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忻
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的中職院校越來越多,院校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職院校的教育水平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很大的區(qū)分度,尤其是計算機專業(yè)表現(xiàn)更為明顯。計算機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對計算機知識充分掌握,還需要學生自發(fā)地對計算機進行探討,這一門學科光靠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自主地鉆研。當然學校教學理念和師資團隊的建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中職院校的管理層人員對于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管理理念稍有欠缺,沒有看到或否認信息化帶給中職院校教學管理工作的積極作用,導致高校在教學管理方面稍有落后,資金的不足、人才的缺失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職計算機教學效率的提高。由此看來,無論是從學生、教師還是學校方面來看,中職院校計算機教學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優(yōu)化學校的教學理念,才是提高中職院校計算機教學效率的可行之策。
一、中職計算機教學效率的優(yōu)化措施
(一)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參與教學活動
現(xiàn)如今的中職計算機教學課堂忽視了對學生直接經(jīng)驗的教學,過度重視間接經(jīng)驗傳授。中職計算機教學活動不應該只是教師的教學過程,更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只有將直接經(jīng)驗教授和間接經(jīng)驗教授兩者放在同等地位上,才能建構出良好、和諧的中職計算機教學課堂。學生接受教師課堂傳授的間接經(jīng)驗,前提是學生在課前累積了一些具體的直接經(jīng)驗。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才是最有效的學習辦法。學生不應該只是坐在課堂之中參與教學活動,更應該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活動當中。只有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知識,才能夠把握課堂知識,激發(fā)課堂學習興趣。因此,中職計算機教學需要以學生為主,把握學生的興趣,牢牢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班級中選一個主持人,在上課時組織班級里面的同學對自己課下收集到的資料和成果進行組內(nèi)展示,在組內(nèi)展示完之后進行班級討論。在下課前,教師對本次課進行總結和答疑。課堂全程都由學生負責,教師在課堂中負責進行引導。在此過程中,促進學生自發(fā)主動地了解計算機知識,在討論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激發(fā)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學生間的溝通和交流中,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
(二)多鼓勵學生,增強學生自信心
在多年的教育經(jīng)驗中,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教師都不能放下老師的身份,在學生犯錯時,不是鼓勵而是批評。有些教師還會對學困生“特殊對待”,其實學生本無好壞之分,加以鼓勵、引導都會成為好學生,特別是對于中職院校的學生。學生對教師本來就有一種畏懼的情緒,如果教師還總是批評這位學生,我想這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都會受到損害。在教育學生方面,教師要學會如何去肯定學生、贊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要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也就是即使這位學生的回答不對,也不要去否定他,要去說一些贊美的話,如“讀得真棒!”“你真了不起!”“讀得很好!”之類,并給予掌聲。孩子也是需要鼓勵的,當我們把對孩子的批評換成鼓舞時,會給予孩子們無窮的動力,會讓他們在以后的課堂中更加踴躍,對知識的興趣愈來愈濃。同時,在日常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更需要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自己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fā),不斷地對計算機知識進行摸索與發(fā)現(xiàn)。可以幫助學生更加進一步地對計算機相關的知識進行了解,明確計算機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促使其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學習知識。
(三)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環(huán)境
大多數(shù)的時候中職計算機教學是一間教室里學生跟著老師學習,課堂氣氛沉悶,整堂課下來,幾乎沒有效果。所以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環(huán)境尤為重要,既不會讓學生和教師產(chǎn)生厭煩的心理,又輕松地完成了學習任務。這樣的環(huán)境需要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敢說、敢問、敢學。學生的好奇心是很強的,但青少年會害怕犯錯而不敢在課堂上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所以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打破這一問題的關鍵,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教師不妨放下老師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世界中,與學生一起進入到計算機的世界,讓學生暢所欲言自己的想法,并融入進學生的討論中,讓學生自發(fā)性地去學習計算機知識。以這樣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進去,在愉悅的課堂中學習計算機知識,往往能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下教師同樣需要和學生積極地進行交流,使得教師和學生在課下可以稱為能夠真心交流的朋友。學生可以自愿地和老師交流,在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或者所遇到的困難,甚至引導學生愿意將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和教師進行分享。由此老師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便于對后續(xù)教育方式的完善和優(yōu)化,可以確保后續(xù)的教學工作,更加能夠貼合每一位學生的實際要求。這對于提升中職計算機教學的綜合效率,同樣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四)優(yōu)化中職計算機教學理念
擁有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理念是開展中職計算機教學活動的必要前提,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現(xiàn)今的中職院校想要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進行教學管理的創(chuàng)新改革,實行更為合理的計算機教學管理,就需要其本身上至管理層、下至師生團體都擁有科學合理的教學理念,讓每位教師、每位學生都能銘記教學管理的理念,學校管理層面要將教學理念建設工作作為改革教學管理模式的重點和難點,積極建立相關規(guī)章制度,完善監(jiān)督管理體系,確保中職院校教學管理模式向時代看齊。對中職院校現(xiàn)有的教學管理體系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提高中職計算機教學效率,所以,不單單是學校方面教師需要參與其中,學生也是創(chuàng)新改革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因此需要全校的師生都積極參與到教學管理的創(chuàng)新改革當中。學校方面要積極采取措施收集、聽取廣大師生群體對當前教學模式改革的看法和意見,在滿足絕大部分師生的必要需求基礎上,將師生的意見作為今后教學理念建設的主導方向,切實提高計算機教學效率。除了教學理念改革的影響之外,環(huán)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中職院校在進行中職計算機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革時,要充分考慮到環(huán)境的影響,要站在師生的角度上,努力為師生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中職計算機教學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師生的理念,以達到加快中職計算機教學管理建設的目的。在改變教學理念這一點上,中職院校應該積極組織師生團隊與外校進行信息化建設的交流,定期組織中職院校管理人員和師生團體進行高新信息技術的參觀和學習,讓其掌握較為主流、實用的信息技術,讓中職院校領導層面充分認識到新的教學管理理念的優(yōu)勢,才能讓教師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中職計算機教學效率。
(五)積極組建優(yōu)秀的中職計算機教學團隊
有了優(yōu)秀的教學管理理念,當然也少不了一個優(yōu)秀的師資團隊去實踐落實。現(xiàn)階段我國中職院校的教學理念在逐步提升,但是要想切實提高計算機教學的效率,一個優(yōu)秀的中職計算機教學團隊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中職院校應該要提升教師個人的計算機教學技術和能力,尤其是對計算機各項操作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這也是讓中職計算機教學理念落實到位的重要基礎之一。中職計算機教學管理團隊中個人的計算機技術以及能力水平,與中職計算機教學效率的高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對計算機、多媒體、網(wǎng)絡等的利用能力和使用水平的高低,將會直接決定中職計算機教學的成敗。組建一個優(yōu)秀的中職院校教學管理團隊至關重要,具體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法規(guī),明確個人的責任。在組建中職院校計算機教學管理團隊的過程中,要將教學理念深入人心。應明確中職院校各部門的責任,制定相關制度法規(guī),要對教師和管理層人員的崗位職責加以合理的分配,并且將分配到的責任納入到相應人員的綜合考評當中,完善現(xiàn)有的考評制度,對教師和管理人員定期進行考察,對綜合考評進行分析。以這種方式激勵教師和管理人員,提高其責任制度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要積極組織中職院校計算機教學管理團隊參與培訓和學習。制度有了,但是操作人員沒有相關的理論知識,提高計算機教學效率將會成為空談。中職院校應該積極組織教學管理團隊參與信息技術的培訓,參與外校的相關交流和學習。這樣不但可以增強團隊成員對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的掌握,還能讓成員進行信息技術的操作訓練,提高團隊成員對信息技術的操作能力,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傳授知識,從而更好地提高計算機教學效率。
我國目前中職院校計算機教學方面存在許多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課堂上積極性較差;中職院校的教育理念較為傳統(tǒng),無法適應高速發(fā)展的信息化時代;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思想較為傳統(tǒng),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不強,導致師資力量得不到保證,這些共同導致了中職院校計算機教學效率不高。為此,我們需要從學生、教師和學校方面共同入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師的教學水平,優(yōu)化學校的教學理念。如此,才能做好對中職院校學生的培養(yǎng),切實提高中職院校計算機教學效率,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技術人才。結合對教學措施的優(yōu)化,可以促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加高效地對各方面知識進行學習和掌握,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