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今天,我接待的是女孩文靜一家三口。
文靜母親首先這樣介紹情況:“文靜現在正讀八年級,確實很文靜,不愛說話,平時就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的,應該說挺讓人省心的。可是,自從上了初中,特別是到了八年級,就不再讓人那么省心了。先是肚子疼,胃口不好,有時候在學校里說身體不好受,會讓我們接回來,后來就不愛上學了。我們帶孩子看過醫生,也沒查出孩子身體有什么問題。后來,又發現孩子總是愛哭,總是一個人流淚。最讓我們擔心的是,孩子最近還常常用小刀劃手腕……”
我問道:“劃手腕?很重嗎?”
文靜母親說:“不算太重,但是也有一道道傷痕。回頭您可以看看。也怪我們,平時我們在公司里工作都很忙,孩子主要是和奶奶生活。最近兩天我才請假了在家里陪孩子。我們問孩子有什么心事,孩子也說不出是怎么回事。老師建議我們帶她來做心理咨詢。”為了進一步探究,接下來我跟文靜開始了單獨交流。
伴著淚水,文靜開始訴說自己的心事:“我是個向往美好的女孩,我覺得世界該是美好的。可是,我發現這個世界并不如我向往的那樣美好。”
我回應說:“所以,就會傷心,就會流淚,就會拿小刀劃手腕?”
文靜感覺似乎遇到能聽懂她的人:“是的,我常常感到傷心,傷心的時候就愛流淚。有時候,當我心情特別不好了,就會用小刀劃手腕,隨著那種疼痛的感覺,傷心就止住了,眼淚也止住了……”
我:“你劃手腕的時候怎么想的?”
文靜:“沒想啥,就是覺得手疼了,心里好受點兒。”
我:“有沒有極端的想法?比如活著沒意思啊,不想活了等。”文靜:“您是說自殺?那倒沒有。就是想到好多傷心事,心里太苦了,好想劃一下手腕,心里能疼得輕一點兒。”
“都有哪些傷心的事呢?比如在家里……”
“在家里,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忙,每天我都是和奶奶在一起。奶奶脾氣不好,對我很嚴厲,為一點小事就會數落嘮叨我。一個人想起來,就止不住地傷心落淚……在學校里,同學之間的事也會讓我傷心。比如最近的一件事:我有個要好的朋友,我們經常在一起。可是,那天課間操結束后,她跟另一個同學拉著手有說有笑走遠了。我是個重感情的女孩,她怎么能這樣對我?就止不住地傷心流淚……”
“所以,你就感覺這個世界不那么美好了,就常常黯然神傷?”
文靜重重點頭:“我知道總流淚不好。可是您說,在家里有傷心的事,在學校也有傷心的事,生活的美好在哪里?這個世界的美好在哪里?”
人為什么對事情有積極或消極的情緒?
心理學告訴我們,決定人的情緒積極還是消極的,不是現實生活,而是人對現實生活的看法。有時候,同一現實情境,如果從一個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從另一角度看,就可以發現積極意義,從而使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文靜的心理誤區在于,對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心理上給出的是消極的認知評價,就是只看到了消極面,沒能看到積極面。文靜的情緒困擾關鍵在于認知出現了偏差。
文靜之所以如此,還有兩個具體原因。一是年齡特征,文靜作為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看問題很容易片面,也就更容易看到生活的消極面,從而體驗到消極的情緒。二是個性特征,從文靜的言談舉止之間可以看到明顯的體驗細膩和容易傷感的性格。于是,面對生活就更容易看到消極面。
至此,我了解到文靜目前的狀態有學校中的人際關系問題,也有青少年發展的問題,由于她還有自傷行為,以及肚子疼、胃疼等軀體癥狀,我建議父母帶她去精神專科醫院、綜合醫院進行全面檢查,并根據醫生建議看是否需要服用藥物。
經過和文靜交流,她講到:“我意識到同樣的人和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看法,也就會有不同的感受。我過去心態消極,總是用消極的眼光看問題,所以看不到生活的美好。今后應該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用積極的心態看生活,就會看到生活的美好。”
我肯定說:“說得好。自己的心美好起來,我們看到的世界也會美好起來。你越是從積極角度看奶奶,你也就會發現奶奶越來越可愛。同樣的,你越是從積極角度看同學,你會發現同學也越來越友好。你愿意試試嗎?”
文靜開心地笑了:“我知道了,您放心吧。”
最后,跟文靜的父母溝通了上面的情況。文靜媽媽快言快語:“首先是我們不能天天忙工作,不能把孩子全扔給老人,也要注意多陪陪孩子,關心孩子,聽聽孩子的心聲。特別是我這個當媽媽的,不管多忙,都要關心孩子,多陪陪孩子。”
文靜爸爸憨厚地笑了:“我也要注意陪陪孩子。還有,我回去跟孩子奶奶好好說說,讓孩子奶奶也意識到孫女長大了,說話的時候要注意點方式。奶奶也很疼這個孫女,我好好說,奶奶會注意的。這件事,我來辦。”
文靜家庭的情況很有普遍性。很多家庭父母工作忙,由祖輩來當代理家長。作為父母,當然都要工作掙錢養家養孩子,當然也可以請祖輩當代理家長幫助照顧孩子。但是,不要忘了做好兩件事:第一,孩子確實需要父母掙錢,但是,更需要父母的心靈陪伴。第二,可以請祖輩當當代理家長,但是,作為父母不要忘了自己家長的職責,要做好同代理家長的溝通與合作,來共同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