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樂

北京話“軸”,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倔犟、不會變通、死腦筋,性格“軸”“犟”的孩子別忽視強迫癥。
一天,一位母親帶著自己剛剛上大學的兒子前來就診。詢問到個人史和家庭關系時,母親表示孩子從小特別“犟”、做事特別“軸”;來訪者表示幼時經常被父母打,起因是“寫字慢,經常被老師找家長”,仔細詢問做作業慢的原因是來訪者幼年寫字時要按照字帖的要求來寫,反復涂改、描畫,進一步得知,除了寫字要按照一定的規矩,自己的物品擺放也得按照一定的規則,還存在數字強迫,數數一定要數到單數才行,例如吃餃子、元宵等,一定必須是單數,走路不能踩線,上樓梯要跨階。
還了解到因為怕臟,經常洗手,洗手的時間越來越長等問題。問題的癥結找到了,來訪者從小就有明顯的強迫癥狀,包括強迫計數、強迫儀式動作和行為(按照自己內心的規則做事),因上述一系列強迫癥狀,導致做事效率低,而家長看到是孩子性格“軸”,采取了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強迫癥本身的癥狀加教養方式導致后續一系列的情緒問題和社會交往問題。
強迫癥屬于較為常見且不嚴重的精神障礙,以反復出現的強迫觀念、強迫沖動或強迫行為為主要表現,明知沒有必要或不正常,違反自己的意愿,但無法擺脫,為此深感焦慮和痛苦。
寫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我曾經負責的一位患者小梅。每次她來看我的門診,都無比煎熬。她先要考慮能不能從自家小區出來,因為擔心爸爸送她來醫院的車輪軋過小區中的小狗便便,如果是她自己走在小區的路上,她就會感覺手里提的任何東西都是臟的,回家就會扔掉。到了醫院,經過安檢,她特別害怕,戴著膠皮手套,本來價值不菲的包包外面套了一層塑料袋。在醫院的樓道里穿越茫茫人群,都要擔心別碰到其他人,到了診室,進門的時候她很猶豫,是推門還是敲門?門把手到底能不能用手接觸?戴著手套進到診室之后,堅決不能碰著任何東西,看起來青春靚麗的外表,實際上內心正無比煎熬。
第一強迫聯想,每當聽到或看到某個特定事物,會不受控制地聯想一些不好的事情要發生,明知不必要,但克制不住。
第二強迫回憶,反復回憶曾經的日?,嵤?,明明知道沒有意義,但欲罷不能。
第三強迫懷疑,對自己已經完成的事情不確定,產生不必要的懷疑,要反復核實。
第四強迫性窮思竭慮,對一些毫無意義的問題反復思考,刨根問底,明知沒有異議,但無法停止。
第五強迫對立觀念,兩種對立的詞語概念反復在腦海中出現,明明知道沒有意義,但是忘卻不了,引起痛苦體驗。
第六強迫洗滌,怕臟、怕污染、怕細菌、怕毒物,反復洗手、洗澡、洗衣服。
第七強迫檢查,通常和強迫懷疑同時出現,明知道做了,仍然反復檢查確認。
第八強迫計數,如數臺階、電線桿、門窗等內容。
第九強迫儀式動作,在日?;顒又幸鲆幌盗兄貜涂贪宓膬x式化動作,從而使內心感到安慰,否則無法安睡,其實毫無意義,但難以擺脫。
第十強迫意向,患者出現一種無法控制的與自己內心意愿相違背的強烈的內在沖動,但一般不會轉變為行動,例如反復出現想殺人的念頭,而內心并不想真的去殺人。以上就是強迫癥的十大表現。
強迫癥多起病于兒童青少年,約三分之二的患者起病于25歲前,遺傳因素、人格特質、心理環境等因素在其發病過程中發揮作用。
大多數強迫癥患者會因癥狀本身帶來的強烈痛苦感而主動就診求治,但也有一些類似本案例的患者,癥狀隱匿、并未給患者本人帶來明顯的痛苦體驗而一直未就診,或因其他精神心理問題就診忽視潛在的強迫癥狀,若非細致的精神檢查和病史追問很可能會被忽視。
強迫癥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藥物和心理治療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是首選治療藥物,認知行為治療也是心理治療中的一線治療方案。強迫癥屬于慢性疾病,容易反復發作,自動緩解或痊愈的可能性很小,通常需要長期堅持治療,及早有效治療可以使病情得到控制,在完全緩解期,患者的社會功能一般保持完好,因此早發現早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

強迫癥的心理治療推薦使用認知行為療法。主要包括思維阻斷法及暴露反應預防。思維阻斷法是在患者反復出現強迫思維時通過轉移注意力或施加外部控制,比如利用設置鬧鐘鈴聲來阻斷強迫思維,必要時配合放松訓練緩解焦慮。暴露反應預防是在治療師的指導下,鼓勵來訪者逐步面對可引起強迫思維的各個情境而不產生強迫行為,比如來訪者很怕臟必須反復洗手以確保自己不會得病,在暴露反應預防中他就需要在幾次治療中逐步接觸自己的汗水、鞋底、公共廁所的門把手及馬桶坐墊而不洗手,因來訪者所擔心的事情實際上并不會發生,強迫癥狀伴隨的焦慮將在多次治療后緩解直至消退,從而達到控制強迫癥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