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鳳平

《觸不可及》是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影片中的兩位主角有著種族差異、階級差異,身體健康也有天壤之別,卻能夠在靈魂深處產生共鳴。
同情心,是指當別人遭遇不幸或處于不利處境時,基于自己的心理需要,能夠給予別人道義上的支持或者物質上幫助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會產生相應的同情行為。由此可見,同情心與貼標簽密不可分,也即同情方給被同情方貼上了負性標簽,認為對方處于不幸的境地,需要給予憐憫或幫助。可是,這樣做真的好嗎?真的屢試不爽嗎?
影片中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位原本快樂無憂并且有著深厚家底的富豪,因為一次跳傘失事導致高位截癱、脾氣暴躁。為此,沒人能夠長久照顧他。于是,菲利普以高薪聘請專人護理,但是很多人都難以入其法眼,這些人不乏高學歷者、專業護理等多個證書擁有者以及護理實踐經驗豐富的人。這究竟為何?原來,這些前來應聘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非常同情菲利普的遭遇,給他貼上了“殘疾人”的標簽,認為他需要憐憫。應聘者舉手投足之間,流露出對菲利普過于憐憫的目光,似乎要給予他特殊的照顧,讓菲利普感到極不舒服。
同理心,是指從當事人的角度和位置出發,進入當事人的角色,客觀地理解當事人的內心感受,且把這種理解傳遞給當事人的一種態度和情感,主要體現在傾聽能力、換位思考、表達尊重等方面。同理心,與撕掉標簽有關,即并非以己之心揣度他人,而是真正從對方的角度出發,理解對方的心理需要,給予其應有的尊重。
電影中很多高素質的專業護理人員前來應聘菲利普的私人護理,均以失敗而告終,但是一位叫“德瑞斯”的黑人小伙卻脫穎而出,這又是為何呢?原來,德瑞斯看起來不靠譜,有著犯罪前科,甚至毫不掩飾對菲利普女秘書的色欲,可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在菲利普看來,德瑞斯不把他當殘疾人看,沒有流露出對其憐憫的目光,對他平等相待,給予他應有的尊重。換句話說,德瑞斯撕掉了別人貼在菲利普身上而讓他極度不舒服的“殘疾人”的標簽,這讓具有高自尊的他很高興。
同情心,是指具有移情能力的個體,在被外界環境、人和事觸動感情以后,以一種很主觀的方式將自己的情感轉移給別人,帶有明顯的個人思考方式和好惡程度。同情心,基本人人都有。同理心,則不一樣。同理心,是指個體擁有的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并且面對當事人時能夠感同身受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具有同理心的人,對待他人不作評判,且以尊重為其處事核心。由此可見,同理心勝過同情心。
這部電影很好地詮釋了“同理心勝過同情心”這一論斷。在德瑞斯應聘之前,許多高素質的專業護理人員面試時,向菲利普展示的同情心仿佛是在他的傷口上撒的鹽,只能讓其深陷殘疾的陰影之中,讓他極度不舒服,從而謝絕了這些應聘者。然而,當德瑞斯應聘時,情況大不一樣。因為德瑞斯具有同理心,不以憐憫的目光看待菲利普,尊重菲利普,讓菲利普忘卻“殘疾”帶來的精神痛苦,逐漸走出殘疾陰影,暴躁的脾氣也逐漸緩和。由此可見,同理心真的勝過同情心。
在現實生活中,何嘗不是如此?許多抑郁癥患者在治療或康復期間,處在眾多的人際關系網中間,而其周圍的人包括父母、老師、同學等極容易為其貼上“抑郁癥患者”的標簽,將其視作憐憫的對象,給予其特殊的“照顧”,這樣反而不利于他們的治療或康復。因此,以同理心對待這些抑郁癥患者非常重要,以正常之人平等相待他們,才是治愈他們的良藥。
同理心,能讓彼此心靈共振,相互支持,共同發展。菲利普和德瑞斯雖然財富、階層、文化、愛好等差異很大,但是兩人都能給予對方同理心,能夠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你不把我看作殘疾人,我不把你當作貧民窟來的下等人。他們始終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對方。正是因為同理心,讓他們的心靈發生共振,盡管兩人差異很大,并不妨礙彼此成為靈魂的伴侶。
菲利普給予德瑞斯信任和尊重。正因為如此,來自貧民窟的剛從監獄出來的黑人青年德瑞斯從未想過自己有獲得正式工作的機會,卻能夠受到菲利普的影響,其舉手投足不再是街頭小混混的樣子,并且開始了解藝術,跟著感覺學畫畫。他的畫,被菲利普以高價賣出,因為菲利普很希望看到他的這種改變。德瑞斯因為菲利普人生有了更高的追求。當德瑞斯的家庭需要照顧時,菲利普毅然讓其回歸家庭。回歸家庭后,德瑞斯改變了許多,和家人的關系也慢慢變好了。甚至在面試時,能和人力資源管理者交流藝術見解,最終應聘成為一名貨車司機。
同樣,德瑞斯從不把菲利普視作殘疾人,正如菲利普所言:“他總把電話遞給我,他忘了我不能動,他對我沒有憐憫”。正因為如此,菲利普從陰影中逐漸走出來,脾氣也慢慢變好。除此之外,德瑞斯還想辦法促成了菲利普和女筆友埃萊奧諾的見面,讓菲利普收獲了第二段美滿的婚姻。
由此可見,同理心勝過同情心,同理心能讓彼此心靈共振。與其對別人抱以同情之心,甚至大發自以為是的“善心”,不如以同理之心待人,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對方真正的需求,給予對方有智慧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