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鵬
近幾年,情境教學法開始頻繁出現在中小學課堂上,掌握并合理利用該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既能夠起到對學生能力加以培養的效果,還有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這與課程標準所提出要求不約而同。
一、知識聯系生活
隨著科學的發展,生物技術已經滲透了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也因此而享受到了更多的便利,這為教師提供了全新的教學思路,即:將學生所熟悉的事物以案例的形式引入課堂,通過與教材所編寫生活化內容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思維得到啟發。例如,利用呼吸作用向學生說明大棚種植、冰箱保鮮的原理。
對植物生長素一課進行教學時,筆者便采用了情境教學法,通過對探究情境加以設計的方式,在幫助學生養成自學意識的基礎上,促使學生主動且積極地參與到相關活動中,為其認知層次的加深及能動性的提升助力。具體教學方法如下:結合教材內容提出“玉米發芽”這一實驗課題,將學生劃分成不同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對環境給玉米胚芽鞘所帶來影響進行觀察,對觀察所得結果進行詳細記錄。再借助多媒體設備,對各組實驗記錄加以呈現。這樣做使學生對玉米生長規律和該生物現象所傳遞出的生命含義具有更加直接的體會,為樹立正確人生觀奠定基礎。
二、重視問題探究
要使學生具備良好核心素養,利用課堂時間提出生物相關問題很有必要。通過教師設計的問題,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的方式,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樣做可在加深大腦對新知識所產生印象的基礎上,基于生物情境賦予學生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
對蛋白質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時,教師便可以綜合考慮學生訴求以及教學目標,提前設計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情境問題,例如,“同學們能否用自己學過的生物知識,解釋一下‘大頭娃娃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攝入大量三聚氰胺會使兒童產生腎結石?”學生的任務則是利用課余時間對新聞背景和相關資料進行搜集,利用所掌握蛋白質相關知識,得出自己所認為的答案。事實證明,基于問題情境展開教學,可使學生擁有更加系統而清晰的思路,隨著生物思維得到全方位鍛煉,多數學生都能夠形成自學的意識,這與核心素養所提出的要求不約而同。
三、巧用先進設備
生物學的特點是有大量抽象知識需要學生掌握,要想降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理解并記憶的難度,關鍵是要將多媒體設備用于課堂教學,通過對生動且直觀的情境進行設計的方式,使學生做到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
以細胞的有絲分裂為例,受知識儲備、生活經歷制約,學生往往無法做到憑借自身力量,對細胞如何進行有絲分裂形成準確判斷。在此背景下,教師便可以選擇通過網絡提前搜索相關動畫,通過在課上對動畫進行播放的方式,使相對抽象的生物知識得到具象展示。事實證明,將多媒體設備引入課堂,可使生物知識變得更加形象而直觀,知識轉化速度和效果,均能夠更符合預期。
四、突出知識矛盾
以新舊知識所存在矛盾和內在關聯作為切入點,通過對知識結構加以調整的方式,獲得更加完善的全新知識結構。
以物質跨膜方式為例,課本中先提到了小分子進出細胞膜的方式以被動運輸為主,但之前的課程并未提到其他小分子及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此時,便需要學生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生物知識給出相應的答案。要想解答該問題,關鍵是經由空間矛盾將能量、載體概念引出,為物質跨膜方式的教學奠定基礎。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葡萄糖進出細胞膜所用方式作為導入案例,利用被動運輸引入主動運輸概念,提出“為什么葡萄糖進出紅細胞的方式為被動運輸,而進入小腸上皮細胞則是主動運輸呢?”等問題,借助知識矛盾對學生好奇心進行激發,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紅細胞具有哪些特點,隨后,便可對其他運輸方式進行說明,事實證明,這樣做往往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