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南

小A同學一直以來品學兼優,能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在課堂上也積極表現。但是最近,面對學校的任務,小A開始顯得懶懶散散,老師提問也總是搖頭說不知道,甚至萌生了不想去學校的念頭。每次只要家長催促小A寫作業或者收拾東西去學校,小A就會大發雷霆,甚至產生自傷的沖動。
很明顯,小A同學產生了厭學心理,那么,厭學問題的表現有哪些?我們該如何面對厭學問題呢?
厭學指學生對學校生活和學習活動失去興趣,并在學習方面出現消極的行為方式。厭學的典型表現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情感衰竭。表現為一想到學校就感到疲憊、擔憂;并且常伴隨產生一些消極想法和情緒,比如較低的自我價值感。此外,情感衰竭還可能導致其他問題,比如睡眠困難、難以集中注意力、過于敏感等。
● 對待學校和學習持消極的態度。具體來說,失去參與學?;顒拥呐d趣,甚至對學?;顒痈械绞?覺得學?;顒記]有意義,會減少花費在學?;顒由系臅r間和精力;對于學校的人際關系也持消極態度,感到孤獨,甚至具有社交退縮的表現。
●感到不能勝任學生的角色。一般來說,產生厭學心理的孩子在學習活動上的效率會下降,在學業表現方面的個人成就感也會降低,甚至可能產生無能感,感到自己在學習方面缺乏能力。
厭學心理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消極影響,一方面,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未來發展;另一方面,會給學生帶來嚴重的生理、心理問題,比如失眠、焦慮、抑郁,甚至自傷、自殺等。厭學情況的出現,很多時候不僅僅是由學生的個人原因導致的,學生生活的環境中也可能存在厭學的誘因。因此,要有效地面對學生的厭學問題,在學生自身努力克服厭學心理的同時,家庭、學校還應該通力合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
對于學生本人而言,如果出現厭學心理,可以先思考厭學的根本原因。比如是因為覺得學習內容偏難,還是因為遭遇欺凌不想去學校等,一旦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需要主動向成人求助。
此外,還需要積極探索。首先是關于學習方法的探索,可以嘗試多種多樣的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讓自己愉快地學習;其次是關于激發學習動力的探索,可以嘗試設置學習上的小目標,當然目標不能設置得過高,當完成目標取得一點進步時,給予自己充分的肯定;最后是關于人際關系的探索,嘗試多和學校的老師、同學接觸,敞開心扉交流,在課堂上積極與老師互動,課后多參與一些集體活動。
對于家長而言,面對孩子的厭學問題,家長需要給予孩子理解關懷,為他們提供支持性的環境。
首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多時候,面對出現厭學問題的孩子,家長會非常著急,甚至感到憤怒,希望通過打罵敦促孩子回學校上課。但其實,這些行為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可能適得其反,讓孩子更加厭惡去學校。當孩子出現抗拒學習的行為時,家長要意識到厭學不單單是孩子自己的問題,指責孩子、依靠外力讓孩子學習并不能從根源解決問題,所以先不要著急上火、催促孩子立刻去學習,而是先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讓著急、憤怒等負面情緒控制自己。
其次,主動交流、了解孩子的困境。孩子不想去學校、厭惡學習,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學習內容變難感到自己力不從心,也有可能是學校的人際關系出現了問題,孩子面對這些學校的人際問題時感到恐懼,因此,了解孩子厭學的本質原因至關重要。有時候,孩子并不會主動吐露厭學的真正原因,這時候,就需要家長主動找孩子交流,耐心地詢問,了解孩子近期面臨的困難。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能會對孩子的困難感到不理解,覺得孩子面臨的問題不算什么,但是由于生活經歷和時代環境,這些問題可能是影響孩子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家長應該要重視孩子的心聲,理解孩子的難處,與孩子一起思考解決這些困難的辦法,為孩子提供一個具有精神支持的家庭環境。
學校方面,需要關注學生,為學生提供溫馨的學習環境。
首先,需要主動了解學生的困難。學校老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心理狀況,對于可能存在問題的學生,老師要及時與他們溝通,了解他們面臨的困難,并及時提供引導,幫助學生們更好地認識到目前的處境、尋找合適的方法解決出現的困擾。
其次,構建積極的環境。學校是學習的場所,學生出現厭學情況,可能是學校環境出現了問題,構建溫馨的學校環境可以為學生提供積極的心理支持,有效緩解學生的厭學心理。一方面,在課外可以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讓學生發展有益的興趣愛好、展現自身的長處,從而降低學生的自卑,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并引導學生把自我效能感延伸到學習方面;在課堂上,可以增設學生發言的環節,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另一方面,提升學生的學校支持水平,具體來說:教師在平時可以多關心學生、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學校在平時可以舉辦需要學生之間合作的活動,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聯結。
最后,需要避免學校環境中的消極因素,比如嚴抓師德師風、防止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