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人士以及廣大教育從業者的重視。在當前的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教育內容。在當前“大思政”教育格局下,許多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學內容和形式較為落后,教學資源難以達到預期,學生思政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難以得到提升,這些都顯示出了當前的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亟待改革和創新。基于此,文章對當前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并且結合“大思政”教育的有關要求,立足“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探討了在高職院校中進行思政課程教學改革和創新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大思政”;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7-0185-04
在當前的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中,相關教師必須摒棄傳統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立足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注重發展高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引導其個性化發展而實現長遠化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標[1]。由于傳統高職院校思政教學模式存在著相關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職思政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以及高職院校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樹立,因此廣大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必須結合構建“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有關要求,對現有思政教學內容和形式進行深刻剖析,創新思政教育理念和教學形式,在尊重高等職業教育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將思政教學與高職課程教學有機統一,從而幫助高職院校學生在提高自己專業技能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為高職院校學生后續的全面健康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一、“大思政”教育的內涵
(一)“大思政”概念
所謂“大思政”教育,主要指的是將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相結合,從而提升思政教育質量和價值的措施。在“大思政”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傳統思政課堂的活力能夠得到釋放,學生能夠在實踐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這對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及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效果的改善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2]。
(二)“大思政”教育背景對思政課教育的要求
在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以及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出現了一些新變化,現階段“大思政”教育格局對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育提出了如下新的要求:首先,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程必須具有一定的戰略性特點,這意味著高職院校思政課程必須與國家有關教育戰略需求相統一,在日常教學中體現出“大思政”教學的有關內容,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對現有教學內容和形式及時更新,促進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的全面發展;其次,高職院校思政課程必須具有創新性的特點,結合時代發展的訴求,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師必須對現有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形式進行改革與創新,將時代發展的新特性融入課程教學當中,這對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提升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最后,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還必須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該理念要求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切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思政課程學習需要,從而切實保障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思想素質的同步發展。
二、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的意義
(一)凝聚正向思想,增強學生信念
對高職院校來說,以“大思政”教育理念為指導,全面做好思政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具體來說,這一過程能夠幫助高職院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規范其思想道德以及日常行為,這對于其今后的職業發展和人生道路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在現階段的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革新思政課程教學的理論內容,讓高職院校學生能夠將自己的人生信仰與社會發展和國家發展相統一。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中間也會形成一定的向心力,這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理想信念,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助力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與發展。即使在學生未來步入職場之后,這種正向的理想信念也能夠指引學生抵御不良誘惑,使其能夠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貢獻力量[3]。
(二)完善學生人格,促進全面發展
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實踐需要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其中的道德實踐教育對于學生良好人格的完善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高職院校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內容進行相應的職業道德教育,有效地促進學生實現專業技能與職業素質的全面提升。學生也能夠通過正確思想道德素質的引導,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工作態度,這有助于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化解思想矛盾,營造和諧環境
現階段,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的意義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具備明辨是非的本領,在面對一些消極思想和社會現象的過程中,能夠保持一個健康且穩定的心態。實際上,高職院校學生思想較為靈活、思維較為活躍,很容易受到一些外來思想的影響和侵襲,如果不能做到對高職學生思想的正確引導,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其今后的身心健康和長遠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思政課程建設能夠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正確分析自我,意識到自己在思想方面的誤區和盲區,同時幫助其養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這對其和諧成長環境的營造是十分必要的,同時也有助于高職院校學生的長遠健康發展[4]。
三、“大思政” 教育背景下高職思政教育工作現狀
(一)教學觀念有待更新
隨著“大思政”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暴露出了多種問題,首先表現出來的是一些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師的教學觀念有待更新。調查顯示,當前部分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師教育理念仍然較為傳統,沒有意識到將“大思政”教育的有關內容融入課堂建設中的重要性所在。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認知程度,降低了思政課程應有的課堂教學目標,無法為高職院校學生良好道德素質的養成以及正確價值觀念的塑造打下基礎。
(二)教學模式落后
“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程建設存在的另一問題是教學模式較為落后。大部分思政課程教師的教學過程仍然沿襲著傳統的模式,采用灌輸式以及“填鴨式”的教學手段屢見不鮮,教學內容更是側重于理論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盡管能夠起到一定程度的教學效果,但是長遠來看卻并不利于學生良好思想素質的養成,久而久之甚至還會激發學生的厭倦甚至抵觸心理,難以起到良好的思政教學效果。事實上,高職院校作為培養職業教育人才的重要場所,其思政課程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也能夠反映出其整體的教學質量,如果高職院校思政教師仍然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將不利于“大思政”教育在高職院校融入,對高職院校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也會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5]。
(三)教學方法單一
隨著“大思政”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盡管一些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已經意識到了改革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重要性,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綜合來看,許多思政教師的改革和創新過程仍然較為單一,在某一課堂或某一學期的思政教學中,僅僅只是采用一種教學模式,并且也沒有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狀況調整針對性的教學手段。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學生很難對思政課程產生學習興趣,甚至對于部分思想政治理論內容會產生錯誤的認知,無法有意識地將思政學習與自己的專業課程學習以及職業規劃相統一,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思政教學效果的實現產生不利影響。
(四)忽略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如前文所述,“大思政”教育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統一,高職思政課程教師需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思政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然而有關調查顯示,當前大部分的高職思政課程教師仍然只是注重思政理論內容的教學,沒有意識到思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也沒有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進行有機統一。這反映出部分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對本課程認知程度上的不足,沒有意識到其對高職院校學生成長的重要價值所在,因而極其容易出現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的現象,如果該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將不利于高職院校學生的長遠發展,也會對“大思政”教育的推進造成阻礙。
四、構建“大思政”格局對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的新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學要凸顯社會責任意識
“大思政”教育使得高職院校傳統的思政課程教學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同時也為其教學提出了諸多新的要求。高職思政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增添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教育,讓學生能夠樹立一定的社會責任感。作為高職學生步入社會的關鍵教育階段,高職思政課程做好思想引領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必須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嚴格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意識,唯有如此,方能助力高職院校學生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應有貢獻。
(二)思想政治教學要體現創新
在現階段的思政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創新性這一理念。不論是針對教學形式還是教學內容,都必須實現對“大思政”教育實踐性的融入,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保障其能夠做到專業技能和思想素質的統一提升,這對高職院校學生長遠人生規劃科學性的體現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三)凸顯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的人本性
“大思政”教育理念要求廣大高職課程思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握好“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在思政課堂當中的主體地位,以此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開展思政教學實踐。唯有通過此種方式,教師才能夠賦予高職思政課程以靈魂和血肉,才能夠提升思政理論知識的趣味性與有效性,同時也能夠有效實現對傳統高職思政課程教學的突破與創新。
五、“大思政” 格局下的高職思想政治教學改革與創新措施
(一)增強思政課的時效性
在我國經濟社會日益發展的今天,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在這一背景下,高職院校所培育的職業人才除了需要具有較強的職業技能之外,還必須有良好的職業態度、較高的職業素養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而這些教育素質的主陣地是高職學校的思政課堂。因此,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師必須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注重思政課程教學的引領作用,把思政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內容貫穿于學生在職業學校學習的全過程當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會處于不斷發展過程當中,其對人才的需求特征也在不斷變化,這就要求思政課程教師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必須賦予思政教學以一定的時效性特點,將黨的先進教育理論及時融入思政教學當中,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站位。同時,高職院校思政教師還必須意識到思政實踐教學的變化性,與時俱進地將思政實踐教學的內容進行動態調整,從而提升高職思政教學的科學性。
(二)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要使得我國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全面符合“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有關要求,實現高職思政教學的突破以及可持續性發展,就必須對現有的教學方法和方式進行創新。在這個過程中,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師必須意識到傳統教學模式在思政教學過程當中的弊端,沒有突出職業教育學生在思政學習當中的主體地位,也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有鑒于此,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師必須結合“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則,將學生的職業教育需求與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有機融合,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思政課堂學習環境。其次,教師還必須利用好飛速發展的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建設一個高效的思政學習平臺,使得傳統的思政教學內容更富新穎性。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思政課堂上開展“翻轉課堂”教學以及“小組合作”教學等模式,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思政課堂的互動性,提升思政課堂的整體教學效果[6]。
(三)豐富思想政治實踐教學內容
由于傳統的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在內容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因此廣大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師必須結合“大思政”教學的有關理念,實現對現有思想政治實踐教學內容的推陳出新,將學生身邊的事例以及社會熱點內容融入思政實踐教學,這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政學習積極性以及熱情的激發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結合高職院校固有的教學實踐性這一原則,思政課程教師需要將教學實踐創新與學生的職業規劃相結合,完善教學體系的科學性與先進性,確保“大思政”教學在學生長遠職業生涯中的良好效果。在這個過程中,高職思政課程教師必須利用自身的教學主導地位,引導學生在教學實踐當中思考強化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為了保障該教學目標的達成,思政教師可以借助多樣化的校內外實踐活動進行教學。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大家同讀一本書的活動,讓學生能夠定期分享書中的有關觀點以及自己的閱讀感悟,實現對原有教學模式的突破和創新;也可組織學生開展優秀學生和優秀畢業生事跡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能夠在榜樣力量的促進下不斷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四)建立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在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對課程建設整體目標的實現和質量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針對這一問題,高職院校必須強化人才引進工作,與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有關組織進行通力合作,以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就業需求為導向,建立健全一套科學的人才引進機制,為良好思政課堂建設奠定基礎。同時,高職院校還必須與思政課程教師進行及時溝通,完善課程教學規劃,完善獎勵激勵機制,以提升思政教師參與課程改革和創新的熱情與積極性。另外,高職院校還需要大力為思政教師提供交流和學習的機會,通過聘請企業優秀人才以及開展公開課等方式助力思政課程教師學習先進教學經驗和教學模式,進而提升思政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7]。
參考文獻:
[1] 李詩羽. 基于“大思政”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J]. 農家參謀,2019(24):256.
[2] 王鳳芹. 淺議高職思政課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職教論壇,2010(02):38-39+42.
[3] 陳剛,劉剛,孫淑萍. “大思政”視域下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2):30-31.
[4] 王華兵,蔣強軍. “大思政”視野下的高職思政課教學研究[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9(06):240-242.
[5] 冷娟. 論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J]. 課程教育研究,2015(16):66.
[6] 劉玲. “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實踐[J]. 知識經濟,2017(24):165+167.
[7] 王美華. 論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J]. 中外企業家,2019(05):192.
(薦稿人:陳建明,蘇州科技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后現代課程觀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研究”(項目編號:2021SJB0618)。
作者簡介:錢小雪(1991—),女,碩士,江蘇理工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