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愛軍
定制家居可在很大程度上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智能化更是令其發展如虎添翼,在政策及需求的推動下,這種新型的裝修方式已經越來越被消費者所接受。
定制化漸入人心
二次裝修的章女士采用了定制化家居產品。8年前,章女士首次裝修時,采用了傳統的裝修方式,即硬裝全部做好之后再購置家具,結果導致家具顏色與硬裝、軟裝之間的搭配不合理,而且在家具搬運過程中,因為自家樓道很窄,也費了很多功夫。于是,有了第一次不太好的體驗之后,章女士決定采用定制方案,讓家具設計師根據硬裝、軟裝設計方案來進行綜合搭配,定做了主、次臥室里的壁柜、榻榻米,并從某國際知名連鎖家居超市定制了廚房櫥柜等。
所謂定制家居,是指企業借助于柔性生產工藝,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量身打造出個性化的家居產品,它和市場上一度占據主流的標準化產品有著較大的不同,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定制家居并不是新鮮事物,早在2000年,法國品牌索菲亞通過墻壁柜以及移動門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由此開創了中國定制家居的先河。
隨后,定制家居在國內發展不斷加速,定制家居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比如居然之家2017年在北京開設的“全屋定制中心”,就云集了歐派、飛美、索菲亞、好萊客等幾十個知名的定制品牌。此外,包括歐派家居、尚品宅配、皮阿諾、金牌櫥柜等多個定制家居品牌接連上市,也讓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
定制家居已經獲得國家政策支持,未來消費者將會有更多選擇。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推進家居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屋定制、場景化集成定制等家居定制比例穩步提高,智能家居等新業態加快發展,并建立500家智能家居體驗中心,以高質量供給促進家居品牌品質消費等規劃措施。
智能化成為趨勢
發展至今,定制家居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智能化趨勢的出現,給定制家居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自去年開始,市場再次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如歐派衣柜率先推出“整家定制”概念,根據業主的個性化需求打造全套的家具產品,并把定制范圍逐步拓展到廚房、臥室、書房、客廳等全屋領域,涵蓋櫥柜、衣柜、木門、衛浴等眾多家具品類。
除了傳統家裝企業之外,行業巨頭也已加入到了定制家居行業,比如中國電信就推出了定制化的智能家居系統,讓科技更好地服務生活。其產品主要包括智能燈光控制系統、智能家電控制系統、智能安防系統、環境監測系統等,不同系統之間可以實現聯動。
而互聯網巨頭的跨界加入,也讓家居定制智能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包括阿里巴巴入股居然之家、騰訊合作紅星美凱龍、京東牽手曲美家居等。除了這些零售、電商巨頭外,碧桂園等地產巨頭也在不同程度地進行產業布局。頭部家居企業與互聯網科技企業抱團合作,形成技術、產品優勢互補,或成為未來家居行業的發展主流。
定制家居行業不斷產生變化的背后,是市場邏輯的改變,新生代消費群體對于家裝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個性化程度也不斷提升,這就意味著市場的轉型升級進程還將繼續。
玩轉定制有竅門
雖說定制家居不是新鮮事,但是選擇這種服務方式,也有一些竅門需要掌握。
首先,切莫過于追求個性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意識到,家不只是用來居住的簡單空間,更是個人對外展示自我的標簽之一。他們期望通過個性化的設計,來表達獨特的自我,定制家居正中他們的下懷。相對于市場上標準化的產品而言,定制出來的產品更加注重舒適度,設計師會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把握家具的尺寸,設計出來的產品具有更好的適配性。但定制家居并不能隨心所欲。記者曾接觸到這樣一個案例,一位想法較前衛的人士在裝修時,定制了一間全透明的衛生間,結果入住之后發現并沒有當初設想的那般有個性,只能花錢拆掉重做。
正是由于優點明顯,定制家居行業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但記者也發現,有不少定制家居企業,打著定制的旗號,實際上只是讓消費者做“選擇題”,即提供幾套現成的設計方案讓消費者挑選。而且,這些設計方案通常會重復使用,根本談不上個性化。這種只是打開電腦讓客戶選擇設計方案的做法,其實并未真正做到定制。
業內人士提醒,在選擇成定制家居服務的過程中,消費者應該與設計師進行充分溝通,通過對空間進行分解或者組合的方式,將個性化喜好融入其中,同時也能夠使得整屋保持統一、協調的風格。
在選擇定制家居服務時,可考慮主動擁抱智能化。通過與智能系統融合,可以讓家中擁有清潔的空氣、適宜的溫度、干凈的地板、完美的光線以及智能的安防系統,這些都可以與家裝企業在裝修之初進行整體設計和協調。
需要強調的是,消費者在選擇定制家居服務時,還是要以選材為第一重要,因為只有好的材料才能做出好的產品,只有安全放心的材料才能做出安全放心的產品,所以,選擇含膠量更少的材料是定制家居的重中之重。
此外,要盡可能選擇品牌服務商,這樣的話,裝修質量能夠得到保障。須知,從消費者需求分析到下單、組織生產、配送、上門安裝等,各項服務環節必須環環相扣,且產品定制過程中涉及的零部件、五金件極多,不能有一絲偏差,這就要求企業管理體制必須嚴謹,工作必須一絲不茍,同時這也是對員工綜合素質的考驗,對于小廠家來說,很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