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梁
新頒發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版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學評價要涉及學習態度、過程表現、學業成就等多方面,要貫穿藝術學習的全過程和藝術教學的各個環節,因此,以往憑著教師單一的主觀判斷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方式,是無法檢驗學生學業能力和提升教學質量的。
教師要在不增加學生學業負擔的情況下,圍繞學生在平時音樂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實踐性、體驗性和創造性等特點,通過觀察、記錄以及多主體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歷程進行寫實記錄,從而豐富評價內容,提高評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一、過程性評價和學業成就性評價相結合
1. 關注過程性評價,掌握過程
“雙減”背景下教師關注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掌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貫穿于學生學習的每個階段,甚至是每一堂課。教師在過程性評價中要盡可能全面地了解和檢驗學生一定階段的學習效果,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教學的進展情況。音樂過程性評價多采取課堂及時反饋的形式,通過看、唱、聽、賞、奏、表等方面及時捕捉與檢測學生在課堂上的音樂能力。看:主要是觀察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看老師、看黑板、看書、看同學發言及表演等;唱:主要是學生唱譜、演唱、唱游等;聽: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聽音練習(俗稱練耳);賞:是要求學生盡可能準確地說出相關音樂作品名稱及相關的知識,表達自己的體驗;奏:主要是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演奏或掌握一種簡易樂器或打擊樂器,以及在相關年級所需了解的樂器名稱等;表:是要求學生能積極參與,大膽表現,敢于標新,結合相關知識和作品,表達自己的體驗、自由表演等。將這些評價維度形成一個記錄表格,在音樂課堂上,通過教師觀察、提問、討論、抽唱等方式將學生平時的各項表現記錄下來,以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哪一位學生是平時注意力分散問題,還是歌唱音準問題,還是表達問題等,這樣教師才能及時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
2. 重視學業成就性評價,明確結果
《2022版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在音樂學習中通過學業成就評價的方式來分析學生在鑒賞中的自主、合作、探究。這種采用學業成就性的評價方式要求教師必須要了解一學期下來學生所掌握的音樂知識及能力的情況,因此適當的學業考試是不能沒有的,但為了讓學生卸掉考試的包袱,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音樂能力,揚長避短,營造出富有樂趣和吸引力的考試氛圍,筆者會在學期末以“班級音樂會”的形式進行學期測評。組織學生以本學期課本中的歌曲或欣賞曲等為班級音樂會內容,通過一、兩星期提前準備,鼓勵學生通過單人、組合等形式進行唱歌、舞蹈、音樂劇、演奏樂器等,來展示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認識。在音樂會的組織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創造條件指導學生自己編排、主持、評定、總結,以達到互相交流和激勵的目的。這樣的考試,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對學生的學業成就進行了相對綜合的評價。
二、個性化評價與定量測評相結合
1. 采用個性化評價,以人為本
學生的音樂能力是有差異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采用個性化的方式來給予學生不同的評價,促進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產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教師采用個性化評價時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采用常規評價和特長評價等不同的方式。在常規評價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歌唱表現進行評價,給出一個評分,之后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特長,結合學生的特長頒發“音樂獎章”作為獎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特長和個性展示,教師把學生的得分進行匯總,在學期末進行總結并頒獎。教師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評價會發現有音樂天賦的學生,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促使他們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音樂學習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例如有一次在學習《漁舟唱晚》這一課時,筆者發現有一位民樂班的學生剛好帶來了古箏放在音樂教室,我當即就請這位學生在課堂上現場演奏了這首曲目,樂曲的第一段奏出了悠揚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展示出了對湖濱晚景的贊美;樂曲的第二、三段中,演奏的速度明顯加快,將漁夫蕩槳的歡樂情緒表達得非常形象生動。這位學生還介紹了古箏的構造與一些基本演奏技巧,深受同學們的歡迎。這節課上,我還請幾位有美術特長的學生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描繪出了落日余暉印照在湖面上,遠處青山朦朧、白帆點點,漁船聲在風中漸漸飄去的畫面。學生的“特長”帶給全班同學聽覺上、視覺上的盛宴,也展示了他們在藝術方面的個性和才能。我在課堂中自然也給予了高度評價,并頒發了音樂獎章。這種面向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評價方法能充分發揮激勵作用,讓學生各盡其能。
2. 組織定量性評價,量化測評
為了切實落實音樂教學減負增效,定量評價具有比較標準、便于實施的優點,教師用量化評價的方式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經常會在完成一個或幾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后,進行一次隨堂聽力測試(聽錄音回答問題),同時還可以抽測學生能識唱幾篇樂譜或背唱幾首歌曲,或用自己掌握的小樂器演奏幾首樂曲,通過量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測評。例如學習了《長城謠》后,有的學生還可以唱出更多的表達愛國主題的歌曲,如《盼紅軍》《我愛中華》《龍的傳人》等;也可以攜帶自己掌握的樂器,哪怕是簡單的課堂小樂器,如豎笛、哨笛、口風琴等,只要能相對完整地吹奏其中一小段,都可以視為過關;不論是聽力測試還是抽測學生識唱或演奏小樂器,都會評出一個分值或等級,及時反饋給學生,通常這樣的隨堂量化評價要占用大半節課甚至整堂課時間,但“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樣通過一定的量化數據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精準地實行分層教學。
三、自主性評價和互動性評價相結合
1. 借助自主性評價,發揮主觀能動性
自主性評價與互動性評價都是一種描述性的評價,主要適用于學生在音樂學習中難以具體量化的一些內容。在我們的音樂課堂中要點燃學生自評與互評的熱情,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學生學會自評有利于對自己的音樂表現作出判斷,找出自己的不足與進步。例如在學習了《七色光之歌》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一說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和認識,學生通過自主評價的方式來表達會更好地體會歌曲的情景。自主性評價中,學生會認識到歌曲的切分節奏,尤其是跨小節切分不好掌握,自己在這方面存在著不足。歌曲中的波音和圓滑音的演唱也有難度,自己演唱得也不好。面對學生自評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進行針對性指導,引導學生切分節奏可以通過邊劃拍邊視唱的方式來把握跨小節的切分節奏,而且在有八分休止符的地方停頓要短促。演唱波音時可以先把歌曲演唱熟練,之后再加入裝飾音,通過多聆聽、多比較、多模仿的方式主動練習,掌握歌曲旋律,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通過學生的自評,教師會更好地了解學生在歌唱過程中存在的疑問和困惑,進行針對性地指導和點撥,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還有的學生在自評中說到自己在演唱第一、二樂句時,演唱不夠活潑,沒有彈性,在演唱三、四樂句時唱得不夠連貫、圓潤,不知道該如何提高。面對學生自主性評價中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第一、二樂句某些音的演唱時,加上頓音記號,這樣會唱得活潑富有彈性;在演唱第三、四樂句時力度增強,盡量氣息連貫,這樣會唱出連貫和圓潤的曲調,而且聽起來聲音飽滿、和諧。教師結合學生的自評做出評價會促進學生快速提高。
2. 應用互動性評價,激發學生專業性
互動評價會促進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音樂學習過程中。學生互評,主動地表達其他學生音樂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方法、知識和技能,會通過相互切磋的方式共同提高。在互動評價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會得到充分展示,呈現出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在互評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音樂的要素出發,從不同維度來評價其他同學。開始學生往往采用模糊不清的語言如“不太好”“還不錯”“還行,但是唱跑了音”或“這個組同學好”“那個組同學差”等進行評價。經過一番指導,學生的語言不僅生動起來,而且更具有音樂性,有的同學評價道:“XX同學節奏很穩,音準很棒,力度也把握得很好”;“XX同學副歌部分比主歌部分唱得更有感情”;“剛才演唱的那組同學除了能夠準確表達歌曲的情感外,低聲部演唱得也很協調,運用氣息強弱處理很好地配合了高聲部旋律。”漸漸地,學生的評價由敷衍或找缺點,慢慢轉向客觀中肯,逐步由概括性評價向具體性評價發展,通過互評,學生能正視自己、尊重他人,同時能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
教師通過多樣化的評價,從不同角度關注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表現,會點燃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在音樂鑒賞中主動發現,客觀判斷,積極鑒賞,實現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學生會感受到音樂對自己能力提升的促進作用,推動學生主動賞析音樂,體驗音樂,在音樂情境中不斷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