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孔靜柳
摘 要:課程思政教育需要滲透到每一個學科,音樂教育專業作為素質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也需要課程思政教育的滲入。音樂教育專業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可取得互補共進的良好效果。當前,仍然存在著教師、學生對于課程的認識不足、音樂教育專業與課程思政之間關聯性較差、缺乏對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等問題,制約了這一進程的推進。必須針對這些問題,著力加深音樂教育專業與課程思政之間的聯系,提升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建設系統化的思政教育體系,為當前的音樂教育專業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新的方向。
關鍵詞:音樂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措施
中圖分類號:J60-4;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2)10-0089-05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教育理念逐步轉變,課程思政教育逐漸滲透到音樂教育專業等每一個學科,并正在取得互補共進的效果。傳統的音樂教育,注重的是對音樂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活動的傳授,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音樂專業性,但卻忽視了對學生道德的培育,這反而妨礙了學生的發展。因此,必須將思政教育滲透進音樂教育專業教學當中,使得學生既能提升音樂素養,也能增強思想道德素養。
一、音樂教育專業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可取得互補共進的效果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并不相同,思政課程專指思想政治教育這門課程,而課程思政的概念是在2014年由上海市教委提出的,目的在于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個學科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都是屬于思政元素[1]。開展課程思政,會取得互補共進的效果,既能使學生掌握扎實的學科知識,同時也能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價值觀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學生成就自身,也是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貫徹。
在當前高校的思政教育推進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教育與現實的脫軌問題。受到現代經濟社會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在世界觀、價值觀等思想內容方面呈現出了多元化的傾向,特別是對于音樂教育專業的同學而言,其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對音樂專業知識的學習,同時自身的思辨能力又尚未發展成熟,這就導致其在多元化的發展過程中,不能及時地對各種思想進行辨別,而更多的是體現出一種從眾的心理,不利于學生思想的發展。本身思政教育的課程內容相對較為枯燥,而傳統的教育方式中又以說教式的教學手段為主,這就使得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學生對思政教育表現出抗拒、漠視的行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的說教與學生的漠然聽課的方式,對思政的教學效果形成了較大的阻礙,在教學過程缺乏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及學習情感的引導,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思政知識作為一種道德化、教條化的教學內容,從而使得教育與學生之間的適配性較低,長而久之學生對于思政教育將表現出較大的抵觸情緒。
而音樂教育專業與其他專業課程相比,在教化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上有著天然的優勢,其能夠將知識教育與音樂教育融合,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因此在音樂教育專業中開展“課程思政”,能實現兩者之間的互補互進。一方面音樂教育能夠增強思政教育的趣味性,淡化思政的說教性,從而使得學生更加樂于接受。另一反面,思政教育能夠豐富音樂教育的內涵,使得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既能提高專業知識,同時還能對思想道德品質進行強化,有助于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而在音樂教育專業中開展思政課程,會強調“育人”,將培養多方面發展的人才作為培養目標。音樂課程本身作為“美育”的主要科目,對學生的思想會產生無形的影響,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過程當中,會實現德育、美育的雙向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
二、音樂教育專業“課程思政”中存在的問題
(一)音樂教育專業與課程思政之間聯合性差
音樂專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高素質的音樂人才,使其具有良好的音樂表演素質,為我國的音樂發展輸送人才,從而促進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但在傳統的音樂教育專業中,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規劃僅僅停留在專業本身,而沒有與其他知識相結合,也正是因為如此,導致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對于學生的音樂專業知識的教授,而忽視了對課程思政的貫徹,這就導致音樂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之間的關聯性較差,兩者之間的獨立性過大,使得學生在音樂素養提升的時候,思想道德素質卻止步不前,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方針。因此在音樂教育專業教學中,要注重對課程思政的貫徹,轉變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方方面面,提升兩者之間的關聯度[3]。
(二)缺乏對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在常年的音樂教育專業教學中,由于受到西方音樂教學的影響較深,導致高校音樂教學中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教學模式,缺乏對于中國傳統寓教于樂的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當代音樂教育與傳統音樂之間存在割裂現象,使得在高校音樂專業教育中對傳統音樂教學的重視不足,不能為課程思政提供足夠的教學素材[4]。這種狀況直接影響到了中華傳統優秀音樂文化精神在專業音樂教育中的滲透,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受到影響。音樂教材中具有豐富的思政元素,尤其是傳統音樂、紅色音樂等,其內里都蘊含著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內涵,但由于對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度不夠,導致課程思政難以推進,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的教學目的也較難實現。這就啟示我們,在開展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思政”時,要注重對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從而為教學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素材,以此來促進兩者之間的融合。
(三)教師自身對于課程思政認識不足
素質教育的提出要求不論是任何學科,都要注重對學生的素質培養,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更要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層次的提升,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認識不足,導致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弊端,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教師沒有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仍然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這大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也受到限制。教師在音樂專業教育中,對于課程思政的教學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案,沒有認識到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的不同,使得學生在接受教育時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出現偏差,只將其當作尋常的教學內容,沒有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2.教學方式缺乏創新
教師在教學中會形成固定的教學模式,這也是教學風格的一種體現,然而課程思政與音樂專業教育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同,這就導致教師在采用常規教學模式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時,學生的適應性大幅度下降,對于思政教育的接受度不足,導致教學效果下降。其次在現代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教學手段的信息化、多媒體化成為教育的主要發展方向,然而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仍然堅持傳統教學手段,以板書和課本作為主要的教學輔助工具,沒能對網絡化時代下的教學資源進行搜集和應用,尤其是對于開展“課程思政”的資源,甚至還沿用著幾十年前的案例,沒能實現教學資源的與時俱進,從而對于學生的吸引力不足,不利于音樂教育專業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
3.教師對于課程思政開展的必要性認識不足
在一些音樂專業教育的教師眼中,課程思政并不是必要的教學環節,教學重點還是在于提升學生的音樂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上,完全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政教育,這成為目前音樂教育專業與課程思政融合的主要阻礙。其次即使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對思政元素進行了應用,但其應用仍然停留在表面,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傾向于直接向學生闡釋結論,沒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思考、總結,這就使得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不佳?;诖耍咝R匾曁嵘處煂φn程思政的認識,并不斷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應用能力,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認識不足
音樂教育專業實現課程思政,其主要是滲透德育,而德育的主體是學生,只有讓學生接收才能實現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但在實際的開展過程中,反映出高校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不重視,在強制措施下甚至出現抵抗情緒,不配合課程思政活動的開展,嚴重影響到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在部分學生的心中,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才是首要大事,思政教育不過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并不能為自己競爭力的提升有任何助益,因而根本不接受教師的思政教育滲透[5]。除了抵抗情緒之外,不少學生還體現出對課程思政教育的漠視,其被動地參與課程思政,機械地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在教學態度上表現隨意,因此并不會主動地進行學習,這也是由于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足,沒能看到課程思政對于其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塑造作用,將其與簡單的思想品德教育混為一談,從而不利于課程思政的開展。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提升對于課程思政的認識程度,成為目前高校音樂專業教育課程思政推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五)尚未形成系統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
課程思政的概念雖然已經逐漸被大部分高校所接納,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是學校對于課程思政的重視不足,沒有幫助教師建立系統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缺乏對課程思政的開展指導,使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能憑借自身的教學經驗,一點點地對課程思政進行摸索,導致課程思政的進度緩慢。其次學校缺乏對課程思政專業人才的引進,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差,反而影響到正常課程的開展。
三、推進音樂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措施
(一)注重音樂教育專業與課程思政之間的聯合
在傳統的音樂教育專業教學中,與課程思政之間的關聯性不大,彼此之間存在著割裂的現象,對于思政教育的開展形成了較大阻礙。為了提升音樂教育專業教學與課程思政的關聯性,應把握音樂的學科特點,以此來幫助課程思政的推進。音樂具有空間性,這種空間性使得在對音樂的欣賞過程當中,音樂不再僅僅是聽覺上的傳達,而是能夠給予學生空間上的想象,使得學生像繪畫一樣參與到音樂的創作過程當中,在《論音樂的空間性》一文中提道:“從教育層面看待問題,無論是形狀、線條,還是色彩、結構與空間都需要進行培養,并且是展現學生以及教師藝術才能的方法之一。”那么在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可以利用音樂的特性,使得思政教育脫離于文字之上,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6]。另外,音樂的感受過程也是一種多通道的整合過程,也正是音樂的空間性賦予了音樂這一特性,音樂能夠強化人的感知以及情緒體驗。要努力將思政教育融入音樂的感知中,讓思政不再是單一的理論知識,而是成為一種情感、一種價值觀,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能夠受到情感的影響和價值觀的熏陶,從而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能夠將無形的課程思政教育元素以音樂符號的形式表達出來,從而既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
(二)挖掘音樂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在音樂教育專業推進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受到的首要阻礙就是缺乏思政元素,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教學內容空洞、教學形式單一的情況,因此必須著力挖掘現有音樂教材中思政元素。我國傳統音樂文化與音樂作品,許多都承載著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能夠為教學提供素材,尤其是紅色音樂。紅色音樂與我國傳統古典音樂相比,雖然形成的時間并不久遠,但作為以中華民族的偉大抗爭為基調的音樂,具有濃厚的革命歷史氣息和深刻的革命抗爭精神,是對歷史的延續,直到今天仍然熏陶著中華民族[7]。從戰爭年代的《小放?!贰队螕絷牳琛贰稏|方紅》,到建設時期的《我的祖國》《翻身農奴把歌唱》《祝福祖國》和《十五的月亮》等,都體現著革命精神,為課程思政提供了思政素材。“紅歌”的傳唱會把人帶到那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帶到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在追憶那些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社會進步而奉獻青春熱血乃至寶貴生命的英雄的同時,生發出一種豪邁的英雄氣概,激勵人奮發向上。學生在接收音樂教育的同時,不僅能得到感官上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悅,而且能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受到感化和教育。紅色歌曲既是宣傳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絕佳載體,也是進行審美教育不可多得的好形式,更為音樂教育專業推進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除了對“紅歌”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之外,高校還要努力為學生營造開放式的教學環境,通過現代音樂與傳統音樂的結合,使得音樂教育以一種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的思考,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幫助學生感受音樂所帶來的魅力。以傳統音樂的學習為例,教師要根據傳統音樂類型的不同,挖掘其中隱藏的課程思政元素,例如可以通過探究古箏的發展歷史,從而使學生認清古箏的藝術性及獨特性,有助力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以此來響應文化自信的號召??偠灾?,高校及教師在教學中要以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為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從而將其于音樂教育之間巧妙結合,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行為與思想,為新時代培養出優秀的音樂教育人才。
(三)提升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認識
提升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理解與實施,既需要教師自身的轉變與提升,也需要學校的支持。學校首先要制定明確的規定,令教師按照相關規定嚴格執行;其次,要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考核,分階段、分學年對學生的思政水平進行檢驗,以此來考察教師的課程思政實施情況。通過反饋結果,引導教師及時修正自己的教學方案,使得教學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促進課程思政更為有效地開展。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通過培訓會、交流會等形式,為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師提供對外交流學習的機會,不斷吸收最新的課程思政手段,掌握教育發展的最新動向,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學服務。高校之間可以進行聯合,通過開展線上交流的形式,實現高校之間的教學資源共享,并通過競賽的形式,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深化對課程思政的認識,還可以學習優秀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從而促進高校整體音樂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的進步。
對于教師自身來說,必須剔除以往對課程思政認識的不足,將課程思政納入音樂教育專業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將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不斷深化對于課程思政教育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對原有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整合課程思政教學與原有教學中不相適應的地方,將思政教育以更加自然的形式融入音樂專業教學當中。音樂教育專業和課程思政兩者既相互區別,又彼此交流,應作為當前音樂教育專業教師追求的發展方向,逐步深化對課程思政的認識。
(四)提升學生對課程思政的理解
提升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認識、理解,需著力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引導其認識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之所以出現過分注重理論知識和專業成績的傾向,來源于長久以來形成的固定觀念,學習成績似乎成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因而在實行音樂教育專業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調整學生的學習觀念,讓學生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在對紅色歌曲的教授中,有些學生對于歌曲中所想要表達的情感難以理解,只注重聲調的標準與否,這樣演奏出的歌曲是缺乏思想、缺乏感情的?!饵S河大合唱》作為一首經典曲目,除了澎湃的音效之外,更多的是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抗戰精神,為了提升學生對歌曲內涵的認識,教師可以向學生普及創作背景、播放在黃河上抗爭的視頻等形式,使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民族情懷,既是專業技能的提升,也是課程思政的貫徹[8]。另外,還可以將課程思政納入學生的考核之中,使得成績不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是更多地對學生發展的全面性、綜合性進行考核,從而將學生的思想從成績上轉移,自覺進行課程思政的學習,而這種從教育管理層面開始重視課程思政的教育方式,能夠督促學生清楚地體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以此來改變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錯誤認識,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政能力。
(五)幫助構建系統化的思政教育體系
為打造系統化的思政教育體系,推進課程思政的實施,高校應當成立專門的宣傳部門、監督部門和考核部門,各部門之間相互合作,緊密聯系,共同打造完善的思政教育體系。在以往的高校中,雖然成立了專門的黨支部,用以負責學校的政治思想宣傳,但其與課程思政的教育觀念并不相同。課程思政在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政治性相對較弱,而且課程思政不僅適用于音樂教育專業,而是適用于所有學科,因此成立專門部門就顯得尤為重要。宣傳部門要負責對課程思政最新發展成果的吸收及宣傳,保障每位教師都能在第一時間接收新的教育理念,而監督部門要對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過程中進行督促,確保教師都能積極地參與到課程思政的建設過程當中,保障課程思政教育不是流于表面,而是真正能夠被學生接受的教育[9]。考核部門的職能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對教師的教學成果的考核,另一方面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能夠直觀地反映教師的教學成果,推動教師不斷調整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各部門之間要彼此協作,相互監督,充分行使自身的職能,從而推動系統化的課程思政體系建立,進而推動音樂教育專業中課程思政的發展進步。
總之,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始終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為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根本任務,素質教育也就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點建設方向。音樂教育本身就具有“美育”的天然屬性,與“德育”相輔相成,為高校發展課程思政提供了強大的核心支撐力。音樂教育專業要把原來的強調領會和發現音樂表達內涵的教育理念,與課程思政教育之間進行整合,加強音樂教育專業與課程思政之間的關聯,同時注重對于原有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將發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和優秀民族內涵作為課程思政的首要環節,實現音樂教育專業教學與課程思政之間的自然融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將學生培養成新時代既具有專業音樂教育知識與技能,同時還具備高度的思想政治覺悟的人才,才能為國家及社會的發展添磚加瓦,從而推動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
——————————
參考文獻:
〔1〕葉笑顏.鋼琴專業課“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以高職幼教專業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1(34):228-229.
〔2〕楊英法.電視文藝節目實踐習近平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探索[J].通俗歌曲,2014(12):77-78.
〔3〕楊文娟.數據庫技術與應用課程“課程思政”教學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1(33):132-133.
〔4〕葛海河.基于課程思政的高校聲樂教育模塊化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03):105-107.
〔5〕孫麗娟.立德樹人視域下音樂課融入課程思政的探究—以宜興技師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1(25):6-7.
〔6〕蘇文斌.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的實踐探究[J].藝術家,2021(06):50-51.
〔7〕范菲.將“課程思政”融入聲樂教學的實踐研究[J].時代報告(奔流),2021(05):146-147.
〔8〕戴雅娜,楊英法.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通方法研究[J].教育評論,2014(12):98-100.
〔9〕紀俊娟.音樂教育專業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探索[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1,41(01):10-16.
(責任編輯 徐陽)
The Music Education Major Promotes the Path of "Curriculum Thinking" Construction
XIAO Lei, KONG Jing-liu
(Anhui Jiang Colleg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education needs to penetrate into every discipline, and music education majors, as an important discipline in quality education, also need the infilt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education.The music education major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which can achieve good results of complementarity and common progress.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iculum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poor correlation between music education majors and curriculum politics, and lack of exca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eaching materials, which restrict the progress of this process.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we must focus on deep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usic education profession and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build a systemat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provide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current music education professio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hinking".
Keywords: Music Education Major; Curriculum Thinking; 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