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慎花
早晨對很多人而言,是希望,是光明,但我卻討厭早晨。吵鬧的讀書聲、人群密集的操場,讓我頭疼煩躁。散場后仍然是一群群、一堆堆、一對對的人,只有我是獨自一人。晚上對我而言也很痛苦難耐,每次躺在床上都輾轉反側,難以進入睡眠狀態,即使睡著了,睡眠質量也很差。
我時常有一種想要哭的沖動,有時還會有要離開人世的想法。我常常呆呆地坐著,能坐很久很久。我討厭自己的壞情緒,討厭自己不能像別的同學一樣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地活著。
我感覺自己很沒用,什么事情都做不好,還經常會犯這樣那樣的錯。我不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不會處理問題。我不知道該以什么樣的方式與世界打交道。把自己的心里話寫出來,是我目前做的最勇敢的一件事情。為什么別人的生活都是美好的,而我卻活得那么累呢?
這封自述信來自一位高二的女生—琳琳。
在琳琳童年的記憶中,母親不愛言辭、郁郁寡歡,動不動就會傷心落淚。家人對此都很不理解,覺得家里吃穿不愁,母親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總瞎折騰。琳琳10歲時,母親跳河自殺。母親的死,給琳琳的心理帶來了極大的創傷。
琳琳的氣質類型與母親相像,內向敏感、膽小怯懦。父親文化水平不高,情感粗糙,且常年在外做生意,很少與琳琳溝通,對孩子的心理危機也沒有干預意識。母親去世的那段時間,琳琳內心充滿了巨大的悲傷和恐懼,卻無人訴說。
兩年后,父親再婚,繼母脾氣好,心地善良,在生活上對琳琳也很關心,但心理上卻很少與孩子交流。繼母生了孩子后對琳琳關注變少,她感覺自己在家里無依無靠,就像一個外人。
進入青春期后,琳琳將自己的心門徹底關閉,迷茫、困惑和孤寂讓她無所適從。她曾產生過一次自殺的念頭,差點用刀劃自己的手腕。也就是那時起,琳琳才意識到自己可能是心理出了問題,便寫了一封信給我。
琳琳在精神科就醫有一段時間了,目前還在藥物治療階段,當前在醫囑建議下輔助心理咨詢與治療。
根據《伯恩斯新情緒療法》,要想使抑郁癥狀得到徹底改變,關鍵是調整和改變其內心一些不合理的認知和想法,培養積極的思維視角和樂觀的習慣。基于此,我給琳琳提供了以下輔導措施:
情緒體驗的表達性書寫具有改善消極情緒、增強個體心理免疫功能的積極效應,且這種積極效應能持續較長的時間。
琳琳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情緒,喜歡將注意力聚焦于自身的消極感受和負面信念。所以,我提出撰寫消極思維日志的方式。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一是可以將內心不舒服、糟糕的、雜亂無章的感覺無拘無束地表達出來,給消極情緒一個宣泄口;二是將消極念頭寫出來,便于直接對其進行自我分析,嘗試用理性思維去辯論或替代這種不合理念頭。
例如,琳琳總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好。我就引導琳琳一點點回憶自己做過的事情,以此來論辯上述想法的不合理之處。琳琳很快就列舉出有價值的事:雖然自己心情很低落,但每天仍能堅持認真上課;雖然不愿意與人交流,但每天仍能和舍友一起去教室上課,去食堂吃飯。
隨著能寫的事情越來越多,琳琳日益看到自己的豐富性和多面性,覺得自己不再是一無是處。
有研究發現,抑郁個體在面對愉快場景時,體驗到的愉悅情緒更少。即使在觀看有趣的電影片段或接受獎賞時,抑郁個體的情緒表達行為也比正常人少。因此,讓他們用積極樂觀的視角看世界、看他人是改變抑郁狀態的一個重要途徑。
積極心理學中有一個關于培養樂觀習慣的心理小技巧,那就是讓人們每天給自己準備五顆小豆豆,每當我們看到一些美好的東西,或者遇到特別感恩、幸運的事時,就可以拿出一顆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晚上臨睡前,我們可以數數口袋里儲存的小豆豆,用心回想和記錄下那些美好的瞬間。
我讓琳琳尋找快樂的小豆豆,是讓她有意識地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入手,培養其看世界、看他人的積極視角。任務布置后的第一天晚上,琳琳在微信上將自己的發現反饋給我。她儲存了兩顆快樂的小豆豆。一是和我聊完后,她感覺心情好多了;二是下午在學校附屬幼兒園勞動值周時,和小朋友們的相處讓她覺得很開心。
后來,琳琳儲存的快樂小豆豆越來越多:如過生日時不善表達的父親發的大紅包;繼母每到周末做好可口飯菜等她回家;還有時常來學校送些水果點心的叔叔嬸嬸。
一點一點,琳琳慢慢找到久違的快樂和幸福,覺得家人是關心自己的,充滿煙火味的人生其實沒自己原先想的那么差。
心理大師榮格也曾得過抑郁癥,抑郁發作最嚴重時他無法工作。辭職后,他每天行走在蘇黎士湖畔,反復追問自己 “這么干枯的生活,我沒有一點活下去的力氣,要怎么辦呢?”后來他突然想到,小時候自己最喜歡疊小石頭,創造一個自己的小世界,一玩就好幾個鐘頭,完全忘記時間。他決定把這個“內在孩子”再找出來,于是,每天散步時榮格都會專注地在湖邊疊小石子。后來,他終于從抑郁中解脫出來。
對于琳琳,我嘗試讓她反復思考、回憶在她十多年的生命歷程中,有沒有曾經能夠讓她全身心投入的東西。想了好久,琳琳說舞蹈,說喜歡那種在舞蹈房為了一個動作練習到精疲力竭的感覺,可惜她因為學業放棄了。之后她重新開始學習跳舞,定期練習,將自己周末的空閑時間安排得很緊湊,忙碌的生活讓她無暇傷感。

經過一個學期的跟進咨詢,琳琳的情緒慢慢恢復平靜和穩定。雖然,莫名其妙的悲傷偶爾還會出現,但是琳琳不再懼怕這種感受,能坦然接納這種感覺,生活也逐漸回歸正常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