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亮?馮瑞杰
數據質量是監測工作的命脈,監測數據是否客觀、真實、準確,關系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大局。
自2015年起,隨著環境監測領域“放管服”改革推進,監測機構準入門檻降低,大量市場空間得到釋放,第三方監測機構大量出現,環境監測及服務成為名副其實的市場“紅海”。然而,這些機構的水平良莠不齊,導致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時有發生,成為監測質量管理中比較突出的短板。
企業是怎樣造假的,問題出現的原因在哪里?生態環境部門對此采取了哪些措施來確保數據的真實性?我們就此采訪了相關管理部門和企業,解密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背后的故事。
環境監測數據造假亂象叢生
“同一臺儀器同時間段出現在不同地點,同一采樣人在同時間段出現在不同地點采樣,不同時間不同樣品儀器電子譜圖完全一樣,相同采樣人員簽名筆跡明顯不一樣。”在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組織開展的環境監測機構監督檢查暨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監督檢查專項行動中,監測和執法人員發現陽江市人和檢測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陽江市人和公司”)明顯存在監測數據造假行為,于是將案件移送至廣東省市場監督局依法處理。
2021年11月,陽江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依法向陽江市人和公司送達《行政處罰告知書》,依法處罰該公司3萬元。
廣州藍海洋檢測公司承接茂名市電白區創發建材有限公司委托監測業務,于2021年7月29日派出采樣人員前往該公司進行廢水、廢氣及噪聲采樣監測,并出具了“合格”的檢測報告。
然而報告里卻有種種疑點。經執法人員查明,該次采樣出具了編號相同但部分檢測結果不同的兩份檢測報告,且兩份報告均未按照《磚瓦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修改單中大氣污染物基準排放濃度的要求進行折算,報告中的二氧化硫、顆粒物、氮氧化物折算濃度均計算失實。
“此外,該公司提供的采樣原始記錄中二氧化硫煙氣濃度沒有按照《固定污染源廢氣 二氧化硫的測定 定電位電解法》中‘按分鐘保存測定數據的要求進行操作,亦未按要求同時測定一氧化碳濃度。”執法人員透露,廣州藍海洋檢測公司的采樣人員明顯存在違規操作行為。
除了違規操作外,執法人員表示該公司此次采樣還存在多處失實的情況。“采樣中,采樣人員僅對實際開展無組織排放的顆粒物采樣且采樣時間、地點與事實不符;未對無組織排放的二氧化硫、氟化物進行采樣但出具了相關檢測數據,且該次采樣的隧道窯處理后排放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采樣時間、地點亦與事實不符。”
最終,廣州市生態環境局依法對廣州藍海洋檢測公司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罰款5萬元。
無獨有偶,在東莞市鳳崗鎮,東莞市生態環境局執法人員也查獲了一起跨地區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案件。
“同一監測人員在同一時間段在不同地點開展監測活動。”據相關執法人員介紹,東莞某檢測公司采樣人員分別赴佛山市南海某材料公司和東莞某物流裝備有限公司進行環境監測,未按照環境監測規范進行操作,涉嫌監測數據造假。
據介紹,2018—2020年,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開展全省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數據質量專項監督檢查行動,累計檢查生態環境監測機構908家次。其中,責令改正226家,罰款137.5萬元,撤銷資質認定證書4家。
這些數據也從側面反映出,監測數據造假現象并不鮮見。
惡性競爭加上監管漏洞導致市場失序
“利益驅動是第三方監測機構造假最直接的原因,但是法律法規不健全等諸多因素,也為機構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機。”筆者從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監測處(以下簡稱“監測處”)及行業企業了解到,第三方監測機構數據造假與當前行業從業門檻較低、處罰力度不足等息息相關。
“價格決定市場,這也是檢測企業造假的動力。”清遠市某第三方檢測機構負責人坦言,當第三方監測機構與作為甲方的企業簽訂了相關合同,就意味著接受了甲方的購買服務。對于服務機構來說,讓甲方滿意自身服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特別是隨著進入這個行業的企業日漸增多,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哪家機構提供的服務“省心”“省力”“省錢”,哪家機構就能得到更多甲方的青睞,繼而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收獲更多的經濟利益。
在相關監管缺位以及低廉違法成本“刺激”下,一些監測機構一味追求經濟利益,不惜成為環保違規企業和機構的“幫兇”。“在現實中,為了獲取更多的訂單,很多企業會不斷壓低服務價格。”監測處負責人表示,為了在低價服務中獲取足夠的利潤,不少機構往往就會動起“歪心思”,“例如少跑幾趟現場,直接在實驗室出數據,或是縮短檢測時間等,節約成本支出等。”
“第三方監測機構的從業門檻也比較低。”清遠市某第三方監測機構負責人告訴筆者,第三方監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頒發,隨著“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申請資質認定證書流程簡化,2021年廣東省還推行實施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告知承諾制,檢測機構均可自愿選擇按照告知承諾方式申請資質認定證書,“門檻低了,就難免出現魚龍混雜的現象。”
“市場都是逐利的,面對巨大的市場利益,很多企業都想進來分一杯羹,但并不是每家企業都想用心做好這些業務。”清遠市某第三方監測機構負責人告訴筆者,有些企業為了獲得資質認定,采用租借儀器等方式獲得證書,隨后就開始拉業務,“實際上,業務拉回來之后都是分包出去,自己從中獲取差價,就是一個‘皮包公司。”
“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導致難以對第三方監測機構進行有效處罰,震懾力不足。”生態環境部門執法人員表示,目前對第三方監測機構弄虛作假的行為難以準確判斷,“對偽造、篡改監測數據的相關情形,主要依托原環境保護部辦公廳印發的《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進行判定,但是該辦法部分條款操作難度大。”
處罰的力度不夠,也讓第三方監測機構變得有恃無恐。據介紹,目前對數據造假的處罰,只針對弄虛作假的環境檢測機構進行處罰,沒有對弄虛作假的法人和當事人進行處罰,一旦被處罰機構變更地址名稱換個“馬甲”后,之前所有的處罰對新設立的檢測機構沒有任何影響。
“對儀器生產廠商的約束也是不到位的。”筆者了解到,生態環境現場檢測儀器缺乏強制性產品標準,多種現場檢測儀器具有數據編輯修改功能,可隨意偽造、變造、篡改環境監測數據,缺乏對儀器生產廠商的約束和處罰機制。
扎緊制度“籠子”,讓第三方機構不敢造假
“監測數據真實性和準確性是監測工作的底線、紅線、高壓線,絕對不能觸碰。”省生態環境廳工作人員表示,環境監測是環境管理的“耳目”,環境監測數據的質量是環保工作的“生命線”。如果環境監測數據和設施被人為干擾,就會造成管理者“耳不聰”“目不明”,甚至決策失誤。
“為保證數據的真實性,省廳通過專項檢查,嚴厲打擊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規范了監測市場。”省生態環境廳有關工作人員表示,通過一列系的專項行動,數據質量得到有效提高,為環境管理和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環境監測違法行為存在跨區域作案特點,廣東多地就此探索建立健全跨區域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管力量聯動互助機制,走出一條聯合“打假”的新路子。2021年,東莞市生態環境局和珠海市生態環境局簽署合作“備忘錄”,建立跨區域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管力量聯動互助機制,依法嚴厲打擊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
“對待數據造假就應該像對待酒駕一樣,一旦有這種行為就應該嚴懲。”監測處負責人提出,對數據造假問題必須要嚴懲才能夠起到震懾作用,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例如明確弄虛作假行為判定細則,實現“行為罰”。
針對目前出現造假事件只罰機構的問題,監測處負責人建議要建立“三罰制”,擴大處罰對象范圍,加大處罰力度,對參與弄虛作假的機構、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個人均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責任。
可喜的是,根據刑法修正案規定,承擔環境監測職責的中介組織的人員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監測弄虛作假要承擔刑事責任”有了法律上的支持。監測處負責人表示,希望國家盡快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讓這一法條在實踐中盡快適用。
為了堵住違法公司換個“馬甲”繼續造假的漏洞,還要進一步完善信用評價制度。“對于失信的企業,可以根據情節嚴重程度設置相應的修復期限。” 監測處負責人提到,允許修復,但處罰記錄要留痕,實現一處受罰,處處受限的機制。
科技+自律,引導行業有序發展
點開“監測機構監督檢查”APP,企業的名稱地址等基本信息,以及檢查中存在的各類問題,一目了然。不僅有照片,還有現場記錄及檢查人員簽字等。“這個APP是供現場檢查用的,檢查到的問題現場錄入,一旦提交不支持修改,避免事后‘打招呼,生態環境部門管理人員都可以查看過往檢查的情況。”監測處負責人介紹說,“為有效監管第三方監測機構,廣東向科技借力,不斷提高監管的成效,這個APP就是其中一個手段。”
為了方便數據倒查溯源,省生態環境廳還積極推動建立監測數據庫,政府委托的監測項目以及企業自行監測的數據,都要入庫。把數據入庫之后,一旦查出企業存在問題,就可以追溯到原來的監測報告,核實是否規范、有無造假。
“我們后續還會通過相關的手段,實現監測全過程在線留痕。”監測處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大部分實驗室是紙質記錄,不方便溯源,未來通過信息化手段,對采樣實現GPS定位,采樣過程的封口、解封、分析等全過程進行影像記錄,一旦出現數據造假問題,馬上可以溯源看是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鎖定證據。
“行業自律也是規范監測社會化市場的一個重要內容。”廣東省環境監測協會(以下簡稱“監測協會”)秘書長提到,為了推進行業行為的規范管理工作,監測協會經全體理事投票通過后制定了《廣東省環境監測行業自律公約》并頒布,動員會員單位志愿簽約,以推動廣東省環境監測社會化的有序發展。同時編制《廣東省環境監測協會“優秀環境檢測實驗室”評選辦法》,于2018年開展“優秀環境檢測實驗室”評選活動,鼓勵會員單位在履行行業社會責任和樹立企業品牌上下功夫。
“監測機構自身也要有自律意識,通過做好服務來贏得市場認可。”某檢測機構負責人表示,第三方檢測機構提供服務的時候,一定要從技術的層面為企業把好脈,通過查找問題幫助解決問題從而提升企業環保管理水平,“實打實幫助企業化解環境風險,才能夠做得長久,一時的僥幸能夠幫得了企業一時,但不是長久之計。”
“監測機構還必須有自己的立場和原則。”某檢測機構負責人強調,不能夠因為要拿下業務而一味迎合甲方要求,“我們也會選擇客戶,因為我們是把監測服務作為事業來做,一定要保障監測數據質量。”他也建議說,監管部門也要做好企業的宣貫工作,讓企業知法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