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佳?鐘奇振
面對部分上訪群眾激烈的言語、偏執的態度、甚至過激的動作,他始終和顏悅色、極力安撫,耐心細致地與上訪人擺問題、講政策、化心結;針對群眾反映的需要現場查證環境污染問題線索,他不辭勞苦、經常連續奮戰甚至深夜突襲,只為在現場找到污染源頭、核準問題性質。
他就是賴建文,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監察二處一級主任科員,服務環境信訪工作10年,處理信訪舉報事項超過4萬件,用心用情用力為民排憂解難。今年6月,賴建文被國家信訪局通報嘉獎授予“全國信訪系統優秀投訴辦理員”稱號。
“工作是大家一起干的,榮譽是屬于集體的。”賴建文說,在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大背景下,省生態環境廳把化解群眾“急難愁盼”環境問題擺在突出位置,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充分發揮“鐵軍”精神,生態環境質量取得巨大改善,全省環境信訪投訴舉報數量連續三年大幅下降,“我只是其中的一分子。”
“信訪工作一定要
心系群眾、將心比心”
省生態環境廳一樓的信訪接待室,一張長沙發,幾張便椅,辦公桌上信訪電話時不時響起急促的鈴聲……自從2013年6月轉崗從事環境信訪工作后,賴建文一干就是十個年頭。在這里,賴建文已經記不清接待過多少群眾,接聽過多少信訪電話。
信訪工作是機關單位直接面對人民群眾的窗口之一,賴建文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始終帶著責任、帶著感情擔起連心橋的責任。“耐心、細心、熱心、誠心,這是我們廳信訪工作人員的共識。”
“他們來一趟不容易,我們要對群眾有更多一點的耐心,傾聽他們的訴求。”賴建文說,“群眾來到省里,往往是對地方處理結果不太滿意的。在上訪時大多數群眾情緒會比較激動,更需要接訪人員用心接待。”
“有一位從佛山來上訪的老伯,講話很兇,感覺隨時要跳起打人了。”信訪窗口人員廖寶瑩回憶,這位阿伯年紀已經超過60歲了,而且腿腳不便,拄著拐杖過來。他投訴交通噪音問題,講著講著就激動起來,面向接訪人員舉起了拐杖。看到這個情形,賴建文趕緊擋在同事面前,往老伯手中遞上一杯溫水,拉著他一起坐下來,輕聲細語,使其情緒平復下來,最終成功地讓阿伯寬心返回。
“環境信訪工作最大的難點是既綜合又專業,綜合是因為涉及面廣,行行業業、方方面面,專業是環保監管業務的技術性強,群眾了解不多。”賴建文說,群眾反映問題時的表述是比較模糊的,細節缺失影響后續的執法調查效率。“比如說,群眾講‘某個工廠散發的氣味很臭,那么我們接訪人員就要抓住細節,了解清楚氣味的特征、出現的頻率時長……要解決重復信訪的環保問題,就是要從細節入手。一定要把自己放在群眾的位置,感同身受,才能有效推動信訪問題的解決。”
2019年4月起,惠州龍門縣一位阿姨不僅多次走訪,甚至每周都打電話投訴住宅旁邊的水泥攪拌站噪聲擾民,走訪時還在接訪室又哭又鬧。9月初的一個上午,阿姨再次來電,揚言要采取過激行為。監察二處迅速分析研判,當天下午就派員聯合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技術人員到現場督導督辦。賴建文和同事們來回勘查企業整改落實情況,并到群眾家中檢測,一直忙到深夜12點多。根據現場情況,賴建文提出攪拌站進一步調整洗車場地和時間、優化車輛進場路線等措施,企業立時整改,信訪人也充分認可,并表示不再信訪投訴。
“作為黨員,
自然是要扛起責任”
“每次中央環保督察,賴建文都是群眾舉報案件辦理的主力。”監察二處有關負責同志說。2016年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2018年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及2021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進駐廣東期間,賴建文均全程參與中央督察組轉辦群眾舉報件辦理工作,每一次都是連續40多天不停歇工作。
“最辛苦的是2016年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摸著頭上稀疏的頭發,賴建文笑著說。當時,相關工作機制要不斷摸索完善,信息材料傳送渠道費時費力,為了做好轉辦案件的分類、派送、統計、反饋等工作,賴建文基本每天都從早上六點忙到第二天凌晨兩點。如此高強度、高壓力連續工作,同事們發現他掉發明顯,紛紛笑稱他實施了案件“光頭”行動。廣東省對央督組轉辦的1萬多件群眾舉報件,快速準確交辦、按時高質反饋,解決了一大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問題,得到中央督察組的肯定。“若問央督苦不苦,身負職責不言累”。面對辛苦的工作,賴建文從不言退。
“得益于我身處一個
優秀的團隊”
“能取得這些成績,得益于我身處一個優秀的團隊。”賴建文反復強調。近年來,賴建文所在的生態環境監察二處認真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創新建立生態環境信訪五大工作機制,大力開展治理重復信訪化解信訪積案等專項行動,推動環境信訪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投訴問題、涉及地區、辦理進展……電腦屏幕上,群眾信訪案件一目了然。賴建文與同事們建立起省一級環境信訪管理云平臺,推進全省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數據一網統管,開展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梳理排查和分析研判,充分發揮環境信訪預警預報作用,有力推動信訪工作的信息化、智慧化水平。積極打通網上信訪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行信訪事項“日清日結”工作機制,努力提高網上信訪辦理質效。2018年至2021年,廳本級辦理網信15561件,占比從71.4%到89.6%,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認真開展“日抽查”制度,每日抽查并督促屬地整改信訪答復內容不規范、邏輯錯、缺漏項等問題,提高初信初防辦件質效,確保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化解在基層。對重點工作,賴建文與同事們建立健全了掛賬銷號制度,從月調度到周調度,強化業務指導和進度督辦,有效保障了各項任務按時限完成。
針對近年來突出的“樓企相鄰”“樓路相近”環境矛盾糾紛等難題,賴建文和同事們創新將信訪工作和防范化解“鄰避”問題緊密結合,實行源頭預防,推動多元化解,對“鄰避”重大項目實時動態監測,實現“主動發現—精準預警—深度分析—協同處置—持續監測”的全鏈條閉環防控,自2018年來穩妥推動了103個環保基礎設施和24個重大項目順利建設。圍繞“樓企相鄰”化解難題,聯合開展專題調研,調研成果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肯定。監察二處也多次獲得生態環境部信訪先進集體、連續多年獲得省信訪工作考核優秀等次、建國70周年維穩安保先進集體等一系列成績。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還建立并嚴格執行領導包案、領導接訪和帶案下訪制度,將每月第二個星期三定為“廳領導接訪日”。2019年來廳主要領導批閱、交辦各類重點信訪事項823件,44次召開廳黨組會、廳務會及廳長辦公會研究信訪工作推動問題解決,帶頭包案115宗、帶案下訪327次,接待來訪群眾21批次,交辦地市領導包案453件,有力促進人民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化解,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一個個“賴建文”正在各自崗位上踐行環保為民,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生態環境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