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奎

《那條叫清江的河》是徐曉華的長篇風情散文,在作品中,作者記錄了故鄉的人和事,表達了對故鄉土地和父老鄉親深沉的愛。在文本中,作者用獨到的視角、精美的語言、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了一幅幅精妙絕倫的風景畫,有閑適恬靜的田園風光,有幽靜神秘的山林風景,還有險惡湍急的河川,潺潺流動的溪流……作品中不僅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體現了作者樸素的自然觀,還隱藏著土家人對大自然的深切的依賴,土家人們之間人際關系的自然和諧,其中也含有作者當面對現代化的浪潮而不得不對生活的土地做出改變的憂思與悵惘。
讀《那條叫清江的河》,猶如沉浸在那陶淵明式的世外桃源之中令人手不釋卷,徐曉華深愛著滋養他的那片土地,故鄉的一條小溪、一抔塵土、一片綠葉、一聲鳥鳴都流露于作者的筆端,深入到了作者的骨子里。清江河是作者的故鄉,也是作家精神的棲息地,清江河之于徐曉華猶如湘西鳳凰城之于沈從文,猶如北京之于老舍,猶如湖南益陽之于周立波,作者對故鄉一點一滴的記載是故鄉最美好的記憶,也為恩施本土文學增添了一道靚麗的倩影。
一.清江河的自然之美
作者開篇寫《我的乳娘》,乳娘特指清江河。
清江河的美首先體現在資源的豐厚充沛,當作者還在襁褓之中,是清江河水延續了他的生命,以“乳娘”來稱清江河,是作者對清江河的感恩,對它充滿了無限的深深的愛戀,清江河是土家人的母親河,更是大自然給予土家人的饋贈,土家人們與清江河相互守護,默默陪伴,共同走過了那悠悠歲月。人們刀耕火種,朝漁暮樵,用勤勞的雙手、樸素的智慧、自強的精神與清江河一同成為了恩施州最美麗的圖騰。
清江河不僅給了作者生命,當作者孩童時期,清江河還是孩子們兒時的樂園與天堂,清江河猶如一道秘境,時而呼嘯奔騰、跌宕起伏,時而溫柔平靜,對孩子們來說,它是游泳玩耍的最佳場所。
清江河里總有無窮無盡的資源供人們利用,當作者還小,父親一撒網,便有無數的鯽殼、母豬殼、油桶子、草頭鰱在網里蹦來蹦去??梢?,河里生物的多樣性,父親常說“這大一條河,還怕養不活人?”有了這條資源豐沛的河流,清江河畔的人總是善于在河里撈日子,在地頭找生活。
“村莊里每一個生命的降臨,都是清江河孵化的一尾游魚,遇水而生,順水而長?!盵1]清江河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是天賜的禮物。河里有魚有蝦,河水清涼甘甜,水邊可以洗菜,搗衣,清江河給予人們豐富的物質財富和天然的生態資源,是清江河養育了河邊的人,這何嘗不是大自然對人的無私饋贈呢?
在作者筆下,清江河水清澈純凈,“腐葉亂渣,塵?;彝粒鄄涣怂那辶餮├恕!盵2]它自利川齊岳山逶迤而下,灌注了土家人的血脈。清江河水清亮透徹,魚蝦鮮美,沒有暴雨的日子,清江河如母親一般溫柔。作者以童年的視角看清江,以兒子的卑微與恭順仰望清江,清江河以它博大的胸懷滋潤著居住在河畔的人家,以清江豐厚的魚類、以清江岸邊滿坡的糧食和多樣的野果喂養著淳樸的土家人。
清江河的美還體現在秀美原始的自然生態環境上,清江河天空藍得沒邊,河水綠瑩瑩,有無數的動植物,無數的鮮活的生命形式自由地在河畔生長,有在麻柳樹上竄跳的紅嘴巴雀子,有啄食橘子的畫眉鳥兒,有圍著洗衣石板轉悠的小魚,有在草叢里吃草的牛羊,有灰不溜秋的秧雞娘,有神氣十足的鐵鷂子……有涼棚似的麻柳樹,有清香可口的地枇杷,有拳頭大的桃子,還有爽滑軟糯的八月瓜……作者這樣描述家旁邊的小溪:“我家旁有小溪從一狹長谷地流出來,注入清江河。谷桃花園地縱深五里,形如開口葫蘆,溪流寬不盈丈,水呈碧玉色,下見青石底,魚蝦在沙石上穿梭。谷邊巖壁陡峭,小路忽上忽下繞溪轉。初春時節,石縫石坎石澗的桃花一齊開,谷里蜂飛蝶舞,從那里過一路,風生花落,一陣桃花雨,澆得人頭上身上都艷了。行人走出溪谷,花香還在衣襟,蜜蜂追出來,盤旋在頭頂嚶嗡地叫。路人們習慣叫它們迎客蜂,歇在汗味的身上,并不伸手打,只輕輕地拂一下,任它們一翅飛開。到仲夏,桃子熟了,壓彎了枝,一個個拳頭大,白里透紅,紅里透鮮,踮起腳扯一個下來,使勁咬一口,人就甜傻了。巖里的猴群恨不得搬到桃樹上住,看到過路的人,一群猴兒摘桃子亂扔,行人就躲躲閃閃罵罵咧咧地飛跑出谷。一溪秀水,五里桃花,小桃園的名氣就這樣響亮了?!盵3]在徐曉華的筆下,山谷幽靜迷人,河流蜿蜒娟秀,山峰險峻巍峨,徐筆下的自然充滿了美感、溫暖與魅力。
文本中這些優美的描述讓人產生對清江河的向往,這些描述又將清江河真實的美展現在讀者眼前。作者對清江河背景下的自然、生物的熱愛隱藏在字里行間,體現了他的生態關懷。
二.河畔人家的人性美與自然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純凈的清江河水養育的土家人們擁有著至善至美至純的人性。清江河畔,有辛勤勞動的父母,有名滿四鄉的朱木匠,有一身駕船本領的何渡子和他媳婦碧桃,有一手好手藝的易鐵匠,還有一顆濃濃愛國之心的五爺爺、有舍己救人的杜大善人……
在文中土家人的愛情被描繪的溫馨美好,這展示出土家人獨特的愛情觀。父親因為好口才、好人才和高山上的母親相戀成家,從此兩人相濡以沫,在艱難的日子里養活一大群兒女。麻子鐵匠因為一手好二胡技藝從東北帶回一個美麗的媳婦,每天給媳婦拉二胡,媳婦難產去世后,從此不再摸二胡。廖家老姑娘的老公因為給愚幺哥修房子出事故死去,愚幺哥從此默默為廖家老姑娘做著一切。于大叔的戀人為他采笠葉掉下懸崖,于大叔終身不娶、一輩子編斗笠,將滿腔柔情編進斗笠里。土家人溫情和樸實的愛情觀蘊含著絕世的浪漫。作者通過描寫一批承載著土家文化和生命基因的人物來刻畫土家人的整體特征,展示了土家人真、善、美的人性特征。
土家人生性耿直善良,恩怨分明,勤勞踏實,樸素熱情,堅韌不拔。河畔的人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他們不以主人自居,對大自然永遠報以謙卑的態度,他們敬重自然,熱愛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他們的身上體現著最原始樸素的自然觀念?!昂舆吶讼矚g燕兒,不僅喜歡的是燕兒帶來的吉兆,更喜歡它們踏實苦干的勁頭。種田的人,只要不怕苦,舍得下力氣,就有了盼頭?!薄把鄡悍趼眩垩嗖⒉煌祽?,和雌燕交替守在巢里孵,坐月子的辛苦,當媽的當爹的共同分擔?!蔽谋局?,大自然中的萬物都蘊藏著類似這樣的生態智慧,土家人們悉心從大自然身上學到的生存智慧都內化為他們的生活習慣,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認可,也體現了人們腦海中萬物和諧平等的處世觀念。
類似這樣的生態智慧與樸素的生態觀念,作品中還有很多,人們在山上挖石板時,“再忙的人并不急著走,要把挖的土塊碎石回填到土坑里。仔細的人,還把挖出的樹兜,原處栽半年后,又是綠油油一片。挖了許多年,長嶺上不見垮巖斷壁,野茶樹和映山紅,守住季節開出白的紅的紫的花兒,陪伴著常青的山頭。”
林子里鳥兒當家,它們對果實的經驗是拿命換來的,它們能吃,人就能吃,保證不會肚子疼。摘泡兒不要一枝枝地摘干凈,得給鳥兒留夜飯。鳥兒吃過了我們吃,我們吃過了鳥兒再吃,林子那么大,誰也獨占不了。要是鳥兒沒有吃的,林子空了,聽不到早鳴晚叫,好比河里沒有魚游蝦蹦,一山靜寂,一河死水,哪有生氣?[4]作者在這樣優美的自然環境與人倫環境中長大,在父母親的教導和清江河水的浸染下,學會了清江邊土家人的處世原則,其中有燕兒筑巢的喜悅、理解燕子撫育幼兒的艱辛,包括水車轉動的智慧,還包括打魚不過三網的原則。
阿倫·布洛克曾在《西方人文主義傳統》這本書中提到,關于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的觀點有3種模式:第一種是超自然的,是超越宇宙的模式,集焦點于上帝,把人看成神創造的一部分。第二種模式是自然的,是科學的模式,集焦點于自然,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像其他有機體一樣。第三種模式是人文主義的模式,集焦點于人,以人的經驗作為人對自己、對上帝、對自然的了解的出發點?!盵5]在《那條叫清江的河》中,土家人的生活遵循著第二種模式,作者深情地謳歌了土家族人與人之間的純潔的情感,表達了對和諧的人際關系的贊美,同時,也贊美了人與大自然的友好相處的和諧觀念。
環境主義者提出:“要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首先必須爭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清江河畔的土家人算是最好的證明了。
土家人的自然觀還體現在土家人的信仰和習俗上,如:“鷹嘴巖形似鷹嘴而得名。村里人說東海龍王的魚鷹深得龍王喜愛慣縱,偷跑出龍宮撈魚叼蝦,見清江河水清亮透底,魚蝦肥美,兩岸高山碧樹,風景秀麗,便扎在岸邊不走了,搞得清江河的魚蝦都往長江躲,漁民因此挨餓,被玉帝知道了,施一道法咒,魚鷹化為了一座山石,日日守護著河水,警示河邊捕魚人不要動貪妄之念?!弊顦闼氐纳耢`信仰中也滲透著人們對生活環境的保護與責任意識。
在習俗方面,如正月十五那天,土家人要趕毛狗,毛狗就是狐貍,在傳說中,寒冬時分,狐貍因饑餓被善良的土家人收留,可又忘恩負義偷吃了恩人家里飼養的雞,于是每年正月十五,人們都要撿拾干柴燒起大火驅趕毛狗和野豬。這種習俗被一代又一代土家人傳承下來,形成了土家族的習慣與集體記憶。在這種習俗中,包含了土家人對毛狗的同情,既體現了土家人善良淳樸的民風,也體現了他們對忘恩負義之人的一種鄙夷。另外,還包含了土家人萬物皆平等的生態觀。
這種民俗風情中的節日狂歡活動,體現了土家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也是他們對自己日常生活的一種超越。德國學者約瑟夫·皮珀曾提道:“節日狂歡活動以有別于過日常生活的方式去和這個世界共同體驗一種和諧,并渾然沉醉其中。”尼采也認為,這種節日狂歡的生活狀態是酒神精神的表現,在這種狀態中,不僅人和人融為一體,而且人與自然也融為一體。
三.詩意棲居之憂
在《那條叫清江的河》中,作者通過對大自然的贊美,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關注,深情地表達了他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憧憬,同時也有對人們居住環境的憂思。
作品末尾,作者在《遠去的河》中記載,清江河因為梯級開發要筑壩發電,土家人們生活的家鄉要被淹沒,作為鄉移民工作領導小組的成員的“我”卻要忍著內心的不舍與不安去為鄉親們做移民搬遷的思想工作,清江邊的父輩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但是他們最后仍然選擇推倒房屋,將屋檐下的燕子窩安置到巖壁上,將祖墳用水泥封嚴實,雖然不舍卻又果斷選擇搬到清江河邊的山頂上,村莊淹沒了,但清江河依舊在鄉親們的眼前流淌。
作者因此感慨道:“望著眼前寬闊柔美的清江河,幾十年生命的過往一幕幕漸次鋪展開來,和著一串串咸澀的淚水落進河水里。一切都過遠去了,一切又正在走來。我不知道下游那個叫水布埡的大壩是攔截并儲存一切都深藏水中。但清江河依歸在這雄壯巍峨的大山里,在我家門前,流向億萬斯年認定的遠方。那條叫清江的河??!”作者在結尾處于無限嘆息中懷念著那純凈的清江河,那漸漸遠去的故鄉,表達了作者對人們命運的無限關懷,也體現了作者對生態環境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得不做出讓步的憂思。
阿爾伯特·史懷澤提到:“因為人類太精明于自己的利益了,因此我對人類是悲觀的,我們對待自然的辦法是打擊它,使它屈服。如果我們不是這樣的多疑和專橫,如果我們能調整它與這顆行星的關系,并身懷感激之心地對待它,我們本可有更好的機會存活下去?!痹谇褰优暇幼∩畹耐良胰耍偸蔷次分⒊绨葜笞匀?,家家戶戶修房屋,都要去白鱔壩挖白鱔泥,這樣的白鱔泥經過六月的太陽烘烤,三九嚴寒的霜凍,土家人認為這是清江河給予他們的恩賜,他們對大自然永懷感恩之心,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一種超越,在他們的世界中,所秉持的是一種“生態整體主義的”新的和諧的自然觀。“生態整體主義”強調地球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都是一個整體,他們都擁有生存的平等權利,這種生態整體主義觀存在于土家人的精神內核之中。
在這部散文作品中,土家人的生態觀和生態思想可以說貫穿整篇。它是作者寫給土家族母親河——清江的深情贊歌。作者以兒子對母親無盡感恩的情懷描寫清江,以真摯的熱情歌頌了清江河與土家兒女。作品展示了清江的壯懷激烈和歷史悠久,描寫了生活在清江邊的土家兒女向死而生、長歌當哭的生死觀,天人合一、舉重若輕的天地觀,尊重自然、人和天地萬物、和諧相處的生態觀。
隨著現代化的不斷發展,生態環境總會成為經濟發展的犧牲品。作者的目的或許在于警示“自大的人類”不要為所欲為和破壞自然環境,引發讀者對于人與自然生態關系的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應該只是對立。當今社會,人們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位置,變革西方文明中腐朽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徹底解決已有的生態危機”。
而文學作為文本與讀者之間的橋梁,作家也應具有社會責任感,正如20世紀60年代的雷切爾·卡爾遜一樣,引發讀者對于人與自然生態關系的思考,喚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如今,生態危機日益頻發,在人類工業文明高度成熟與日益發達的今天,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世界共同面臨的巨大挑戰。作家通過文學作品表達自己對自然生態的關懷,是作家應該不斷探索的問題。
如今,世界上的生態危機日益嚴重,面對這樣的生態危機,人們不妨從自己出發,內省自己的行為與觀念。馬克思、恩格斯在多個文獻中提出:人們應該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強烈的生態意識,他們都是珍貴的生態思想資源。生態危機不僅僅是人與自然的問題,更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我之間的一種危機。面對如此嚴峻的危機與挑戰,我們必須正確轉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如那條清江河一般,給予生命綠色,使生命得以延續,使萬物自由生長,為子孫與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2][3][5]徐曉華.那條叫清江的河[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8.
[4]王諾.外國文學-人學蘊涵的發掘與尋思[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湖北民族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