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

對很多父母來說,看到女生留寸頭、男生做護膚美甲,會感到莫名不適。在他們看來,女孩兒要有女孩兒樣,男孩兒要有男孩兒樣,一個人的心理性別跟生理性別匹配了,才是對的、是健康的。(知識小鏈接——心理性別:一個人內心認定的性別歸屬,就像自己給自己設定的性別標簽。)
真的是這樣嗎?曾經全世界都是這么認為的,直到1974年雙性化概念的提出。心理學家貝姆認為,存在四種性別角色類型:男性化、女性化、雙性化、未分化。(知識小鏈接——性別角色:是指在一個特定社會中,被認為恰當的男性的和女性的行為模式,類似于一種性別的標簽,比如“男主外、女主內”或者“男人剛強,女人溫柔”等。性別角色因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東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性別角色是不同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正是我們之前普遍認可的性別觀念:男性具有強壯、勇敢、主動等明顯的男性化特質;女性具有柔美、溫和、被動等明顯的女性化特質。而雙性化是指,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具備男性與女性的興趣、能力和愛好,男性化特質和女性化特質都明顯。與之相反的是未分化,就是說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的體現都不多。
研究發現,性別角色雙性化的人社會適應能力最強,心理最健康。這是因為,雙性化能夠取長補短,集合男性和女性的長處和優點。一些女性在工作中既發揮了耐心細致的女性化特質,又能展示出男性化的殺伐決斷、果敢堅毅。不少耳熟能詳的名人都具有這樣的特征,比如武則天、董明珠、革命烈士秋瑾等。我們在生活中還經常看到一些體魄健壯的“奶爸”,在家庭中男性體現出細膩、溫柔、照料嬰兒的女性化特質,這會讓另一半因此獲得更多休息時間和個人空間,從而增進夫妻感情和家庭和諧。
那么,雙性化就是不男不女嗎?絕對不是。在媒體中看到皮膚白凈、細聲細語的那些“美少男”“娘娘腔”,或者愛好男裝、行為粗俗的“偽男”,他們的內心未必有雙性品質,他們只是外表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雙性化人格,應該是內在的心理素質兼具男性和女性優秀的特質。
性別角色不是天生的。一般來說,孩子3歲左右就知道自己和別人是男孩還是女孩,但也只限于從外表來區分,并不理解性別角色的本質。直到青春期,孩子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性別角色概念,它的形成會受到先天遺傳傾向、后天環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響。

首先,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生理性別,讓外表和行為與生理性別保持一致。因為,社會環境對“性別酷兒”等西方前衛的價值理念還沒有接受。(知識小鏈接——性別酷兒:是指不同于主流的男女性別二元觀念,他們并不認為僅存在男性和女性兩種性別,而是存在很多可能。性別酷兒可能覺得自己的性別處在男性和女性之間,覺得自己既非男性也非女性,或者既是男性也是女性,或者完全拒絕任何“性別”。)不管男孩子梳小辮、背粉書包,還是女孩子打架罵人,都會受到同伴的嘲笑、排擠甚至欺凌,這些會給孩子的心理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因此,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還應首先遵循主流價值觀。
比如,從孩子出生開始,就要給孩子起個合適的名字,避免男孩叫“花、芳、鳳”、女孩叫“剛、強、虎”等有明顯異性特征的字詞。還要注意給孩子買的衣服,不要給男孩子穿粉色等色彩過于艷麗的衣服、給女孩穿男裝。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帶有自己的性別偏好,避免因為個人有生男或生女的渴望,出現“男孩女養”或者“女孩男養”的現象。對于幼兒來說,跟多數人保持一致,才容易被群體接納,獲得認同和心理健康。
其次,要培養孩子內在的雙性化品質。比如,鼓勵他們跟異性玩耍,在活動過程中,觀察并學習對方的優點。在手工活動、角色游戲中,培養男孩子耐心細致和同理心;在競技類活動中,鼓勵女孩子勇敢和堅強,以此來培養心理素質的雙性化、能力的多樣化。
要接納孩子偶爾的異性化特征。比如,很多男孩子突然說想穿裙子,家長不要大驚小怪,這時候他只是好奇穿裙子是什么感覺,想體驗一下。大人可以告訴他,穿裙子跑太快容易摔倒,還容易被別人踩到,坐下的時候得把臀部遮住等一些限制,然后允許他在家里穿一天裙子體驗一下,好奇心一旦被滿足,孩子通常就放棄了。
最后,不要讓刻板的性別角色限制孩子的潛能。教育不是萬能的,孩子個體差異永遠存在。如果發現孩子確實存在異性化的興趣、需要和能力,要接納而不是打壓,因為在某方面著力培養,可能會收獲像梅蘭芳這樣的大師級人物,把孩子培養成某一領域的人才。
總之,在性別教育上,建議塑造孩子內在的雙性化特征,外在與生理的一致性,讓他們更適應社會、心理更健康。另外,還要接納孩子偶爾的異性化行為,及時發現異性化特長,讓孩子的潛能得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