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珊珊 熊春輝
在小學階段,讓道德與法治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已成為眾多一線教師孜孜以求的探索目標。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傳播催生的線上道德與法治課堂,在提升課堂溫度、拉進師生距離方面,存在著不少困難。我們思考,在線上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融入游戲化教學活動,可以讓枯燥的線上道法課堂變得鮮活起來。
一、線上學習給道德與法治教學帶來的變化
(一)距離導致隔閡,師生難共情
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共情”是指師生共同基于相似的發展目標,在特定的場域內獲得知識水平的趨同和情感狀態的共鳴。實現“師生共情”有著落實教學意圖,維持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從“規則性投入”轉向“自主性投入”的重要意義。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而言,重視情感與實踐的學科特性更加呼喚著“師生共情”。然而,線上授課師生間的距離卻為共情設置了重重阻礙:第一,線上課堂師生間存在著空間上的距離,原本緊密的班集體因疫情隔絕在不同的省市,使得情感難傳遞;第二,線上課堂師生的學習環境存在較大差異性,學習的環境由安靜、祥和的校園轉移到了各種意外狀況頻發的家庭,使得情感難同頻;第三,線上課堂師生的生理距離增加,線下課堂教學中會發生的聲音交織、眼神交會、肢體觸碰成了回憶,使得情感難共鳴。
(二)教學方式單一,效果難達標
回眸我國教學方式的變革,我國的教學方式已由“本土創新”階段進階為“深度科技化”。有部分學者開始倡導“在線雙師協同教學”“在線多元混合教學”等先進教學方式,探索將“先教后學”轉變為“先學后教”。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線上教學,卻暴露出線上教學方式存在的一些問題:第一,家庭辦公設備支持下的信息技術變革難以實現,許多一線教師反映,網絡卡頓、設備老化、平臺受限等問題是線上教學遇到的最大困難;第二,區域內全面線上教學的開展對部分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出挑戰,“停課不停學”使得所有老師都成為了“直播”,但部分教師有著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卻無法流暢地使用直播設備,造成教學效果低下;第三,出于減輕電子設備對學生視力傷害的考慮,線上教學時長被縮短,啟發式、討論式、小組合作式、情境探究式等教學方式沒有足夠的時間開展,課堂教學淪為高強度的知識灌輸。
(三)忽視學生需要,“學德”難實現
在道德教育領域,“道德是否可教”的問題一直是未解之謎,但道德一定是可以學習的。道德與法治學科肩負著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使命,歸根到底是“學德”,而“學德”如果不基于學習者自身的需求,不利用學習者自身的經驗,就不可能發生。但是,在線上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們卻發現學生的需要一直是被忽視的。例如,兒童的天性是玩耍,但不少教育者卻忽視游戲的重要意義與作用;又如,學生的道德學習必須要有著生活經驗參與,但教學內容卻鮮有涉及學生關切的疫情態勢、親子關系、作業負擔等問題;還有,學生的道德學習需要去體驗、感悟、踐行,但線上教學經常是故事的講述和律條的說教,沒有合適的教學策略指導學生去體悟。以上種種,均是對學生內發、內生需要的忽視,導致“學德”難以發生。
二、游戲化教學在線上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有相關研究顯示,兒童游戲有助于道德素養的養成和習得。兒童在游戲中體會到的自由、公正的游戲精神與幸福、愉快的游戲過程,與德育活動的本質具有內在統一性。游戲化教學對于小學德育有著潛在的教育價值。因此,我們思考將游戲化教學引入線上道德與法治課堂應有一定的價值。
(一)游戲元素,激發興趣
所謂游戲化學習,就是指在非游戲的學習和教學情境中運用游戲的元素和機制,用以激發興趣,增強學習投入。游戲機制涉及教學中主體和空間的轉換,在線上課堂中應用的機會較少。游戲元素包括任務、規則、情境、競爭、獎勵、排行等等,恰恰可以用來紓解線上教學的困境。例如,在教學的準備環節,提前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驅動學生去思考;在課堂導入環節,設置相應情境和游戲規則,引起學生的興趣;在線上講授環節,用競爭、獎勵等元素落實知識的講授并活躍氣氛;在課后復習環節,用積分排行的形式促進知識強化和擴展遷移。總之,在線上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巧用游戲元素,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習效果。
(二)游戲體驗,傳遞情感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上,學生需要通過情感的傳遞和共鳴獲得道德素養的提升,游戲體驗恰好能給予相應的支持。游戲體驗是影響學生動機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有學者曾歸納了游戲化學習中學習體驗的類型,包括基于情境的認知體驗、基于動機的主體性體驗和基于協作的社會性體驗。基于情境的認知體驗指的是學生在一定的學習情境和競爭氛圍中習得概念性知識的過程,道德知識的學習可在此滲透;基于動機的主體性體驗是指學生在動機驅動下自主探索,進行創新創造的過程,學生的個體經驗和情感在此萌發;基于協作的社會性體驗是指學生在游戲機制中與同伴建立友善聯結,開展合作探究的過程,可借此開展進行群體情感教育。總體來說,有效利用游戲化學習中的游戲體驗,有助于情感的交匯和融通,良善的道德學習便自然發生了。
三、線上道德與法治游戲化教學的策略
(一)代入式體驗
代入式體驗是指代替某角色進入其所處的情景,通過真實的模擬體驗,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獲得某角色或某人物的類似感受。例如,在《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七課《生命最寶貴》,學生可以通過活動體驗媽媽懷孕時遇到的困難,進而理解孕育生命的不易。在居家學習中,教師可安排學生一天的“孕媽媽”居家生活體驗。學生或將書包背在胸前,或用圍裙兜住籃球放置在腹部處,模仿媽媽做一天的家務活動。學生在背負“孕肚”的情況下,要完成“洗碗、拖地、做飯、晾衣服”等一系列的任務。這樣的模擬體驗,將學生很快帶入了“孕媽媽”的角色,學生有話想說,有感而發,這就是最打動人、最自然的課堂生成。代入孕婦媽媽的角色扮演,以游戲化的方式,最大程度的還原了生命孕育的不易,學生的全員參與和沉浸式體驗,讓課堂生成真實有效。
(二)聊天式體驗
“開啟聊天模式”已經成為人們線上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常見的線上聊天方式有語音聊天、視頻聊天等等。聊天式體驗善用、巧用“線上聊天”模式,讓線上教學更貼近學生生活,消除線上教學帶來的距離感。如在正式上課之前,老師可以提早幾分鐘進入“線上課堂”,用“語音聊天”+“視頻聊天”的方式,與學生互相打招呼,聊聊居家學習的情況,聊聊學生的日常。對于學生們居家學習遇到的種種困難,這個時間就是老師們給學生們做“心理按摩”的最佳時機。老師還可以將所有學生視頻并排展示出來,讓他們隔空做一些可以拉近距離的動作,如:擁抱、握手、作揖、揮手,等等。這樣的聊天方式,巧妙地將線上教學技術與互動聊天結合在一起,能夠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在較短時間里迅速拉近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也為后續體驗活動的順利開展作了適當的鋪墊。
(三)記錄式體驗
紀錄式體驗強調過程性的體驗,強調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主題情景,以視頻、錄音、照片等技術手段,收集材料并真實記錄情景的展開,在過程中收獲不斷豐富的、立體的、真實的情感體驗。如在五年級下冊第一課《讀懂彼此的心》教學設計中,我們讓學生在居家學習的時間,完成一份“尋愛學習單”。在這份學習單里,老師設計有不同的問題等待學生們在家中尋找答案。比如:“當我不舒服的時候,媽媽是怎么做的?當我不開心的時候,媽媽會說什么?”等等類似的問題。在課堂開展活動的時間,則是老師提一個問題,所有學生就將寫有答案的紙張展示在鏡頭前。這樣一來,所有學生都會看到別的媽媽是怎么做的,自己的媽媽是怎么做的。在這個巧妙的設計里,有兩個過程為之動容。一是學生在完成這份“尋愛學習單”任務的過程中,隨著答案一個個揭曉并記錄在紙上,學生的觸動也越來越深刻。二是課堂上的展示過程,則又一次讓學生再現這樣的記錄體驗,這種深刻的感動,相信學生將難以忘懷。
我們要多讓學生參與這樣的一種體驗,讓學生巧用錄音、筆記、照片,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講好身邊的故事。比如可以開展線上“小主播”積分賽,鼓勵學生結合疫情下的居家生活,記錄下父母的工作狀態,記錄下生活的變化,記錄下身邊人的日常點滴。希望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在過程中感受到家人的不易,理解身邊的親人、朋友,并積極主動地做出改變。在《讀懂彼此的心》這一課的實踐活動設計中,將課堂情感體驗延伸到課后,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去。
【本文系深圳市寶安區2019年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游戲化視角下的小學品德課教學策略研究”(2019-088);廣東省2021年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程+游戲:小學生立德樹人的校本實踐創新”(2019YQJK120)】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