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容至 李佳卉 曹高航 符錦濤
摘 要:疫情背景下,消費的升級對于更好地發揮其對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有著重要的意義,而消費金融信貸作為金融創新手段之一也是擴大消費的利器。我國消費金融信貸發展起步較晚,早年以商業銀行為主,持牌金融公司為補充。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大型互聯網平臺紛紛開展此項業務,勢頭強勁。本文從傳統和互聯網兩維度梳理我國消費金融信貸發展歷程,探析其發展過程中的兩面性,并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消費貸;互聯網金融;信貸模式;風險控制
一、我國消費金融信貸發展階段與特點
我國的消費金融信貸發展根據渠道不同,分為傳統和互聯網兩個維度。其中傳統消費金融信貸的主體為商業銀行和持牌金融機構,互聯網消費金融信貸的主體為電子商務平臺和分期購物平臺。本文將我國消費金融信貸按照發展主體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傳統消費金融信貸為主的階段(1985-2014)
在我國消費金融信貸的起步初期,相關業務主要是由商業銀行開展,服務對象一般都是高凈值、高收入人群,覆蓋的范圍較小。直到2014年,分期樂、趣分期等消費金融信貸產品先后出現,大型電商及服務平臺依托于其旗下網絡小額貸款公司的業務牌照公司開展業務,互聯網消費金融信貸開始蓬勃生長。
(二)傳統與互聯網消費金融信貸齊頭并進的階段(2015-2017)
2015年,傳統主體加快推進信用卡業務,互聯網渠道合作發卡量、未償貸款余額均保持高速增長,成為促進消費金融增長的主力軍。同時,大量互聯網消費金融機構和產品涌現,如2015年4月上線的螞蟻花唄,當年放貸規模即超過800億元。消費金融信貸逐漸由單一主體走向多元發展。
(三)互聯網消費金融信貸為趨勢的階段(2018年至今)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消費金融遍地開花,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此時,傳統金融的發展逐漸進入瓶頸,在產品方面雖有所創新,但增速較慢。而以互聯網平臺為主體所拉動的創新與發展,成為我國消費金融信貸未來的發展趨勢。以京東為例,其消費金融信貸產品已形成三大體系,分別是京東白條、消費分期貸款以及金條,并由此衍生出小白卡、京東金融聯名信用卡等諸多產品。
二、我國消費金融業務存在問題與面臨挑戰
(一)主體龐雜引發市場亂象
傳統主體憑借其資金、網點和發展年限等優勢條件,在市場中仍占據較大份額。而在互聯網主體端,頭部電商平臺不斷推出花唄、白條等產品,涉及領域愈發廣泛。不同主體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大的份額,紛紛采取了諸多行動,其中不乏隱瞞信貸利率、誘導消費、虛假發放消費優惠券等行為。此類行為雖能對平臺和服務做出宣傳,但會擾亂行業秩序,破壞行業規則,損害消費者利益。
(二)個人征信體系發展不完善
由于互聯網消費金融涉及的主體十分復雜,疊加匿名性和隱蔽性等特征,個人行為往往無法通過互聯網進行追查,個人征信體系亟須完善。具體來看,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信貸征信體系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征信市場基礎薄弱,征信覆蓋面不大。尤其是征信機構數存在數量少、實力弱等問題,抵御風險的能力也較差,需要加強征信機制以防范不良信貸風險。
(三)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
一般而言,規則的制定會落后于互聯網消費金融信貸新形式的發展,完善法律法規建設具有長期性與必要性。尤其是互聯網消費金融信貸以技術為媒介,疊加消費金融信貸運行原理的復雜性,使得消費者很難真正理解產品,容易遭受損失,進而對市場失去信心。目前,我國對于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的信息披露義務的規定并沒有成為強制要求,消費者需要面對很多信息不透明的情況,信息不對稱成為妨礙消費金融信貸市場發展的重大阻力之一。
(四)發展過快引發宏觀風險
消費金融信貸的增長能夠對刺激消費需求、提高生活水平產生積極作用。近年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常態”,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手段,成為“內循環”的重要保障。但另一方面,消費金融信貸過快發展,會引發過度消費、透支消費的不良消費觀,進而導致風險積累。加之消費金融信貸監管政策尚未完善,有產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進而威脅到宏觀經濟的穩健發展。
三、促進消費金融信貸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完善多部門聯動的監管體系
對于互聯網消費金融信貸業務,國家應開展分工明確、深入透徹的監管,即對于開展相同或類似業務的消費金融信貸機構,都應該組織統一的部門來進行監管,避免不同類型的機構監管部門所造成的監管體系龐雜無序,職能劃分不明的情況。同時,互聯網消費金融信貸擁有廣闊的上升潛力,監管缺位會導致市場亂象,而監管過度則會扼殺行業創造力,因此監管在制定環節需要審慎,有效推進多部門聯動,對行業創新發展和監管合理規范進行動態平衡。
(二)加快中國特色個人征信體系建設
消費金融信貸行業對于個人信用制度有很高的要求,要想獲得長效發展離不開基礎性的征信體系建設。一方面,央行應開啟權限對各類信息進行收集并統一處理,將其納入全國范圍內標準化的征信量化體系當中,并允許有關機構在判定客戶消費金融信貸資格的時候使用,實現數據的共建共享,從而進一步完善個人信用評價體系,并保持數據的及時反饋和更新;另一方面,民營征信機構也要不斷發力,加強與央行征信系統的交流,對失信行為進行嚴厲懲處,并對多次違反信用制度的個人和機構進行標記,限制其在金融市場上的行為,共同推進個人征信體系建設的完善。
(三)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和法律法規標準
互聯網消費金融信貸作為一種金融產品歸根結底仍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由于消費金融信貸具有服務性質,須盡力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首先,互聯網消費金融信貸機構應該及時充分地披露相關信息,不隱瞞虛報消費者的權利和義務,并杜絕合同的隱性條款,提供給消費者自主選擇的空間。其次,消費金融信貸公司獲得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也應該履行保密義務,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安全。最后,對于消費者的意見和投訴,應建立完善的受理機制,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對金融機構侵害其權益的行為進行道歉和賠償。
參考文獻:
[1]程雪軍,李心荷.金融科技背景下的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困境與出路探析[J].金融與經濟,2020(08):74-80.
[2]劉新海.數字金融下的消費者信用評分現狀與展望[J].征信,2020,38(05):65-72+81.
[3]ZHU T, XIAO J J. Consumer financial education and risky financial asset holding in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