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英
語文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用性的學習語言和文字的課程。教師要注重語言文字的運用,提高學生的漢語核心素養。閱讀課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語言應用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在漢語知識、語言積累、語感訓練和語言技能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激發興趣,促進素養提升
1.體驗激趣。比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課文《爬山虎的腳》時,考慮到小學生活潑好動,教師提前布置學生到戶外去觀察這種植物,讓學生脫離了課堂的局限,學生們興趣盎然,獲得了更多的知識。
2.拓展激趣。比如在教學《蟋蟀的住宅》后,告訴學生《昆蟲記》中記載了許多昆蟲的生活習性和行為特點,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讀起來饒有趣味。課后,讓學生們積極閱讀,書寫讀書筆記,回答問題,開展讀書交流。
二、語言積累,奠定素養基石
1.單元歸類積累。課本的每個主題單元的語文園地都會有“讀讀背背”“日積月累”,我們可以從中整理歸類,積累好詞佳句。比如: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日積月累是有關生命的名言警句。
2.優秀經典積累。我們利用每天下午的閱讀時間組織學生讀同一本閱讀書目或者自由閱讀班級書柜的書,堅持閱讀,堅持寫讀書筆記。在每周的閱讀課上,分享閱讀筆記、閱讀收獲和閱讀經驗,評選閱讀之星,一起交流分享閱讀的樂趣,豐富語言的積累。
3.課外知識積累。比如,本校的校本必背經典,充分利用第一節課課前8分鐘和課間操5分鐘時間,組織學生朗讀和背誦積累,在周五下午的閱讀時間里統一背誦過關。
三、語感訓練,促進素養形成
1.多讀,激發語感。首先,要深入理解作者通過文字所要表達的朗讀情感。其次,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說出自己對單詞的理解,教師引導閱讀,讓學生獲得閱讀方法和技巧,把握說話的速度和節奏,處理停頓,注意聲音的優先級和語調的韻律。最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大聲朗讀。
2.比較閱讀,提升語感。學生只有通過比較不同的詞,評價語言的意義和韻味,從而培養語感。讓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分清優劣。感受語言的魅力,體會作者選詞造句的巧思。
四、綻放思維,促進素養發展
1.巧設問題,開啟思維。比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春季”這一段的教學中,文章通過抓住景物“樹木”“春水”“小鹿”等寫春之美。教師可以指導提問并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學生們的思緒再次蕩漾,明白課文之所以不寫,是因為人的勞動是對課文的學習造成的如果是由重點(風景)決定的,風景文章要把握風景的特點來寫。
2.歸類整理,拓展思維。教師在教學中,抓好文本的基點通過閱讀教學有效拓展,歸類整理,使學習方法更具靈活性、多樣性,思維上更具自主性、創造性。
3.暢所欲言,提升思維。教師在閱讀教學時,抓住課堂中,學生的不同看法,組織學生暢所欲言,使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提升思維品質。
五、讀寫結合,體現素養
1.多樣仿寫,喚醒語言表達。任何學習都是先有模仿,后有創造的。比如,抓住課文的寫作技巧和單元訓練重點來仿寫:根據《桂林山水》中山、水的特點,學習仿寫排比句;根據《頤和園》中景物的描寫順序,學習移步換景的寫法。
2.想象創編,拓展語言內涵。在課文中,存在很多空白現象,比如情節空白,標點(省略號)空白等,品讀留白處,為學生創設表達的情景,幫助學生拓展語言內涵,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大膽猜測。
3.創新改寫,提高語言趣味。比如,將詩歌改寫成有意境的散文,在教學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讓學生根據課文“黃鶴樓敘別”與“長江岸辭行”中的兩個場景,發揮想象力,結合搜集到的背景資料,將詩歌改寫成故事。
4.創作文集,彰顯語言精彩。學生每天堅持創作,寫后可以和同學、老師分享。一個學期后,將創作本打印成文集,文集內容可以包含日記、作文、親自書信等,通過整理分享,彰顯語言的精彩。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