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張紀勝 劉偉
體育教育教學在促進教學效果的基礎上尋求與多學科完成“跨”“整”
“融”,通過體育與健康學科和其他學科的跨界與交互、聯動與融合,設置有助于實現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和國防教育相結合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教學內容,在提高學生綜合運動能力的前提下,掌握健康知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體育,充分發揮立德樹人、以體育人、以文化人的綜合育人效果,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跨出學科契合
安徽省皖南山區境內多山區、丘陵、平原,抗戰時期是革命沃土,紅色資源豐富。體能訓練案例《千里挺進大別山》是以跨地理、歷史學科的紅色主題為主,通過重走紅色路、再受紅色教育為載體,以完成跑步、跳躍、攀爬、跨越、滾翻等基本運動為目的,促使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三個要素“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的綜合體現。以新四軍軍部舊址暨皖南事變紀念館、中共安徽第一面黨旗紀念園、六霍起義紀念館、黃山柯村暴動舊址、淮南大通萬人坑教育館、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渡江戰役紀念館7個紅色教育基地設為定向運動任務卡,在操場(社區)設置7項不同的游戲任務。打卡點設有“情報”,即知識卡(地理知識、歷史故事)和“能量包”(紅色歌曲或口訣),借助地圖和指南針,依次尋找地圖上標注的任務點,小組自主研討、判斷、選擇道路和方向以及運動方法,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二、整合體育主體
課前通過設疑“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為什么是大別山?除了大別山的地理位置,還有什么背景及戰略意義嗎?”讓學生帶著問題查閱、思考、探究。練習時學生分成6人1組的若干“戰斗小組”,每個小組從中共安徽第一面黨旗紀念園出發,了解、偵查、領取7個任務的練習內容和任務,最后回到渡江戰役紀念館會合。如,任務卡1:同組隊員在組長的帶領下依次跳過2個小體操墊(淮南大通萬人坑教育館)——攀登過云梯(六霍起義紀念館)——繞過肋木(中共安徽第一面黨旗紀念園)——跨越2個欄架(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1人單肩背負另1人穿過小樹林(新四軍軍部舊址暨皖南事變紀念館)——前滾翻過體操墊(黃山柯村暴動舊址)——跑向大本營(渡江戰役紀念館)與大部隊勝利會合。在練習過程中,小組到達各“打卡點”時,由組員自薦擔任“解說員”,講解基地歷史故事并帶領大家唱紅歌,如,《紅星閃閃》《映山紅》《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等歌曲,鼓舞“戰士”士氣,練習結束時進行拉歌比賽。
三、融入綜合應用
本案例中,通過“知識卡”上的7個革命故事,讓學生了解、掌握安徽省軍事歷史發生年代、背景、地理優勢以及教育意義,通過融合歷史、地理、音樂等學科知識,在情境中分組進行學、練、賽、評、用,提高技能,增強體能。既發展了跨越、攀爬、奔跑、跳躍、滾翻等多種運動能力,又考查了學生歷史、地理等學科的知識儲備,有效達成跨學科交互融合。通過追尋紅色足跡,接受革命傳統洗禮,感受大別山精神的豐富內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通過“能量包”里跨欄跑口訣“擺動腿抬伸壓,異側臂前伸吧;起跨腿展拉跨,欄間節奏噠噠噠。”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結合口訣體驗學練,激發學生的學、練、賽、評、用,學生通過朗朗上口、易記難忘的口訣區分何為擺動腿、何為跨欄腿,并能掌握較復雜的技術要領。鼓勵學生創編前滾翻口訣“三靠一低頭,滾動像皮球;蹬地手前撐,身圓方向正。”在提煉口訣的基礎上,學生更能理解只有“團身緊、用力蹬、方向正”才能掌握前滾翻的動作技能。在跑向大本營環節,“能量卡”里有彎道跑口訣“彎道跑,彎道跑,身體左傾跑;右臂擺動大,左臂擺動??;左腳外側著地,右腳內側著地。”讓學生充分理解和體驗離心運動和向心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如何進行口訣的創編,讓學生自己或小組合作創編動作的口訣,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通過鼓勵學生創編口訣培養學生的語言提煉能力和組織能力,更利于學生對技術動作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更好地為體育教育教學服務,切實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
“跨學科融合”并非學科知識與體育課堂教學的簡單拼湊與嫁接,要進一步深度挖掘融合的育人價值,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立足課程核心素養,多學科教師協作設計有效的學習主題,巧妙創設有效活動情境,突破跨學科的難題,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實現跨得準確、整得自然、融得有效,達到“育體、育心、育智”的綜合育人效果。
——劉軍(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第一中學,236600);張紀勝(安徽省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發展局,230601);劉偉(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第九中學,2366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