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愛珍
特殊教育生活化數學教學的根本目標在于進一步幫助特殊學生提升生活能力,數學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一方面是幫助特殊學生的重要方法,一方面也是幫助特殊學生獲取生活知識的重要渠道,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小學特殊教育必須要注重生活化數學教學的效能。鑒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學特殊教育生活化數學教學策略,以供廣大相關人士參考。
一、小學特殊教育生活化數學教學的重要性
(一)身心需要
在特殊教育學校受教的學生大多數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有的是精神方面的缺陷,而有的則是生理方面的缺陷,和普通兒童相比較,他們的智力水平普遍偏低。以目前的智力狀態很難融入到社會生活中。所以作為特殊教育的學校,應當針對這些兒童所具有的身心特點,開展社會適應力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教學方式和課程內容應當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確保學生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具有實用性。特殊兒童由于智力水平普遍較低,因此很難理解一些抽象的內容,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更應當以直觀、形象的方式來展現教學內容。將日常生活的內容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幫助學生逐步開始適應周圍的生活環境,然后不斷地擴展學生對于生活的適應能力。
(二)課程標準要求
新課程改革對于特殊教育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課程制定中結合實際需求除了制定包括生活語文、生活數學的基礎課程之外,還有與生活技能相關的生活適應、勞動技能學習的課程。從而提升學生在生活中的能力,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引導,幫助他們學會感知、真實體驗以及參與到課程學習中。
二、小學特殊教育生活化數學教學策略
(一)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對于特殊教育學生來說,生活數學的學習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和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一盞指路明燈,通過恰當的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和規范表達,能更好地助力學生收集好數學學習的“理解”火種。因此,在生活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革新觀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教學理念,結合實際生活,對學習內容做靈活處理,讓生活數學變得更加生活化、易理解化,從而有效提升課堂上的教學效率。
例如,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11—20各數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將數數方法編成淺顯易懂且極具記憶點的“唱數”兒歌:“一個十,一個一,合在一起是十一;一個十,二個一,合在一起是十二;一個十,三個一,合在一起是十三……”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引導學生來經常來唱一唱、學一學,從而變成一個有效的生活記憶計數法,在循序漸進的傳唱中,學生獲得了更好的理解記憶。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數學”雖然是側重于特殊方向,但是它與數學一樣,從根本上來說是一門語言、思維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在生活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一定的方法,也要遵循一定的語言規范,讓學生從語言上來感受數學的關系。例如,“大”和“小”作為一對相對量,可用比較的關系,讓學生明白它們的含義,比如教師借助生活教具:籃球、乒乓球等,讓學生來比一比大小,語言表達過程中,教師不能簡單直接地說籃球是大球、乒乓球是小球;正確的語言規范是要說出籃球大、乒乓球小,讓學生更加直接地建立起對比關系:籃球比乒乓球大、乒乓球比籃球小。
(二)強化實踐認知
數學是生活智慧的結晶,它與學生有著密切的聯系。為了進一步幫助特殊教育的學生對數學理論知識形成良好的意識,讓特殊學生對這個世界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除了教授學習內容,也要注重開展生活化的學習實踐活動。因此,在生活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的目的,教師應該將數學回歸于生活,讓數學在生活中進行實踐,做到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接觸到數學問題,認識到數學的問題和生活中的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真正地讓數學中處處能有生活例子,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感到數學課程的生命力。
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時,首先,教師可以拿一些與生活中常見各種面值的一模一樣的人民幣樣品,來串聯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來認識并會進行簡單的計算。接著,可以用利用不同的面值轉化關系,來讓學生來玩一玩“一分錢”游戲,通過1角=10分,再引導學生進一步去學習1元=10角的轉換。最后,教師可以開展一個“購物超市”角色扮演實踐活動,布置一個生活化的教學場景——“小超市”,然后讓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購物者,讓學生沉浸在真實的生活角色中,來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功能和作用,從而真正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倍感親切,激發他們對于數學的熱愛之情,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慢慢地觀察和分析后,他們學習了時鐘、分鐘、秒鐘等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讓學生感受到“時間”的應用與生活息息相關。
(三)數學故事,聯系生活實際
數學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多元化的數學知識衍生了很多數學歷史故事。作為文化載體的一種數學故事能夠有效彰顯數學文化,而特殊教育中學生的思維形式偏向于認知的、感性的,而故事化教學的應用可有效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教師則可結合生活知識進行有效整合,通過相應故事化教學方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幾何知識的相關教學過程中,筆者利用網絡資源找到了歐幾里得關于幾何學習的小故事。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被稱為“幾何之父”,在金字塔建立初期,誰也無法勘測金字塔究竟有多高,甚至有人說“這種事情比登天都難啊”。但歐幾里得聽到后,哈哈一笑說道:“這有什么難的呢?當你的影子跟你的身體一樣長的時候,你去量一下金字塔的影子多長,那長度便等于金字塔的高度!”此后,人們驗證了歐幾里得的相關想法,得出的結論一模一樣。學生在聽完故事后紛紛感嘆歐幾里得的智慧,也被幾何學的相關數學魅力深深地折服了,無不表露出驚訝的神情。筆者看到學生的表現后,進行了相應的導入學習,課堂效果超出了預期。用數學故事展開教學絕對是特殊教育工作中的一大亮點,但難度也顯而易見,教師必須要根據知識點進行故事編撰,而相應的故事既要符合數學知識點的要求,也要符合特殊學生的智力認知水平。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通過相應知識點的整合來有效提高特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生活興趣。
(四)正面引導,強化數學訓練
強化正面引導,通過數學教學的方式來強化對學生的訓練,將有效提高學生的能力。在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認知學生能力成長的目標,通過相應的課程訓練,來幫助學生認知生活化數學教學的層次與能力,從而進一步達到培養智力障礙學生思維能力的目標。正面引導要講究相應的方法,教師可通過相應的實踐活動來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例如,特殊學生的學習主要表現為學習動機較少且學習時間較短,相較于正常學生,其記憶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差,而這些因素決定了課堂互動中教師必須要以提高學生興趣為基點,以確保智力障礙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更要注重課堂互動的趣味性,引導特殊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如在“老鷹抓小雞”的游戲活動中,動作類游戲是他們樂此不疲的游戲,既能充分鍛煉肌肉的靈活性,又能培養其社會交往能力,有助于其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教師則可以利用遠程培訓功能從網絡上下載相應的軟件,通過軟件的模仿來提高學生的互動興趣。教師要通過將“老鷹抓小雞”類的游戲進行信息化處理,以求學生通過鼠標的點擊以及現場的配合來有效完成相應的動作,在學生完成相應的動作同時進一步提高課堂互動和交流。“寓教于樂”的課程教育方式不僅要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更要利用到實際活動的探究中,尤其是在數學課堂的互動環節中,教師必須要結合學生的興趣采用生活化的互動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筆者認為生活化的數學引導,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角度出發不斷地探索特殊學生的實際需求,通過相應活動的構建來進一步提高智力障礙學生的生活化能力。
(五)創建寓教情境,收集“興趣”火種
由于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存在不同層面的智力缺陷,他們大多數心理脆弱,有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緒,導致教學任務的完成存在較大難度。而生活化的趣味教學情境,它以學生親身的實踐經驗為情境基礎,能有效地活化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情境中更加放開自我,增添學習興趣。因此,在生活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一些與學生生活經驗較為契合的教學情境,以激活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使其更容易地學好知識,在教師和同學的尊重和認可下,從而幫助學生重建信心、獲得學習成就感和更加健康積極的心態。
例如,深入訓練“認識圖形”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建有趣的美術、音樂、體育類型的生活化游戲情境。美術游戲:來玩一玩“圖形寶寶變魔術、圖形寶寶找家”,進一步讓學生認識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圖形;又或是體育游戲:“圖形寶寶開火車”,讓生活中常見的火車變成學生的學習中轉站,讓他們來連一連、分一分,從而既能夠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學習氛圍中快樂成長,也能進一步啟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動力。
又如,學習生活數學四年級上“11—20各數的認識”時,教學重點是要引導學生看圖會數數量,并會寫20以內的數。但是,由于數數是一個比較枯燥的學習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學生常見的生活場景,來創建一個生動的趣味生活化“分發零食”數數游戲情境,教師準備20根棒棒糖和對應的11—20數字圖片,然后,讓學生按照數字圖片所展示的棒棒糖來以小組“接力賽”的游戲形式,一一對應排列數數。通過這樣的方式,讓生活數學學習變得自然而然,使得課堂氛圍瞬間就活躍起來,學生的學習能力在生活化學習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玩的過程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六)設計生活語言,吸引學生進入數學活動
數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數學語言和知識內容是抽象且嚴謹的,特殊學生在理解數學語言的時候存在極大的困難和挑戰。對此,教師可以將數學語言進行生活化設計,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述數學知識,體現語言的吸引力和教育價值。在特殊教育的生活數學教學設計中,生活化元素的應用還體現在對語言的優化設計層面。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幫助學生聯系知識、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具有開放性,可以提升特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認識,強化教師的指導作用,能夠促使學生理解并表達數學知識,讓師生在生活化的氛圍中互動和交流。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特殊教育數學教學實踐中引入生活化元素,既符合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也有利于特殊學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教師應全面把握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細致總結生活化元素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經驗,讓學生在富有生活情趣的數學教學中,更具實效地獲得數學思維的發展、數學知識的掌握以及數學技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