發的各種教學事件。而就現階段教學環境而言,大部分一線教師在處理課堂突發事件時不能在課上及時解決,部分教師不能合理妥善解決,有些教師甚至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冷處理態度。本課題就是在這種大的教學環境背景下,在新的教學模式的需求下,在對多位有實踐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的“課堂突發事件”訪談結果的指引下,在對學生的多方調研總結下孕育而生的。
課堂突發事件的類型
可預測性課堂突發事件。可預測性突發事件即與正常的課堂教學有關的、教師在備課時就能夠大體上預測到的突發事件,如知識拓展提問型突發事件、回答問題起哄型突發事件、講解無味導致學生瞌睡型突發事件、學生分心不聽講型事件。雖然我們也稱這些課堂突發事件為突發事件,但是這種突發事件是課堂中最普遍的、教師教學中經常遇到的事件,教師可在教學備課時提前準備、積極預設案件。那么在處理這種突發事件時就能做到及時應對、妥善處理、正常教學,從而把突發事件變成課堂中的一個小插曲,不但不影響正常教學,也許還會促進教學的正常開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可預測性課堂突發事件。不可預測性課堂突發事件是指教師無法預測的、受外部環境影響的,甚至是和課堂教學沒有一點關系的突發的事件。課堂不可預測突發事件又分為學生型突發型事件,如學生課堂上突然受傷、生病等;外部環境干擾型突發事件,如教室里突然飛入一只小鳥、教師里的窗子脫落等事件、甚至發生可怕的自然災害,如暴雨,地震等等。外部環境干擾型突發事件往往是最復雜也是教師最不希望發生的課堂突發事件,處理這種突發事件不僅要求教師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和豐富的應對突發事件的經驗,而且要有廣泛的知識和臨場應變的能力。作為一線教師,職教經驗豐富,心理素質過硬,但往往缺乏的是處理突發事件的實戰經驗與能力,除此之外,就大環境來說,他們也缺乏專業的技術培訓及相關參考文獻的指導,因此大多數一線教師就是采用“摸著石頭過河”的應對方式。
課堂突發事件的有效應對方法
實事求是法
教師不僅是職業,更是事業,是鑄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十分微妙。有時需要你高高在上,帶著某種嚴肅給學生以崇敬和威嚴感;有時又需要和學生處于亦師亦友的角色,充當學生的朋友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這就要求教師在處理課堂突發事件時既要本著合理公正的態度又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例如,在課堂上,如果某個學生打斷教師的正常上課進程,而且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指出錯誤或提出質疑,教師該如何處理呢?這個時候,《論語》里的一句名言就可以化解這個難題,那就是“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始終要秉承“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教學理念和“活到老學到老”的樂觀心態。虛心接受學生提出的質疑及其指出的課堂教學中出現的錯誤,并及時改正。這種實事求是的處理課堂突發事件的方式不僅能夠顯示出教師的寬廣胸懷,而且也很容易被同學所接受,進而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教師的尊敬。
隨機應變法
一節精彩的課堂離不開教師課前的精心準備,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應該提前備課,包括備課本知識、備教學用具、備學情學況。把該準備的準備好,各個教學環節想全面,才是保證上一堂優質課的先決條件。但是往往有些時候課堂突發事件卻在教師的意料之外,所以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應保持沉著冷靜,以不變應萬變,也就是隨機應變的妥善處理。
例如,在上課途中,一只鳥兒不期而入,打亂了正常的課堂秩序。可想而知,小學生們的思維和行動都會脫離課堂,甚至可能手舞足蹈大呼小叫跟著燕子的身影“翩翩起舞”。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強行制止孩子們的行為,哪怕是拿出高音喇叭的聲音,怕也很難平復課堂秩序,即使強行恢復了,孩子們的思維也很難瞬間回到課堂,剩下時間的課堂教學效果恐怕也很難達到預期。與其如此,教師倒不如“放飛”課堂,和同學們一起幫助這只迷路的小鳥飛出教室返回藍天。當鳥兒飛走后我想教室里就會瞬間安靜很多,這時候老師就可以借題發揮,告訴同學們自由的重要性,要同學們在生活中保護環境愛護動物。這種隨機應變的課堂突發事件的處理方式,不僅保證了課堂教學質量,而且還使孩子們的思想意識得到了升華,也不失為一堂優質的教學課。
愛心感化法
大愛無疆潤心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職責是教書育人,但是我們教給孩子們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優良的品格。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出學生們良好的人生品格呢?我想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與生活中用實際行動言傳身教,用潤物細無聲的愛心去浸潤感化。在一堂英語課上,李老師正在繪聲繪色、圖文并茂全身心進行講解。五十個鮮活的個體像一個個羽翼尚未豐滿的小鳥一樣,張開稚嫩的小嘴等待老師向他們的嘴里灌輸能量。正在這個時候一個圓紙團像球場上的足球一般在兩個同學腳下你來我往地穿梭著,同學們的朗朗讀書聲似乎是在為他倆加油喝彩,再看這兩名同學的臉上面紅耳赤、怒目而視似乎誰都不想甘拜下風輸掉這場比賽。李老師看到這一幕后,他并沒有停止課堂教學,也沒有當場批評教育這兩名同學,而是一邊給同學們講授知識,一邊靜悄悄走下講臺,快速走到這個滾動的“足球”跟前,然后彎腰悄悄把紙團撿起來,扔進了垃圾桶。這個時候為了一個垃圾紙團而爭得不可開交的兩名同學慚愧地低下了頭,并快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這本是一件課堂上經常出現的小事,但是如果教師處理不當的話,小事就會變成大事,甚至會影響整堂課的教學。一個優秀的有多年教育經驗的老師,在處理這種課堂突發事件時就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簡單的方式,用潤物細無聲的行動巧妙靈活化解矛盾,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冷處理法
所謂冷處理,就是在課堂突發事件發生時,教師不急于馬上采取措施,而是冷靜一段時間再處理。如有的學生由于調皮,在別的同學背上貼紙條。針對這樣的情況,課上如果馬上處理就會影響課堂教學進行,教師可以先穩定學生情緒繼續上課,下課后再對其進行教育。
在多媒體、多模式和新的教學大綱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和教師的雙向發展。當今社會,個性發展、個性施教、多模態教學已深受學生和教師喜愛,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處理課堂突發事件時并無固定模式,具體可參考的文獻少之又少。教師在應對課堂教學突發事件時,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無任何章法可循,而且大部分教師在處理時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是完全忽略的處理方式。所以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要經常走訪、調研、歸納、總結小學階段老師們是如何妥善地處理好課堂突發事件的,并在此基礎上經過反復論證、篩選提煉,最終每個老師都應有一套自己得心應手的處理各種課堂突發事件的方式與方法,為自己精彩的課堂錦上添花。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規劃課題《小學課堂突發事件有效應對研究》的階段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21]GHB0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