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紅
她16歲考上大學,32歲成為中科院光電研究院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導、教授,先后擔任北斗導航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導航技術院副主任、研究員
從小夢想當科學家,17歲獲北京市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
今年39歲的徐穎,成長于四川省仁壽縣一個書香之家,媽媽是老師,爸爸是工程師。徐穎從小好奇心強,喜歡探索,立志將來當一名科學家。
因天資聰穎,媽媽又在學校工作,徐穎4歲多就上了小學,并在父母引導下通過系統學習打下了扎實基礎。整個小學階段,她每次考試,成績都在班級甚至年級名列前茅。
10歲時,徐穎升入初中。她的理科成績特別拔尖,是班里數一數二的學霸。1999年,年僅16歲的徐穎以612分的優異成績考入北京信息工程學院(現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專業。
入學后,作為全系年齡最小的學生,徐穎在專業學習上遇到了挑戰——通信工程專業理論知識晦澀難懂,學習難度大。但徐穎毫不畏懼,迎難而上,僅用了一個學期時間,就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專業課考試排名第一的好成績。
因為學習刻苦努力,成績又出色,徐穎在大二時被學校推薦參加了北京市電子設計競賽,不負眾望獲得一等獎。
2003年,徐穎本科畢業,順利考取北京理工大學通信工程專業碩博連讀研究生,繼續在她鐘情的通信工程領域深造。
以“天基、空基、地基導航通信一體化”解決方案圓滿完成我國首個基于低軌衛星的北斗信號增強技術試驗
北京理工大學是一所“985工程”和“雙一流”名校。靠著名校資源加持,徐穎有機會站在通信科技的最前沿,跟隨導師接觸到北斗衛星導航項目,與北斗結緣,開啟了自己的科研人生。
在導師安排下,徐穎專攻北斗導航系統的信號與信息處理技術。這是當時通信行業最前沿的課題,也是北斗系統的關鍵技術之一。在這個課題里,徐穎主要負責研制信號接收機。這段研究經歷,讓她對北斗系統有了一定了解。
2009年,徐穎博士畢業,進入隸屬于中科院的光電研究院工作,擔任助理研究員,仍從事北斗導航系統的研究。
從一定意義上說,徐穎是一名科研新手,但碩博連讀期間跟隨導師研究北斗項目的經驗,以及身為學霸的超強悟性,讓她很快適應了北斗系統的研究工作。之后她僅用3年時間,就以豐碩的科研成果獲評中科院副教授,開始擔任北斗導航分系統主任設計師,負責增強北斗信號的技術試驗。
這是徐穎第一次獨立負責北斗試驗系統中的大項目,壓力和挑戰非常大。很多從原理上看起來很容易解決的問題,實際上卻要花費數年時間,經過無數次試驗才能真正解決。
為了做好這個試驗課題,徐穎廣泛查閱資料,泡在實驗室里不斷設計試驗方案,并對方案反復檢驗、改進。最終,她提出了“天基、空基、地基導航通信一體化”解決方案,圓滿完成了我國首個基于低軌衛星的北斗信號增強技術試驗,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獲得了2018年度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特等獎。
從事科研攻關的同時,徐穎還從2015年開始擔任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帶了幾名研究生。在僅比她小幾歲的學生眼里,她既是“大師姐”,又是令他們尊敬的專業領域的導師。在學術領域,徐穎對學生要求很嚴,學生犯了錯,她批評起來毫不留情,曾讓一個學生前后8次修改同一篇論文。但在學術之外,她更像學生們的大姐姐,和他們分享水果、零食,甚至給他們當紅娘。
在普通人看來,每天泡在實驗室里的生活無疑是枯燥的,徐穎有時也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如同齡人豐富多彩,但她看得很開:“這就是科研工作者該有的狀態。所謂有失必有得,有付出才會有收獲,在這個行業一定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默默耕耘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作為女人,徐穎說自己也不是苦行僧。面對工作壓力,她有著獨特的調節方式,那就是“抽時間逛逛街,吃點兒好的,買點兒貴的”,比如喝一杯自己喜歡的奶茶,買一件自己看中的衣服或首飾,權當犒勞一下自己。
徐穎在探索中不斷成長,最終成為北斗系統研究的領軍人物之一。
2020年6月,北斗三號最后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完成部署,可以為全世界人民提供導航服務了。在舉國上下為此感到自豪的時刻,徐穎既欣慰又感慨,因為她經歷了研制北斗系統的全過程,心里最為清楚,全體北斗人付出的汗水與努力遠超平常人的想象。她為自己能將青春奉獻給祖國偉大的北斗事業而自豪。
被中國科協任命為科普中國形象大使。她的演講視頻經網絡傳播后,播放量超過2000萬次
作為80后,與許多年輕人一樣,徐穎也喜歡上網。上網的過程中她發現,很多網友對北斗導航系統不了解甚至有很多誤解。于是她萌生了科普北斗知識的念頭,想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深奧晦澀的科學知識傳播出去。
比如有的網友調侃,美國的GPS系統是正版,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是高仿,歐盟的伽利略系統是低仿,中國的北斗系統充其量只能算是網上“九塊九包郵”級別的產品。對于這種誤解或者說貶低,徐穎覺得,作為一名全程參與北斗系統研發的科研工作者,她有責任有義務予以糾正和澄清。
從2016年開始,徐穎便在由中科院全力打造的SELF格致論道公益講壇上做科普工作。在一場題為《來自星星的燈塔》的演講中,她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子,以淺顯易懂、幽默風趣的方式與大家互動,科普了北斗導航系統在通信應用中的強大功能,解答了幾個有關北斗系統最受關注的問題,并就“清華女學霸破解北斗數據送給美國”一事進行了澄清。
曾有外媒報道,一名從清華大學畢業的女生,在美國留學期間,破解了我國北斗二代定位導航衛星的信道編碼規則,并發表多篇論文,獲得美國航空無線電技術委員會的表彰,甚至還因此獲得了美國綠卡。消息一出,很多人開始質疑我國北斗系統的安全性。
徐穎告訴大家:“這名女生破解的只不過是最普通的民用北斗密碼,而且這組密碼在被她破解之前,已被北斗系統棄用。所以這組密碼被破解對北斗系統的安全性不會造成任何影響。而北斗系統的軍用密碼安全級別非常高,由多人共同編譯,且為了保密,每個人只負責編譯其中一小段,彼此并不知道對方的編譯規則和密碼排序。這種安全級別的密碼,即便是參與北斗密碼編譯的專家,都不可能輕易破解。如果有人想破解軍碼系統,我建議用更為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造一臺時空穿梭機,穿越到北斗軍碼設計之初,在旁邊偷聽。也許,這個技術(造時空穿梭機)難度比破解北斗軍碼更容易一些。”她不失幽默的一番話,立即引起臺下陣陣笑聲——建造時空穿梭機在理論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通過做科普工作,徐穎從科研的幕后走到了臺前,被中國科協任命為科普中國形象大使。她的演講視頻經網絡傳播后,播放量超過2000萬次,她本人則一下子成了眾人追捧的“網紅女神”。《人民日報》發文點贊:“科普需要更多徐穎。”網友們從此紛紛叫她“北斗女神”。
如今,除了做好科研工作,徐穎已把北斗知識科普當成了自己的兼職,常以導航專家的身份出現在科普電視節目或講座上。她說:“好的科普不僅要正確,而且要有趣,能讓聽眾從中學到東西。我將繼續致力于科普,激勵更多人探索未知世界,尊重科學。”
2019年,她再度被中國科協任命為科普中國形象大使。
作為一名年輕科學家,徐穎無疑是優秀的、成功的。迄今為止,她已在國內外知名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躋身國內一流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專家行列。作為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建院以來最年輕的博導,她在衛星導航系統及信號增強技術方面開展了系統性工作,承擔了來自二代導航專項、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等重大科研項目的多個科研課題。她曾作為北斗系統專家代表,受董建華先生邀請赴香港參加“國家科技創新成就展”,作了關于北斗系統的特邀報告,還多次在導航學術會議上作特邀報告。她還曾獲得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第二屆“啟明星”優秀人才獎,入選首屆遙感青年科技人才創新資助計劃,獲得SELF年度人物獎。
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作家王大鵬評價徐穎:“她是一位罕見的在科研和科普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年輕科學家。”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