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權
名師工作室是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搖籃,工作室研修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之一。筆者主持了兩屆縣級小學英語名師工作室,組建幾年來,筆者邊探索邊開展工作,探索出了有地方特色的“1+1+2”人才培養模式,經過近幾年的不斷研修,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以筆者主持臺山市2018—2020年小學英語名教師工作室為例,談談具體操作。
一、研修任務
名師工作室以“聚焦課堂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為宗旨,努力探索工作室研修活動兩條主線。第一大主線——學科專題研究:潛心備課,耐心磨課,用心說課,精心上課,真心評課,熱心送課,靜心思課。第二大主線——專業素養提高:精神提升,讀書共進,網絡研討,主題講座,課題研究,團隊建設,成果提煉。
(一)提升學科研究能力
1.教學研討。課堂教學是工作室研修的主陣地,提高所有人員的教學能力是工作室的主要任務。各小組立足于各校實情,深入研究教材、教法以及學法,以生為本,向40分鐘要質量,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努力培養他們的思維品質,發展核心素養。
2.課例研討。筆者購買了歷屆全國優質課比賽的光盤,從中挑選一些特別優秀的課例下發給各小組組織觀看,并要求認真觀摩學習,做好觀課筆記,進行觀后評課,然后再聽專家的點評,關注學習專家進行課堂觀察的切入點,進一步提升學習領悟力與課堂把控力。
(二)提高專業素養能力
1.課題實踐研究。工作室的成員、學員申報筆者主持的廣東省“十三五”規劃課題“教研聯盟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市級子課題17個,并順利結題,各課題主持人帶領學校科組教師深入開展相關科研工作,提高他們所在學校教師的科研水平。
2.線上主題討論。每學期初工作室以小組為單位制定好網上討論的主題,每個月安排兩次,依托工作室QQ群或微信群,集眾人智慧,聯合開展交流學習活動,形成網絡互動機制,養成網絡學習和教研的習慣,同時提升工作室人員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3.教學風格研究。“以情激趣,優教促學”是筆者的教學風格。在三年的研修過程中,筆者首先加強對6位成員的指導與培訓,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幫助他們初步歸納出個人的教學風格,并在研修的過程中不斷檢驗、修改及完善;隨后對其他學員的教學風格進行提煉。
二、研修形式
1.制定計劃。在每一次研修之前,各組長制定好詳細的計劃,如確定研修時間、地點、主題、任務分工(照相、簽到、主持、撰寫簡報)等,確保研修活動有序、有效。
2.確定專題。根據我們使用粵人民版《英語》教材,課型分為語音教學、詞匯教學、對話教學、閱讀教學、故事教學、句型教學等。筆者讓每個小組先確定一個主題,然后再細化,盡量各小組研討專題不同。各小組根據興趣愛好及工作實際,確定了各自的專題研討。
3.研修模式。根據1+1+2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工作室的研修模式:小組4人為單位,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構建“四合一”研修模式:說課、授課、主題小講座和評課,組內人員輪著來承擔任務。每一次研修活動,根據既定的研修專題,每一個小組都要經過線下線上反復磨課,最大化發揮集體的智慧,每個小組以最好的水平呈現。
三、研修內容
1.讀書分享。筆者組織購買各類書籍送給全體人員,鼓勵所有人員積極讀書,并做好讀書筆記,撰寫讀書心得體會。
2.學習培訓。積極組織工作室全體人員參加省、江門市相關的教育教學活動,如省“立德樹人任務下指向深度學習的單元整體教學”、江門市“全球勝任力視域下基于主題意義引領的整體教學設計”研討活動、江門市“2020年中小學教師命題能力提升培訓活動”,等等。
3.深度研究。工作室緊緊圍繞著江門市“深度學習·思維課堂”這個主題,確定“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為工作室研修總主題,各小組開展了六個課型的專題研究,開展多場研修活動,打磨了多節精品課,其中學員曹婉麗老師錄制的精品課被評為省級精品課。另外還開發了多個微課資源,積累了工作室豐富的教研成果。
【本文系廣東省基礎教育教研基地項目臺山市教研基地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