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宇
論及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市面上的著述汗牛充棟。有從歷史的角度回顧文明生成史的;也有從大文化觀的視角,詳解文明是如何孕育傳承的。歷史文化學者、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特聘教授武斌的《中華文明養成記》,卻打破這種寫作窠臼,圍繞農業文明、國家組織制度、文化形態、知識群體、學術思想等多個維度,解構中華文明賡續五千年的精神符碼。
回溯中,該書徐徐展開歷史畫卷,從內生動力、文明載體、傳承機制等方面,全面論述了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和歷史稟賦,并指出,中華文明之所以能上下沿襲五千年,就在于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做到了歷久彌新。
全書認為,世界上任何一種文明都離不開制度的培育,中華文明也是如此。從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再到國家的形成,盡管每一種政治主體的社會責任不盡相同,但它們對文明的培植與呵護卻是一樣的。
從帶有個體意識的“公天下”,到形成民族意識的“家天下”;從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到以等級制度為主體的封建制……這些政治主體從敬天、保民的規則中,逐步過渡到以德治國的開明境地,從而一步一步以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確保了中華文明始終都能按著歷史的發展規律,馳而不息、闊步前行。
秉承著這種頑強的精神特質,中華文明在五千年的歷史演進中,已然構筑起了以國家為主導的文明路徑,從而形成了大一統的文化格局。從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到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到宋代“理學”的盛行,以及明朝“心學”的崛起,中華文明在發展中較好地解決了主流與支流、大而繁、專而精等文化課題。在文明的傳承中,炎黃子孫也經歷了從最初的結繩記事、龜背刻字,到絲帛寫書、紙上揮毫的過程,特別是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應運而生,更是將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碩果,定格在歷史的行行書頁里。
全書還從中華文明的孕育空間與世界觀、儒家文化傳承的制度建構、佛學與中國思想的相遇、藝術與審美精神、文明的轉型與再造等方面,揭示了中華文明強大的生命力從何而來,如何延續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血脈。
作者深刻地指出,“創新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動力。中華文明的創造性、創新性,使得中華文明永保旺盛的生命活力,從而描畫出中華文明輝煌燦爛、色彩斑斕、大氣恢宏的發展歷史。”
如今,中華傳統文明的核心價值、文化理想,以及它所鍛造的思維方式和精神力量,仍然以強大的生命力展現在新時代的生活中,開辟出新的境界、新的氣象,仍然繼續照耀著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
讀《中華文明養成記》,就是在讀宏闊的“中國”這本書。
一部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史,也是一部守正與創新的文化圖強史。瞻望來時路,走好當下路,就是為了奔向更加廣闊的文明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