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蘇云 宮麗娜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跨學科主題學習”作為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內容之一,體育教師若能明確“跨學科融合”的目的和作用,思考“跨學科融合”教學的策略,對于優化體育課堂、實現體育與健康學科課程育人目標就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一、學科融合的作用
1.在融合中能夠強化學科知識、促進技能掌握
“跨學科融合”教學,是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利用其他學科知識內容輔助體育課堂的教學。如,在進行投擲項目教學時,球出手的速度、出手的角度以及出手的高度影響投擲的結果,這與物理中斜拋運動原理相關;而在跳遠踏跳中的短步、跨欄跑的上欄距離等動作技術的學習中,也需要掌握斜拋運動的原理,通過跨學科知識在運動中的實踐,既增進了學生對斜拋運動原理的理解,也促進了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
2.在融合中能夠共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形成
“跨學科融合”教學,要讓其他學科內容成為課堂教學的工具和輔助手段,成為體育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如,健美操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本次課幾個單個技術動作的教學后,請學生分組進行組合創編,教師給每組準備了不同節奏的音樂素材,學生自主選擇音樂創編動作,在創編及展示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感受音樂的節奏選擇創編本組動作組合,既體會了健美操的律動,同時音樂素養也得到提升。
3.在融合中能夠教會學生其他技能
教師設計跨學科內容,要充分考慮融合是相互滲透的,充分挖掘體育教育的資源,使其成為其他學科學習的“背景”“輔助資料”。勞動教育的缺失已經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體育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布置場地,收還器材,讓學生養成勞動的習慣。此外,體育課堂同樣可以是培養學生勞動能力的陣地,如,小學低水平段的體育課上,教師把掃地、擦玻璃的動作創編成為整理放松動作,讓學生模擬打掃、擦洗的動作,既能夠達到放松的目的,也使學生學習掌握了勞動的基本技能。
二、學科融合的運用策略
1.在融合中要了解學情
在設計、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時,教師要謹記學科融合要恰當準確,充分考慮學生已有認知水平、技能水平、思想水平,結合教學內容準確地進行“跨學科融合”。在所融合學科的內容選取上,要對標學段,教師在備課時需要準確了解學情,將恰當的內容融入到體育課堂教學中。如,一年級學生隊列練習時走出不同的趣味圖形,可以變成三角形、圓形、正方形,即有利于發揮學生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也促進了該階段學生對圖形的認知;反之如果高中生用簡單的圖形變化隊列,則難以調動學生練習興趣,融合的意義和作用會大打折扣。
2.學科融合教學要實時更新
教育理念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更新的。在進行“跨學科融合”教學時也要隨著教育理念的變化而更新。在“跨學科融合”教學設計時,要符合時代要求,完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如,游戲教學中,游戲規則的強調和執行可促進學生體育品德、體育道德意識的良好養成,課堂的遵規守紀是進入社會的遵紀守法。教師可以在評價游戲輸贏時,判定誰是守法公民,誰是文明市民,還可以選出合作之星、頑強拼搏之星。
3.“跨學科融合”教學要培育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新時代體育教師應牢牢把握“教書育人”的教育本質,深度思考如何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課堂上“搖骰子”等游戲元素內容并不是正確價值觀的體現,易給學生不良引導。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滲透于體育課堂教學中,更有利于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如,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合到游戲中,學生是一個個抗洪搶險的解放軍戰士,去救災一線運送物資,搶救受災群眾,這種情境下的德育教育,比書本上的授課更能讓學生產生共鳴,能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愛國、愛民情懷,達到教育的目的。
“跨學科融合”教學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應當在完成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不斷反思和總結,梳理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檢查教學過程中“跨學科融合”教學是否生硬、是否落后、是否突兀,要對所跨學科內容有全面的掌握,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選擇合適的內容。體育教師要經過不斷地實踐探索,梳理“跨學科融合”教學的規律,在總結中形成有效的學科融合教學方案。對于學生來說,有知識生成,有能力成長,有樂趣生發,有品德生輝,這樣的學科融合定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鮑蘇云(安徽省淮南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室,232001);宮麗娜(安徽省淮南市高新區山南第七小學,232001)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