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瑞卿 唐繼鳴
近年來,肺結節的關注度逐年升高。被問最多的問題就是:“醫生,我是不是得肺癌了?我該怎么辦?”可見,肺結節已給越來越多的患者帶來了焦慮情緒和心理負擔。
九成肺結節為良性
肺結節是一個CT影像學上的概念,是在CT圖像上呈現的異常病灶。通常可分為實性結節、混合磨玻璃結節和純磨玻璃結節。它的具體病理性質可以是腫瘤,可以是炎癥、結核、良性腫瘤,也可以是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甚至是自身的血管畸形、淋巴結等。
當大家檢出肺結節時,不用過度緊張,查出肺結節并不等于查出肺癌。肺癌在肺結節中是屬于少數派,不是主流。
據統計,90%以上的肺結節是良性的,僅不足10%為惡性肺結節(即肺癌)。舉個例子,前段時間廣東省人民醫院胸外科醫生去廣東某大學義診,該大學2300位職工中約600多人在胸部CT檢查后提示有肺結節,占了近30%。但經專業醫師現場比對閱片后,考慮為惡性或可疑惡性的結節,僅占全部肺結節的5%左右。
查出肺結節應該怎么辦
當體檢查出肺結節,第一件事應該帶上相關CT圖像資料與報告(最好是電子版),盡快咨詢胸外科醫師。
肺結節診治的核心是動態觀察和定期隨訪,以定期胸部CT平掃為主。對于有惡性可能的結節,可進行手術切除,手術預后極佳。胸腔鏡微創手術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出院早,康復迅速。因此不必過于擔心。
肺結節報告應如何看
關于肺結節的CT影像及報告,以下三點值得注意:
1.大小:若結節直徑在6mm以下,尤其是第一次體檢發現肺結節的患者,一般可選擇定期復查,一般建議3—6個月復查,進行第二次胸部CT平掃。若無變化,之后可考慮每年復查一次胸部CT平掃。 對于6mm以上特別是10mm以上的結節,且同時具備一些潛在危險因素,如有家族史、形態可疑惡性、復查結節增大或密度增高等,經胸外科醫生評估后認定有手術適應證的,應積極考慮手術。
2.形態描述:在CT報告里,放射科醫師通常會對結節的形態做出一些描述。粗略了解其中一些術語,可幫助大家打消疑慮,進行初步大致判斷。
當出現以下術語時,結節惡性的可能性會升高:毛刺征(短毛刺為主)、血管征(指有血管進入結節)、支氣管征(指有細支氣管進入結節)、胸膜凹陷、部分實性磨玻璃結節、偏心空泡樣結節。
當出現以下術語,一般表示結節良性的可能性較大,或表示有肺部感染,或既往有過肺炎、胸膜炎或結核感染:索條影(條索影)、纖維增殖灶、片狀影、鈣化結節(其中爆米花樣鈣化是肺錯構瘤的典型表現,是一種良性腫瘤)。
3.動態觀察:肺結節診療過程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動態觀察,一般相隔半年到一年(酌情可縮短)進行一次胸部CT平掃,從而對比結節的變化情況。
若結節較前縮小或者消失,表示結節屬于良性,一般以炎癥居多。當然以后仍需每年定期復查胸部CT平掃,跟進隨訪。
若結節較前變大或密度增加,一般考慮結節是肺癌的可能性較大,需要積極手術治療。不過通常情況下,即便結節是惡性的,一般都是屬于早期的,預后良好。
若結節較前無明顯變化,一般考慮良性的可能性大,但也不排除部分惡性的可能,因為有些肺癌結節在很小的時候處在類似休眠的狀態,很不活躍,增長很慢。可是當增長到一定大小后,就會開始加速生長,甚至發生擴散、轉移,進入肺癌的晚期階段。但也無需過度擔心,只要堅持定期復查,稍有風吹草動,在它仍為早期階段就能查出來,進行手術予以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