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珠

走進重慶市萬盛經開區叢林鎮,寬敞平整的鄉村公路尋山蜿蜒,路旁風景美如畫。金針菇形狀的路燈、香菇模樣的垃圾桶、蘑菇造型的彩色房屋以及星羅棋布的食用菌培植基地……入眼所見,皆與“蘑菇”相關。
當地人酷愛種植蘑菇,不單單是因為其造型可愛,更是因為小小蘑菇孕育出了當地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蘑菇產業促叢林鎮綠色轉型
叢林鎮曾經是重慶市重要的產煤大鎮,但是隨著煤炭資源枯竭,叢林鎮乃至萬盛的發展都遇到了瓶頸。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叢林鎮綠水村的村民們便開始種蘑菇賣給煤礦工人和晉林機械廠職工,食用菌產業得以發展。后來,叢林鎮的煤礦、煤窯逐漸關閉,村里的食用菌產業也隨之一蹶不振。
因此,萬盛經開區黨工委、管委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下決心、下功夫找到一條從“黑色”到“綠色”的生態轉型之路。
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就是叢林鎮的生態轉型之路。
2018年,叢林鎮先后引進重慶華綠生物有限公司、重慶鮮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龍頭企業帶動食用菌產業發展。原有的食用菌種植基地也將香菇、平菇等“大路貨”品種,改成了珍稀食用菌,提升競爭力。
走進叢林鎮綠水村食用菌大棚內,一朵朵打著黝黑“小傘”的黑皮雞樅菌,散發著獨有的清香。綠水村黨支部書記蔡志華介紹,目前,綠水村共有6家從事食用菌生產的經營主體,已開發金針菇、鹿茸菇、黑皮雞樅菌、豬肚菇等8種食用菌,實現年產食用菌6萬噸、年產值6億元,解決周邊富余勞動力600余人就業。
為讓群眾在產業發展中受益,叢林鎮整合涉農產業發展資金,以村集體經濟組織名義入股,形成上聯行業、下聯農戶的發展模式,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同時,通過村民入股等形式,建成60余畝的返鄉農民工創業園,讓周邊村民每年有分紅收益。
在食用菌產業帶動下,叢林鎮初步形成了西部菌谷、香薇柑橘園、果強桃園、利群柚園、七龍茶園、精品李園“一谷五園”發展體系,帶動全鎮發展農家樂、微型企業等。
如今,叢林鎮從事與食用菌產業相關職業的村民達1000余人,實現人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
科技創新有待進一步提升
去年,叢林鎮整合4個村涉農產業發展資金,以村集體經濟組織名義入股重慶雁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門種植黑皮雞樅菌和豬肚菇,銷往重慶中心城區、成都、昆明、南寧等地市場,批發價每公斤近40元,還供不應求。公司運營半年多,銷售額已達到1200多萬元。
叢林鎮黨委書記劉明烽介紹,目前,叢林鎮正全力打造西部地區最大的食用菌生產銷售基地和產業集聚中心,建設中國西部菌谷。
“叢林鎮食用菌產業發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但是在這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劉明烽告訴記者,目前,該鎮食用菌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距離實現鄉村振興還有一定差距。
目前,西南大學和重慶華綠生物有限公司在叢林鎮聯合建設了西南大學農業實踐基地。劉明烽表示,叢林鎮食用菌產業的后續發展還需要更多的科研支持,“如何與更多的企業和科研院校合作,把院校成熟的科研成果落地,更好地惠及大眾,推動食用菌產業創新發展,叢林鎮還需要再努力探索。”
“另外,食用菌全產業鏈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劉明烽說,目前叢林鎮已經形成了基礎的食用菌生產、加工、銷售鏈條,但還未形成體系。另外,食用菌產業在精深加工方面還有差距。接下來,叢林鎮計劃打造西南地區的食用菌集散中心,完善全產業鏈,為西部乃至全國食用菌企業服務。
向現代化農業轉型升級
9月1日起,《重慶市鄉村振興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條例》提出,要推進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看到這一點,我們發展食用菌產業的信心倍增,目前,叢林鎮直接從事與食用菌產業相關職業的村民達1000余人,實現人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劉明烽說,他相信《條例》出臺后,這個數字會得到很大增長。
《條例》提出,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引領,建立糧食及重要特色農產品科技創新平臺,推進農產品加工、綠色農業投入品、農業科技示范區等領域創新,強化農業關鍵技術聯合攻關。“這對幫助我們食用菌產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至關重要,根據《條例》的良好政策引導,食用菌產業將能依托更多優秀的科研院校,興建西部食用菌產業園、食用菌產業研究院等產學研科技平臺。”劉明烽說。
不僅如此,《條例》出臺后,還能加快延伸鄉村產業鏈條,優化農產品結構,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就拿我們叢林鎮的食用菌產業為例。”劉明烽說,依托《條例》支持,叢林鎮將立足食用菌資源,整合資金,打造集生產、加工、流通、科技、服務為一體的食用菌全產業鏈、全價值鏈,高標準、高水平推進食用菌全產業鏈標準化集群建設,推動產業發展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提升轉變。
市農業農村委總經濟師黃君一表示,《條例》實施后我市將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動傳統農業向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同時,將通過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業,實施“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和“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建設工程,推動農業智能化、大數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