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燕
摘要近年來,在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和革新教學模式的過程當中,沉浸式教學贏得了較多的關注。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當中,通過有效引入沉浸式教學能夠更好的切入課堂關鍵點,從情感和審美等多方面來強化學生對于閱讀內容的感受能力,并獲得良好的情操和美的感受。鑒于此,本文主要針對沉浸式教學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中的運用進行相關淺析,以期進一步促進教育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 沉浸式教學 初中語文 閱讀課堂
沉浸式教學其主要是指人們在完成一項任務或是掌握一個技能的過程之中,能夠高度集中并對其產生積極的興趣,不斷的忽略時間和空間,達到一種忘我的心理狀態,從而獲得更為沉浸的體驗和感受。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會發生在閱讀,運動和藝術活動之中,而將其運用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之中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應用,相關人員應該對此給予足夠重視。
一、沉浸式閱讀教學的主要特征
1.共生性
在課堂展開過程當中,沉浸式閱讀教學其需要教師和學生能夠實現共同沉浸的狀態,而不是讓學生單方面的去了解文章,教師本身應該對文章有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礎之上才能夠進一步積極調動學生沉浸其中,從而雙方都能夠實現良好的文本閱讀沉浸體驗,進而以自己的情緒充分帶學生走入課本之中。
2.共情性
在閱讀過程當中,要保證學生與作者之間的這種關系和情感的聯結,為此,沉浸式閱讀教學需要教師能夠通過這種渠道的對接,幫助學生與作者之間通過文本和文章來產生共情的效果,這樣學生才能夠真實準確的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脈絡。
3.整體性
在實際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當中,要想實現一種沉浸式的閱讀效果,其需要一種整體性的特征把握,為此,在教學過程當中,閱讀教學應該保證其自身的整體邏輯思維的連貫性和文本閱讀的整體性,不能只是片面的理解文章的部分段落而斷章取義,這樣很難實現準確的情感內容的把握,而是要充分結合全文和整體的文本內容來進行準確思想情感的識別。
二、當前初中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弊端
1.教師的思想主導性過強
從初中語文課本之中不難發現,其中常常會有一些散文,學生在面對很多新文本時,由于其年齡尚不成熟及常常會對于新文本帶著一定的主觀情緒,而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常常為了保證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直接將文本中的直觀思想去灌輸到學生的思想意識之中,讓學生無形之間對于整個閱讀產生排斥,由于每個學生在對于問題的看法當中,常常會產生多樣性的想法,在這種主導性思想的構造之中,就會使得學生很難充分的走進文本,而且為了得到這種功利性的結果,常常很難產生積極的閱讀興趣。
2.教學氛圍的激活程度不足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當中,情感的體驗也需要良好的情境氛圍的構造,由于教材中的很多文本材料與學生們的現實生活中相距較遠,學生在理解的過程當中,在缺乏與之相關實際的經驗和體驗的前提之下,就很難獲得共鳴,很難走進文本之中,然而在該方面,很多教師對此并沒有格外關注,雖然有一定教師會認識到這存在一定的問題,會采用多媒體設備來進行相關的閱讀文本的播放,然而對于其應用效果和情景創造的能力都非常有限。
3.不注重對學生思維和感受的挖掘
在教學過程當中,要想讓學生能夠充分熱愛沉浸式教學,那么,在閱讀之后的這種沉靜式的體驗和分享以及感受和心得的交流也是尤為關鍵的,然而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很多教室在有意識的去打造這種教學氛圍的同時,卻不關注學生的實際感受,也不注重對學生這種想象能力和情感共鳴的深入挖掘,使得教學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學生也很難在這種沉浸式教學過程當中有一個更為全面的深入思考,不利于其語文素養的積極培養。
三、沉浸式教學在初中閱讀課堂中的運用策略
1.打破先入為主的教學態度
在語文教學過程當中,要想在面對新文本時,充分地讓學生走進文本沉浸文本,并且在閱讀時獲得更多新的感受和體驗,那么。首先,應該能夠革新自己的閱讀態度。教師的教學過程當中,切記采取先人為主的主觀教學經驗來代替學生的摸索過程。學生在面對新文本時,常常會帶有著多種多樣的情緒,尤其是針對于教學課本當中常常出現的抒情式散文,這對于青春期的學生來說,其存在著一定的叛逆期,對于很多直接抒情的散文是存在著一定情感排斥的。為此,教師要注意去引導學生能夠如何熱愛閱讀文本,而不是簡單的去尋找絕對的功利性的答案,不要強化把文章的主旨全部灌輸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自己在閱讀中去摸索去感受,從而在不斷的閱讀和反復欣賞之中能夠獲得更為深刻的感受。
例如,在學習《背影》時,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充分的去閱讀教材,然后在閱讀之后可以去詢問學生,對于這篇文章閱讀之后你有什么樣的感受?學生可能怕自己的感觸是存在偏頗的,不太自信去敢回答問題,那么教師就可以改變一下自己的提問方式,例如:有什么樣的感觸地方嗎?那么學生或多或少會回應其確實會回應在閱讀過程當中一些情感的感受上的波動,在這種不斷循序漸進的交流之中,雖然語言質樸,但感受很真實,教師再將學生的這些主要的感受進行關鍵詞的提煉,然后便可以在這種教學片段之中,不斷拉近學生與課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虛心的文本閱讀時逐漸的去產生與作者之間的共鳴。
2.充分創造良好的情境氛圍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當中,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情境氛圍的創設,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的提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們也因為不斷地意識到,對于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豐富和優化的重要性,然而在實際的應用過程當中可以發現沉浸式的文本閱讀對于情境還原的效果具有更高的要求。這種情景的創造不再對于簡單的技術應用的簡單促進,而是需要將其中的情感活動和認知進行充分的結合,結合教材中的文本材料盡可能地將作者筆下的真實情感體驗去進行創設,還原作者的內心情境,幫助學生走入到課本之中,真正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為此,教師在閱讀之中不能簡單利用多媒體設備來將相應的文本閱讀,換一種方式進行閱讀形式的體驗,而是真正的要強化對于整體的教學情境的創設。
例如,在《藤野先生》的教學中,那么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去扮演魯迅,然后讓其他學生去模擬拍掌歡呼,喊萬歲的場景,通過這種歡呼哄鬧和拍掌使得學生對于整體的當時的感受進一步的激發其情感的波動。通過對教學片斷的模擬是非常有助于學生對于作者當時的感受進行良好的共情,產生較為良好的教學效果。
3.深入挖掘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語文閱讀素養的提升過程當中,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感受能力的深入挖掘非常重要,不僅要學會欣賞文字,不僅要學會閱讀文本,更加重要的是我們要在學會感受美的過程當中,不斷的提升文字帶給我們的溫度和其在我們腦海中所呈現的形象,實現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一種充分和深入的溝通,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深入挖掘,去驅動他們能夠完善自身的想象能力。
例如,學習魯迅的《故鄉》,其中有一段文章是對于月夜水鄉的環境生動情景描述。這篇文章雖然寫得非常唯美,但是學生很難去真實地感受到美好畫面,教師就可以去給學生出示一些月夜江南水鄉圖等,配上相應的音樂,讓學生在腦海中呈現出當時的畫面,挖掘學生們的情感和想象能力。
綜上所述,沉浸式教學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過程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我們應該對其給予足夠重視,要充分的結合當下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中關于有意識沉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和分析,捕捉到沉浸式教學中的關鍵特征,采取有針對性的應用策略和方法,為提升學生的素養和鍛煉其想象能力和情感產生共情能力,提高其整體的教學質量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進而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創造更多有利的條件。
[作者通聯:江蘇海安市城南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