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思婷
老年人較為陳舊的社會經驗常常不足以應對詐騙新花招。一些不法分子知道老年人儲蓄多、心眼少,對陌生事物深懷恐懼,易擔驚受怕、易被誘導,因而特意瞄準老年人下手。
社會上各種類型的詐騙術層出不窮,老年人是最容易上當受騙的群體之一。因此,為父母“排雷”是幫父母理財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高息“投資”、電信詐騙、保健品神話都是老人經常誤入的經典“雷區”。
投資詐騙:高息投資品都很危險
投資方面的詐騙手段包括以高息作誘餌,誘導老人交出儲蓄,落入龐氏騙局。不久前的河南村鎮銀行事件引發了全國范圍的關注。河南、安徽的部分村鎮銀行發生存款兌付困難,許多老年人被波及。雖然政府已經出面開展墊付工作,但前幾個月的等待和煎熬,也是挺折磨人的。
本次事件中不僅有河南本地儲戶受騙,還有很多外地儲戶遭了殃。村鎮銀行本來的宗旨只是在當地拓展業務和服務當地的“三農”業務,異地攬儲也是被國家禁止的違規操作,可是有些地方性村鎮銀行為了擴大吸儲面,暗地和網絡平臺合作,通過網絡入口,以高息為“廣告”,引導異地儲戶在網上向這些村鎮銀行存錢。
對于互聯網儲戶來說,銀行的規模、合規性、位置都無關緊要,利率幾乎是唯一考慮因素。這次爆雷事件的涉事銀行1年期存款產品年利率在4.1%至4.85%之間,7天通知存款利率可達到1.85%,而四大國有銀行近年來的定期存款(不包括大額存單)最高約為1年期2.1%,7天通知存款利率1.1%左右。很明顯,出事的幾家村鎮銀行利率遠高于同業大行,也難怪他們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海量吸儲。
在很多老年人眼里,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不同,自帶權威性,因而他們對銀行格外信任??墒聦嵣?,沒有絕對安全的金融機構,銀行也需要風控。地方性村鎮銀行的風控水平和內控水平通常都不高,當他們盲目地攬進存款后,有沒有合適的投資方法獲得高回報呢?貸款賺到的利潤能否覆蓋存款成本?資金突然充足了,會不會被挪作他用?這些都是高息攬儲背后的隱憂。
另一種用高息坑害老人的騙局叫做“以房養老”。騙子虛構養老項目,號稱可以幫老人盤活不動產,忽悠老人將房產抵押給貸款公司以獲取抵押款,再將抵押款轉投給來路不明的投資機構,承諾高回報。然而一旦抵押款無法如期收回,房子被行使抵押權,強制過戶,老人最終將“錢房兩空”。
“以房養老”騙局有許多種變種,核心套路都是抵押老人的房子然后拿走現金,名義上都是獲取高回報來養老。一些老人手中有房,但是現金不多,又不想賣房子,一不小心就會上當。
另外,在網上到處打廣告的所謂“大師理財課”“投資神器”也吸引了老人的注意?,F在,越來越多老年人拿起手機上網沖浪,然而他們上網經驗不多,對信息的分辨能力不足,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胡亂點擊小廣告,與陌生人加微信,進入投資微信群,把各種投資指導當成投資金手指。這些理財“專家”向老人介紹獨家投資平臺,手把手教老人操作,讓老人將錢打入平臺賬戶,然后坐等高收益,而騙子們卻卷款跑路。
對于以上各種投資詐騙,最重要的防范措施就是克制自己,不要受高息誘惑。子女應該向老人說明,合法的高收益背后是高風險,不合法的高收益背后是騙子,總之,面對高收益,態度一定要有所保留,寧愿不信也不要亂信。
電信詐騙:讓你轉錢你就要警惕
防范電信詐騙的各類宣傳鋪天蓋地,卻還是源源不斷地有人受害。騙子以所謂的涉案、涉風險交易為由,要求老人將資金打到指定賬戶,然后借助隱蔽的渠道將錢快速轉移,報警也不易追回,子女應該幫助父母從源頭阻斷。
這一類經典電信詐騙都很粗糙,沒有精心編織的來龍去脈,只要幾句話告知受害人“有問題”,就可能控制住一個人的理智。受害人起初鬼迷心竅,等到冷靜下來,就會有荒謬之感。騙子精于心理戰,知道不能讓受害人冷靜,也不能讓受害人有機會和親友商量,因而會使用各種話術來嚇唬人,煽動受害人即刻轉賬,而老人精神較脆弱,輕易就中招。
騙子常用的情緒控制話術包括:自稱是公檢法的國家工作人員,能報出對方的身份證號、姓名等關鍵信息,喚起老人對“國家”二字的信任和敬畏;稱受害人涉及洗錢等重大犯罪案件,以嚴肅語氣要求配合調查,讓老人感到恐懼;稱受害人的財產賬戶已經不安全,如果不趕緊行動,將被扣款,無法退回,讓老人為錢財而焦急;稱事關重大,為了安全考慮,暫時不要讓別人知道,阻止老人和外界溝通;有些受害人及時收到了反詐來電提醒,而騙子則反過來勸阻受害人,稱反詐人員會凍結銀行卡,讓受害人不要理會反詐來電......此時,受騙的老人心里想的就只有騙子所說的“安全賬戶”了。
另一種常用的詐騙由頭是網購出問題。很多老人開始嘗試網購,但是對于看不見摸不著的電商流程又不太放心,總是擔心網購出岔子。騙子利用這一弱點,編造不存在的交易風險,讓受害人轉錢。騙子客服通常會講出一些高大上的電商“行話”,由于受害人不了解,就會信以為真。比如,“由于平臺操作失誤將您的賬號信息綁定為代理商,導致每月要從賬戶內扣款,請立即操作解除”“您的包裹物流受阻,已在疫區被扣押,客服將為您辦理雙倍退款”“由于您購買的商品有質量問題,我們將予以退貨并支付高額理賠金”......在騙子口中,所有問題的解決方式都一樣:將賬戶內資金轉移到指定賬戶,或者向指定賬戶繳納保證金。
這些詐騙話術的開頭都是“出事了”。子女應該告訴父母,即使真有事,解決方式也很多,一上來就要求轉錢的通常都是騙子。警方調查案件、防疫人員調查行程都不會要求受調查者轉賬,而電商運作也已經十分成熟,只要是在規范的電商平臺上買東西,后續各種退款、退貨、理賠操作都可以在官方APP或網站上完成,一般不會有真人致電。
同時,家人內部還可以約定,大額轉賬前需通知子女,也可以提前降低單日轉賬額度。通過網銀、手機銀行里的銀行卡設置,用戶可以改動轉賬限額,到柜面也可以修改。
保健品圈套:高價買不來心安
老年人往往對未來已經沒有高遠的打算,只求健康平安。騙子深知只要給老人以健康平安的希望,再加上一點小便宜,就可以讓老人牢牢上鉤。于是,騙子深入社區,大打親情牌,吹捧“山寨”專家,免費派送小禮品,附帶旅游、聚餐、義務治療等活動,只為高價出售保健食品或保健器材,老人們則落得一場空。
一開始,保健品公司通過推銷電話或小廣告,向老人宣傳“專家講座”,還表示現場有專家免費診斷、優惠活動和小禮物,退休老人就會帶著湊湊熱鬧的態度去參加。實際上,這些專家根本沒有水平,只要講講老人普遍會有的心腦血管疾病、酸痛無力、失眠等問題,搭配一些未經實證的中醫玄學,再加上工作人員從旁起哄,老人就會相信他們是“神醫”。
所謂的優惠則建立在不靠譜的高價基礎上,比如,把號稱價值10000元的保健品打折成5000元,看似省了5000元,可是此類產品成本極低,根本不值5000元,暴利驚人。而禮物也不過是米、面、雞蛋等便宜東西,老人平時買菜會為了省一點錢而走遍好幾家菜場,到了保健品銷售現場,卻愿意為了小便宜而付出高價買產品,可見銷售洗腦能力之強。工作人員一口一個“爺爺”“奶奶”,將老人伺候得服服帖帖。為了說服老人買更多,他們還會推出滿額贈禮,口頭承諾只要買到一定金額,就送免費旅游、免費聚餐等活動;有的還承諾無效就退款,同時勸說老人為了家人健康著想,應該為子女兒孫也買一些。于是,老人頭腦一熱,就會出手數千乃至數萬元購買產品,并且沒有簽訂任何協議來確保各種承諾能夠兌現。等到銷售團隊提成分利完畢,就無人再服務老人了;有的團伙在活動結束后作鳥獸散,連人都找不到了。
這些保健品的效果不如人意。老人身上的諸多慢性疾病連藥物都難治,更別指望保健食品和保健器材了。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的定義,保健食品指的是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因此,保健食品本質上還是食品。經過衛生部門審批的正規保健食品,也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頂多有補充營養、輔助調理的作用。今年全國多地政府開展了保健食品專項整治,取締保健品經營戶不計其數,涉及的違法問題包括資質不足、票證不全、違法宣傳疾病預防與治療功能、非法添加等,被扣押的某些保健食品甚至連食品安全標準都達不到。
對此,子女應該明確提醒父母,保健品不是藥,包治百病的藥都是假藥,小廣告和銷售人員所說的“奇效”都是違反國家規定的。老人如果患病,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就診,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和民間“神醫”。另外,很多老人平時就因病需要吃藥,同時服用保健食品應謹慎遵照醫囑,亂吃可能導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