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晏如


“你好,我是江北區公安分局刑偵支隊副支隊長董航宇。”這是董航宇走進辦公室時,做的自我介紹。
董航宇稍顯嚴肅的神色中透出疲倦,但依然身姿筆挺地坐下。
出生于1987年的他,從小就喜歡看破案類的影視劇和書籍。
“就想當一名人民警察。”說起兒時的愿望,董航宇露出一絲微笑:“我覺得人民警察是一份既‘威風又光榮的職業。”
初生牛犢勇當“第一人”
2008年,21歲的董航宇如愿以償從重慶警察學院畢業,來到江北區公安分局,成為了一名人民警察。
“那時候,我剛剛通過公務員考試,被分配到江北區公安分局商業區派出所實習,分局治安支隊正牽頭開展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安保工作,需要抽調3名實習生到治安支隊協助制作安保方案。”董航宇說,由于自己在學校是團委干部和區隊長,班主任就推薦了他。
得益于在學校時積累的不少基礎,董航宇很快就進入了角色。
“在參與制作方案的過程中,我發現以往分局大多以制作文字類方案為主,對于關鍵點位展現不夠直觀。”董航宇思索著,能否制作簡明扼要的勤務點位圖,以地圖配合文字方案的方式推動工作?
于是,董航宇利用休息時間自學了繪圖軟件,最終繪制了3D版的安保地圖和演示用的動畫,受到了市局領導的好評。
董航宇的生源地本是長壽區,但由于在開展安保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被破格申請留在江北區公安分局,分配到指揮中心工作。
很快,董航宇就遇到一個專項行動。
“為了盡快完成好工作任務,領導安排我每天工作到晚上10點,周末不休。”董航宇說,他鉚足了干勁,恨不得多學多干,盡快從一名新人蛻變為一個業務純熟的老干警。
這一干就是3個月,他經手的業務也在全市公安系統名列前茅,因成績突出,他更備受單位領導、同事的認可。隨著各項工作由生到熟,董航宇進入了“能者多勞”狀態——同時擔任指揮中心的行政內勤、資料內勤、分局機要員,并負責分局重大任務、大型勤務的方案制作。
正是這個契機,培養了董航宇迅速、高效處理各項工作的工作能力,為他日后接受更多挑戰性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就想當刑警。”說起自己的志向,董航宇的眼里有光。抱著這種想法,董航宇開始自學刑偵信息研判,利用有限的信息資源,開始實打實地進行以打擊處理為目的的案件研判。
起初,董航宇雖然研判了一些信息線索,但由于對信息研判和破案打擊的直接關系認識尚處于起步階段,很多研判結果并沒有被運用起來。
“我下定決心,非要做出‘名堂來。”敏銳地發現信息研判導偵價值后,董航宇心一橫,擠出時間跟著辦案單位一起落實推送的線索,一起抓人、搞審查,用實際行動證明信息研判的準確率和有效性。
2009年底,董航宇在指揮中心偵破了職業生涯中第一個命案。
當時,花園村派出所接到一個婦女失蹤的報案,該婦女已失蹤了20余天,當時派出所的案偵副所長就去找專業警種尋求幫助。董航宇綜合線索研判,認為這個失蹤失聯很可能是一個案件,于是就提出了和派出所一起調查。
“由于當時沒有技術支撐,遇到了很多難題。”董航宇說,比如,當時沒有話單系統,他就自己開車去移動公司調話單;沒有分析軟件,就用筆勾畫進行分析,最終研判出失蹤人可能遇害,且長壽籍男性江某有重大嫌疑。
經過進一步偵查,江某被成功捉獲,并如實交代了通過網戀約出失蹤婦女并將其殺害的犯罪事實。一樁失蹤引出一起重大刑案,其中信息研判快速發現端倪并鎖定嫌疑人,起到關鍵作用。
從那時開始,信息研判導偵逐漸進入公安案偵視野,作為率先嘗試的董航宇,成為江北分局的專業領軍人才,逐漸嶄露頭角。
“從此以后,分局各項重大案件警情,我都能及時參與,并通過信息研判服務案件偵破。我甚至申請了移動辦公電腦,隨時隨地背在身上,確保不錯過任何一個案件。”說起這段回憶,董航宇雖然表現得云淡風輕,但其中的艱辛只有他自己清楚。
“凡事都有開始,我就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董航宇說。
最年輕的一等功獲得者
2011年,董航宇從警的第三年,轉崗為刑警。作為當時分局刑偵信息研判的獨苗,他開始牽頭全局案件信息研判工作。
“當時讓我當領導,還要帶領一幫人,我其實也沒有什么思路。”董航宇表示,作為一名帶頭人,首先想到的還是以身作則,自己得帶頭干,而且必須比其他人干得好。
那一年,全國公安機關正在開展“清網行動”,重點對潛逃1年以上的逃犯進行追捕。
面對案發時間長、有效線索少等重重困難,董航宇深知,想要抓獲逃犯,光靠激情不夠,還要講究技巧。“我夜以繼日地翻看歷年來抓獲的逃犯,分析他們的行動規律,我發現,他們雖然長期潛逃,但不可能不與他人接觸,在與他人接觸時,逃犯們肯定會編造假身份,此時他們偏向冒用身邊熟人的身份。”
于是,董航宇在江北分局率先提出將偵查和技術高度融合的追逃技戰法。循著這個思路,他和同事們開始了海量信息的分析研判。對行蹤忽南忽北,行為明顯差異的人員進行重點關注篩查。
有了這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法,僅用3個月時間,董航宇帶領的“捕狼組”跨越15個省市,行程近3萬公里,累計捉獲歷年命案逃犯21人,超額完成了“捕狼行動”60%的攻堅目標,躋身重慶全市第一陣營。
在清網行動總結會上,分局局長都感慨,他作為老刑偵,還是第一次感受到公安信息時代有如此的威力。
與此同時,因為工作成績尤其突出,董航宇榮立個人一等功,時年24歲,成為重慶市公安系統最年輕的一等功獲得者。
2013年底,董航宇將積累的刑偵實踐經驗與公安大數據實戰結合,創新推出“合成作戰”理念,策動分局黨委率先建立“打擊犯罪合成作戰”工作機制,并設立“合成作戰”專職機構。合成作戰工作機制試行以來,刑事打擊成果和打擊質效迅速提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014年全市刑偵工作會在分局召開,向全市推廣江北合成作戰模式,董航宇獲得了公安部刑偵改革創新獎章。
“解題專家”&“警營魯班”
“他啊,他真的是個‘解題專家,這些年治安頑疾、司法盲區、案偵堵點,什么樣的‘老問題都能在他那里迎刃而解。”同事說起董航宇這位解題專家只有贊不絕口。
“他是個‘警營魯班,特別擅長技戰法創新,為破案賦能‘硬科技,讓再狡猾的‘老鼠都躲不過‘貓。”談起董航宇,分局副局長熊良俊形象地比喻道。
2015年,江北區公安分局共涉及“利用擺設殘棋犯罪”報警300余起,全市涉及跟殘棋有關的違法犯罪警情1500余起,均未成功打擊處理。
董航宇開始研判這組龐大的數據背后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1500多起案件均未成功打擊處理。
經研判后,董航宇發現我市殘棋犯罪基本上在火車、汽車站附近高發,因對該類型案件沒有出臺明確的司法解釋,難以形成統一意見,致使各區縣打擊一直未能成功。違法后能全身而退,犯罪分子認為法律不能懲罰其行為,變得更加明目張膽。
通過對法律條款的深入研究,創新組織證據的標準,策動公檢法三方會商研究形成一致意見。最終,董航宇組織50余名警力對全市涉殘棋犯罪的嫌疑人進行集中抓捕,最終陸續打擊處理利用殘棋進行詐騙、搶劫的嫌疑人50余名,基本使將此類犯罪在重慶消失。
2021年,董航宇負責反電信詐騙工作后,就開始思考如何更好保護老百姓的錢袋子。“面對大量電詐分子在國外對國內群眾實施詐騙,我們還得以防為先。”董航宇說。
這些年,電信網絡詐騙勢頭高發,董航宇發現“洗錢”的地方經常變化、“資金池”秒級拆分、追查和止付難度大,但也具有短時間內大量資金流出的特點。以此為切入點,董航宇依托警務信息分析,集約合成作戰、流水分析、信息研判等多項手段,研發從第一步線索追尋到最后一步精確打擊的一整套“水房分析打擊法”。
“水房分析打擊法”只是董航宇很小的一項“發明”。為有效控制發案,董航宇還牽頭組織技術力量研發“反詐加特林”預警系統,將電信詐騙預警效能提升90%,使電信詐騙案件發案降低23%,節約了90%的預警警力。他總結提煉灰產嫌疑人打擊戰法、跨境賭博偵破法,使全局電詐打擊成效提升858%、跨境賭博打擊成效提升128%。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暴發,董航宇主動請纓,加入分局抗疫黨員先鋒突擊隊,并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做出突出貢獻,董航宇同志被公安部評為“全國公安系統抗擊新冠疫情先進個人”。
“這些都是故事,但處理不好這些對老百姓來說就會變成‘事故。”董航宇說,生命也好、榮譽也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對得起這身警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