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衍峰
基金資助: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22年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重大研究專項“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廣東實踐研究”(GD22ZDZ01-19)階段性成果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理念為基本準則的生態文化教育體系。實施環境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推進和健全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為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頂層設計方案。此外,更需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使其積極地參與、和配合生態文明建設。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降低政府的治理成本,而且可以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從而形成一種社會合力,推進國家治理體制和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共同促進我國的生態文明水平提升。因此,需要構建生態文化教育體系,推動公眾積極樹立生態文明意識,提升社會生態文化軟實力。
一、構建生態文化教育體系的價值依據
文化作為一種觀念形態,彰顯了人們的價值世界和理論世界,是社會價值系統的總和,對人們起到熏陶、教化和激勵的作用。習近平同志曾經指出:“要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矛盾,必須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作用,發揮先進文化的凝聚、潤滑、整合作用。”先進文化作為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人類社會發展方向以及廣大社會成員根本利益的文化,對整個社會起到集聚、潤滑和整合的作用。當前,生態文化教育體系的構建代表了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先進文化教育,對于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團結和帶動全社會走向生態文明能夠起到積極的整合作用。
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的文化表現和文化表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智力支撐、價值導引等方面的作用。習近平同志向來重視生態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一方面,從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中吸收有關人與自然的科學理論,認為人類如果善待自然界,那么自然界也會饋贈人類。另一方面,繼承和吸收中國傳統生態文化和思想,如《易經》《老子》《孟子》《荀子》等經典作品中所蘊含的生態智慧,習近平同志認為“這些觀念都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系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表達了我們的先人對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認識”。當然,構建生態文化教育體系也應具有開放的胸懷,要求我們虛心學習國外有益的生態文化。顯然,生態文化的教育和宣傳,有利于促進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是提升社會主義新人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文明素養的主要途徑。
二、構建生態文化教育體系的價值功能
從人類文明誕生以來,教育對文明的發展就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教育同樣可以承擔倡導、傳播生態文明的重任,發揮巨大的功能。通過生態文化的教育,推動人的科學觀念、價值觀念的轉變,讓人在意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的同時,也在反思自己對環境的態度和行為對環境的影響,要搞清楚自己應該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要學會科學地運用技術以及適應綠色的生活方式。具體來講,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生態文化教育可以發揮如下的功能:
第一,生態文化教育促進人們科學觀和價值觀的轉變。傳統的科學價值觀認為,科學的功能在于為人類征服自然、統治自然服務,它的價值體現在滿足人對自然的索取上,這時,科學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貢獻是不可持續的。在生態文明社會中,可以通過生態文化教育的手段糾正錯位的價值觀,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科學的價值觀應當確立在為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認識、實踐的價值論證的要求上,同時生態文化教育可以引導人們以綜合效益的眼光來評價科學技術成果。
第二,生態文化教育推動技術的應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工業文明社會中,技術的應用是“人類中心主義”,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使用各種技術手段開發自然,甚至由于應用了某些技術而破壞了自然規律和生態平衡,而人們并未意識到這些行為所造成的嚴重后果。然而,為了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社會要求科學技術應以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為目標,用生態文明的“軟技術”代替工業文明的“硬技術”。生態文化教育可以滿足這個要求,從思想層面加強科技人員的生態意識,推動科技改造成為利益與保護同時并舉的綠色科技,讓科學技術的發展造福人與自然。
第三,生態文化教育可以培養生態人格。生態人格是一種與生態文明社會相適應的人格范式,是一個人內在的生態倫理與生態智慧的凝聚與內化。具有生態人格的人具備對自然生態知識的科學認知、對自然的感恩與善待、順應與保護生態的生態行為;具有生態人格的人,可以在身體和心理上實現物質和精神上的平衡;具有生態人格特征的人,具有理性的消費行為,他們懂得自己的真正需求,不會進行超出生態環境承受能力的破壞性消費,也不會作出超出社會經濟承受能力的過度消費,他們在尋求健康、適度、科學、綠色的消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生態人格在建設生態文明中具有重要基礎作用,然而,生態人格并非天生或自然產生,而是要靠生態文化教育去教化和培養。
三、構建生態文化教育體系的價值目標
生態文化教育體系是一個綜合體系,涉及生態價值觀和生態道德培育等要素。生態價值觀彰顯的是人們內心里如何衡量生態文明,表征的是人們實踐中的對待生態文明的態度和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新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在當代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戮力同心共同奮斗的時代目標,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追求和價值指向。因此,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內在一致的,樹立生態價值觀是時代發展所需要的核心價值觀之一。2014年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新時代中國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既包括發展問題也包括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即如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之間相互協調。因此,需要不斷通過生態文化教育促進生態文明成為全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生態文明道德培育是生態文化教育的任務目標之一,它是真善美的統一。所謂真,意指要科學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養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性。所謂善,意指敬畏自然,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自然。要善待自然,就必須具備生態道德,具有生態正義和生態良心,對自然環境、其他物種懷有同情感和責任心。所謂美,意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青山綠水、碧海藍天,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總之,我們堅持真善美相統一,通過生態文化教育推動全社會履行生態責任、踐行生態美德和生態正義,打造科學、穩定的生態文明道德體系。
四、構建生態文化教育體系的實踐進路
一國國民的生態文化素質的養成不能單靠群眾自發,而是主要依靠系統的生態文明教育的有力支撐,進而輻射全社會,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和效果。生態文化教育有利于教育和引導公眾形成尊重和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進而指導實踐。
一方面,將生態文化教育貫穿于國民教育全過程。2016年,為貫徹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并落實“十三五”發展規劃,以及配合國家“十三五”環境保護工作部署,中宣部、教育部等六部門再次聯合編制《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6-2020年)》,要求開展全民環境教育行動,將生態環境道德觀和價值觀教育全面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內容并予以部署;加強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的環境教育,推動環境教育融入國民素質教育。旨在通過一系列教育手段,整體促進并提升全民環境意識,使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實現順利推進,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與生態道德的社會氛圍,進而形成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相結合的環境與社會共治的局面。
除了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外,生態文化教育也應逐漸納入干部教育培訓。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在政治局常委會集體會議以及政治局集體學習、全國環保大會等重要場合談及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強調黨員領導干部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主要領導需要作為當地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因為“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培養和樹立黨員領導干部保護環境的使命感以及建設生態文明的責任感,有利于強化生態治理能力、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此外,在生態文化體系建設中,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推動公眾參與。公眾的積極參與有利于形成優質的生態文化、壯大整個社會的環保力量。一個國家生態文明的建設水平和發達程度,不僅在于其綠色生產能力,還在于其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對于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能力;前者在于政府和企業,后者則在于社會和公眾。因此,生態文化教育的根本在人,唯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將推進生態文化教育進而保護生態環境的目標落在實處,從而最終將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反饋于民并惠及于民。(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