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瑞
摘 要: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英語高階思維力。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借助于“提問”“活動”“導圖”以及“設計”等方式,讓學生的高階思維生成、發展、推進、提升,為學生英語素養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英語;閱讀教學;高階思維
學生的思維力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階思維是相對于低階思維而言的,指發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思維能力。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低階思維通常指簡單的信息輸入與加工,如對詞匯記憶方法的掌握,對語法初步體驗基礎上的概括等;高階思維指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表現出來的較高水平的分析與綜合、評價與創造等,具有批判性與遷移性。強調高階思維的價值并不是否定低階思維的價值,兩種思維密切相關,沒有低階思維,學生就很難進入學習的狀態,低階思維可以說是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奠定學生高階思維的重要環節。
一、遞進式“提問”,讓高階思維在“問題”中生成
前蘇聯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語言與思維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語言交往能力,必須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言語思維。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于遞進式提問,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展開綜合性、發散性、立體性的思維。顧名思義,遞進式提問就是不斷增加提問的難度,以讓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實現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的過渡。實踐表明,遞進式提問中的“問題”能誘發學生的思維因子,促進學生的思維流動,進而能構筑學生的思維場域。在問題中,學生的英語高階思維能得以生成。
“問題”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還可以在互動中生成。讓提問方式走向多元,既可以采用“主問題”統馭——主問題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學生的思維可以逐步深入;可以采用“問題鏈”導學——結合難度的逐步提升,學生的思維同樣可以進入高強度、高水平運作的狀態。在提問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問在當時”“問在節點上”。
比如教學譯林版英語教材六年級下冊Unit 5 A party這一部分內容時,首先以一個開放性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How many kinds of party do you know?(你知道多少種派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在教學中,筆者發現教材插圖中的蘇海、楊玲、王兵等人手里袋子中的物品從插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來,但劉濤手里拿著的袋子,看不到里面的東西。顯然,這是一個文本空白,也是激發學生思維的良好載體、媒介。基于此,筆者引導學生應用本單元的重點句型be going to來進行描述。有學生這樣說:“I think he is going to bring some nice food.”有學生這樣表達:“Perhaps he is going to bring some drinks.”還有學生說:“Maybe he is going to bring some snacks.”正是借助于問題,引發了學生的合理、合情的猜想。
在英語教學中,問題常常是學生思維的動力引擎,是學生思維的有效載體。問題能引發學生的思維風暴,形成以問題為核心的思維輻射,讓學生沿著不同的思維進行思考[1]。
二、借助于“活動”,讓高階思維在“實踐”中發展
活動是智慧的根源,也是學生的經驗建構方式。借助于“活動”,能有效地催生學生的高階思維。當然,這里所說的活動不是簡單的活動,是指需要通過學生的思維參與、在學生思維參與的過程中實現英語素養提升的活動。如常見的角色扮演,不能只是讓學生以相應的角色去背誦課本中的內容——這是低階思維[2];而應當是真正從角色的角度去思考應當如何運用英語進行表達——這屬于學生的再創造。在英語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或者進行有效的聚焦,或者進行靈動地發散。在活動中,教師要找準學生思維的生長點,從多個視角、多個層面、多個向度引導學生思維。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在活動中走向深刻、深度。
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教材六年級上冊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時,在學生掌握本單元的基本句型之后,引導學生展開分角色扮演活動。筆者引入了繪本以及相關的影視動畫,以便豐富學生的認知。在角色表演的過程中學生進行有效的言語輸出。表演活動是動態的實踐,會產生許多無法預約的精彩,催生學生靈動的英語思維。比如表演皇帝的學生在表演過程中不小心將自己的皇冠碰掉了,學生隨機應變:“I dont like this crown.”在活動表演的過程中,學生還增添了一些角色、增加了對話的內容,比如產生了付錢的仆人:“This piece of gold is too big.Take this one.”產生了威武的侍衛:“The king is coming.”在活動中,學生展開切合活動現場、符合活動中的角色身份的人物的一些對話,源自于學生的英語思維。
活動能生成學生的對話。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英語活動中促進英語學習從“技能”向“致用”轉化。在英語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提煉活動經驗,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經驗向學習智慧轉化、生成。聚焦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展開多樣化的英語學習活動,能培養學生有效應用英語進行表達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的英語積極語用能力的發展。
三、借助于“導圖”,讓高階思維在“解讀”中推進
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來推進學生英語高階思維的發展。思維導圖是一種生動形象的圖,可以激發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引發學生的英語深度思考。最大的作用是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思維過程,促進學生的學習反思。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設置思維導圖,也可以在課中巧用思維導圖,還可以在課后反饋中積極應用。英語思維導圖是學生英語學習的“拐杖”,是學生思維的方向盤、導航儀。
在思維導圖上,教師可以設置重要的關鍵性、節點性的問題,如“What,Where,How,Can”等。如教學譯林新版英語教材四年級下冊Unit 8? How are you?這部分內容中的Story time板塊,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筆者設計了一張以楊玲的身體狀況、行為能力以及愛心等為核心的思維導圖。在思維導圖中,筆者以關鍵詞作為思維導圖的節點,引導學生圍繞思維導圖中相關的關鍵詞進行英語學習,其中以“call”為核心詞,將advice,ability,care,time等關鍵詞融入其中,學生的思維就不再囿于教材,會突破固化的思維習慣,結合自己的經驗產生深層次的思考,產生積極的言語輸出。思維導圖讓學生的英語思維條理清晰、教學的重難點突出。教師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思維的扶手,而且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畫思維導圖。畫思維導圖不僅是讓學生對相關的英語學習內容進行整理,更能催生學生的英語思維,比讓學生死記硬背英語語法、單詞等更為有效,讓學生的英語學習更豐富、更飽滿、更靈動[3]。
四、借助于“設計”,讓高階思維在“創編”中提升
學生的英語學習不是被動的,而是積極主動的“創造”過程。一直以來,很多教師總是認為學生的英語學習就是簡單地、機械地、重復地“模仿”,很少讓學生自主建構、創造。如果將設計的權力交給學生,那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必然就要運用自己的思維去構思與判斷。相對于被動學習中低階思維會自然產生而言,高階思維在學生的自主設計中會因為被“倒逼”而產生——因為設計的需要,必須進入高階思維的狀態。學生的英語思維從低階邁向高階、學生的英語學習從被動轉向主動、從膚淺走向深刻,都離不開學生對相關英語知識的建構、創造。只有通過主動的建構、創造,才能讓學生的英語高階思維得到發展和提升。
在學生進行英語創編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搭建創編的支架,助推學生的英語創編。可以采用續編故事、復述故事、補充故事、創編故事等方式,讓學生的英語創造走向豐富。如教學譯林新版英語教材五年級上冊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從故事的結尾處引導學生進行故事續編。如飾演三只小熊的其中一只小熊喊:“Dont run,little girl.Dont be afraid.We are friendly.Who are you?”一位飾演金發女孩的女孩說:“Im Goldilocks.Im sorry.”一只熊這樣說:“Thats all right.Lets make friends.”續編、創編不僅促進了學生對相關英語語法知識的掌握,更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活動。在英語創編的過程中,學生彼此之間往往能產生情感的共鳴、心靈的共振。
思維力是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核心因素。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聚焦學生的思維力發展,借助于問題、活動、導圖以及創編等,以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為旨歸。通過思維力的發展和提升,讓英語教學回歸本位,為學生英語素養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4]。對學生高階思維品質的培養,教師還要做更為深層次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龔姚東.從思維品質到品質思維——芻議英文教學中的思維品質培養[J].英語學習,2015 (12).
[2]王帥.國外高階思維及其教學方式[J].上海教育研究,2011(9).
[3]錢峰,劉萍萍.基于核心素養的“多元目標英語”探究[J].江蘇教育,2016 (4).
[4]魯子問,侯云潔,龔姚東,等.促進思維品質發展的英語教學可能[J].英語學習,201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