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 余瑞
編者按
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直接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2022年4月21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發布。課程方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為人才精準畫像;學科課程標準則對學生學什么、學多少、學到什么程度等做出規定,旨在為學校教育教學定尺度、立規矩。
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對育人觀念、培養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標準、學習方式變革和課程實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面對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要求,在“雙減”背景下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需要我們深入了解課程修訂的基本背景、核心理念和主要變化,把握課程實施的關鍵環節,更好地推進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落地。
新學年伊始,我們聚焦《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約請專家學者和一線名師,對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進行深入解讀,并結合一線教學實踐提出建議,以幫助廣大教師深刻理解、把握其內涵要點,創造性地開展課程實踐。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核心素養導向是新課程標準的靈魂,是貫穿課標文本的主旋律,也是課標研制工作的主線。
教師最重要的素養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最重要的素養就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不斷提升自己的素養水平。
首先,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到教學實踐中。新課程標準是新時代上層建筑的重要體現,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政策載體,擔負著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大責任。新課程理念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引領,在課程內容選擇上突出思想性和基礎性。新課程標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課程教材進行了系統的設計,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自覺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教師要秉持新課程理念,以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觀引領教學活動,以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
其次,教師要強化研究意識,對學科核心素養有全面且深入的理解,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將核心素養的培育細化為具體的教學目標,融入教學過程。
以歷史學科為例,教師要熟練掌握《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歷史新課標)中提出的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即準確運用唯物史觀去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基礎和發展規律,牢固樹立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學習歷史的時空觀念,熟練掌握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習技能,加強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以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以及不斷增進家國情懷,體現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與社會責任。
最后,教師要提升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積極應對數字時代教育的新形勢。教師要學會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教學和組織學生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水平。
以歷史學科為例,在講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教師可以利用影視作品,如《覺醒年代》《建黨偉業》等,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革命精神和時代環境,提高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要積極探索線上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
沒有面向未來的高素質教師,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就難以實現,培養面向未來的高素養學生就是一句空話。打通課程改革“最后一公里”需要依靠教師,大課程更需要“大先生”。
課程理念轉化為教學理念是教師素養的題中之義
新課程標準的頒布體現了國家對基礎教育的發展要求,也提出了新的課程理念。課程理念對課程目標的制定、課程內容的選擇、學業質量的評價及課程實施的方式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將課程理念轉化為教學理念,是教師把握和理解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重要途徑。如何將新課程理念轉化為教學理念呢?
一方面,教師要對新課程理念有全面而深入的把握。新課程理念的突出特點是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程教學,從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活動的展開到教學評價的形成,都體現了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為實現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新課程理念注重實現課程內容結構化,清晰地展現不同知識之間相輔相成、互相支撐的結構脈絡,提示教學實踐要以整體有序、多樣綜合的方式來挖掘課程內容自身的特點及教育價值。
另一方面,教師要依據新課程理念加強對自身教學的反思,思考課程理念所要求的教學樣態和課堂狀態是怎樣的,這樣的教學樣態和課堂狀態需要怎樣的理念指導才能形成。新課標強調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教學,需要教師將對核心素養的考查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理念,關注核心素養不同學段的銜接。核心素養為綱的教學目標規定了學科教學從學科為本轉向以人為本的根本方向,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將學生看作獨立的個體、有能力的學習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注重開展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教師授課要注意課程的結構化,整體把握和理解學科內容。教師要學會運用大概念教學,梳理和把握核心概念,以更好地進行主題教學。
以歷史學科為例,在講解世界古代史時,教師要整體把握世界古代史的特點,以“多元文明”作為統領整個學習板塊的大概念進行教學,引領學生建構合理的歷史知識結構。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將課程目標的規范性和課程實施的多樣性相統一。
教學理念落實為教學行為是課改精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將教學理念具化為教學行為,是課改精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那要如何實現“最后一公里”的落地呢?
首先,教師要對教學理念進行深入學習和全面理解。只有“吃透”教學理念,才能將其靈活運用到教學中。例如,面對大概念教學,教師不能將其簡單理解為一種包含知識范圍大的概念,而需要對大概念的內涵、理論基礎、表現形式等內容進行系統的學習。其次,教師要將教學理念內化為自身的教學信念,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最后,教師要依據內化后的教學理念展開具體的教學實踐。按照教師教學的過程,我們可將教學行為分為課前備課、課堂教學、課后反思三個環節。
在課前備課環節,教師要對課標、教材、學情等進行分析。這一分析過程是落實教學理念的關鍵環節。
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將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細化和落實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在教學環節設置上,教師要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以歷史教學為例,教師在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時,要注重以問題為引領,組織學生自主搜集和閱讀有關歷史資料,并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要學會利用多樣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合理設置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活動。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教師應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精選教學內容,體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例如,在講解抗日戰爭時,引入膠東大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加深學生對抗日精神的理解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涵養家國情懷。
教師要在大概念教學的理念指導下,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以歷史學科為例,教師可參考歷史新課標提出的“歷史地圖上的世界格局”跨學科主題活動,綜合運用地理、道德與法治等學科的知識,以歷史地圖為載體,了解世界格局和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
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要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的活力。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還要關注課堂意外的生成情況,及時把握教育契機,運用教學機智去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課后反思環節是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教師可通過課堂觀察、學生訪談、集體教研等多種途徑,對教學設計、課堂教學進行反思。
在教學評價方面,教師要綜合運用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估,組織學生自評和互評,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更好地促進教學的改進。教師應提升自身素養,系統掌握課程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嘗試自主設計評價核心素養的工具,以更好地檢測學業質量標準的達成情況。
(王晉系河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師教育分會常務理事,河南省教育科學專家庫專家,河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余瑞系河南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