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宇
6月5日,2022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系列平行論壇之一——中國生態文學論壇在遼寧省沈陽市舉辦。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出席論壇并發表講話。10余位長期關注生態文學的作家、學者,期刊、出版機構、互聯網平臺代表及生態環境系統代表作主旨發言,分享生態文學創作經驗,探索生態文學繁榮發展路徑。本刊特予以摘登,以饗讀者。
生態,讓文學更美好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 邱華棟
文學,無論中外,都是從生態文學起步的。古希臘諸神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上,眾神之主宙斯是雷電神;眾神之母蓋亞,是大地神;還有山神潘、海神波塞冬、豐收女神德墨忒爾、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等,最形象光輝的則數太陽神阿波羅,而阿波羅又是藝術之神。因此,在古希臘人的觀念里,藝術與自然密不可分,正如潘吹著他的排簫。
中國,是生態文化的富集地。從中國文學流脈看,早期文學不僅是人學,更是人與自然之學。被確定為中國文學起源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就是典型的生態文學。孔子論《詩經》云:“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遐之事君,多志于鳥獸草木之名。”《詩經》涉及植物143種、動物109種,可謂生態大觀園。清代哲學大家戴震認為,“不知鳥、獸、蟲、魚、草、木之狀類名號,則比、興之意乖。”也就是說,動植物在《詩經》中不限于題材內容,不拘于物質功用,對于藝術表現,同樣具有重要價值,體現著先民們美麗廣闊的精神世界和“知命畏天”的原始生態意識。
生態文學的意識自覺、創作自覺和歷史悠久、傳承有序、代有所勝,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特色與傳統。中國文學兩大傳統——風、騷,即《詩經》傳統和楚辭傳統,楚辭的生態意義更加毋庸置疑,而后世之山水田園詩,則是專門的生態文學流派。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曹雪芹……最頂級的作家,無不在生態文學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心血和成果。至于近現代,在白話文和新文學的語境里,繼續傳承發展。進入中小學課本的,魯迅的《秋夜》、茅盾的《白楊禮贊》、巴金的《鳥的天堂》、袁鷹的《井岡翠竹》、碧野的《天山景物記》等,在無數少年兒童心中播撒下了親近自然、熱愛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種子。
今年將召開黨的二十大,又恰逢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召開50周年。過去半個世紀里,中國一直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同等重要的高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作品,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所涌現的生動實踐和感人故事,也為文學創作增添源源不斷的素材和靈感,為作家施展才華搭建和開拓新的舞臺,呈現出創作大繁榮、隊伍大團結、事業大發展的喜人局面。
繁榮生態文學,推進生態文化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去年12月,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十屆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張宏森在工作報告中指出,近年來生態文學展現著新視野和新空間。“生態文學”首次寫入中國作協工作報告,在新時代文學的表述中占據一席之地。中國作協持續關注生態文學,號召作家投身生態文學創作,與生態環境部合作,連續開展三次“大地文心”生態文學采訪采風及征文活動;2021年,中央文明辦、生態環境部、中國作協、青海省政府聯合舉辦了首屆生態文學論壇,時任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發表主旨演講,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此外,在中國作協系列扶持項目、公共文學及文學志愿服務活動中,生態保護都是其中的重要主題與內容,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生態文學正在開啟空前的機遇,煥發嶄新的光彩。
新時代是綠意盎然的時代,是清潔美麗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正如《青海宣言》所說,“生態文學不僅大有作為,而且大有可為。”以文學助力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講好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故事,展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艱辛歷程、顯著成效以及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場景,進一步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我們責無旁貸。
我們相信,立足大地、來自人民的新時代文學會在“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積極行動和壯麗實踐中充盈豐滿、迎來收獲、蔚為大觀,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
生態環境關系現在與未來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 阿來
生態環境的維持與改善,是全社會所有人的共同任務;生態意識,是全世界所有人的共同體認。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大部分作品都努力在寫出人類社會的豐富與復雜的同時,也寫出人類所依存的自然環境的真實狀況,寫出一個時代,人類社會從個體到機構團體,幾乎無限的增長沖動與物質消費欲望對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巨大壓力。
自古以來,中國文學就有親近自然、歌頌自然和諧崇高之美的偉大傳統。遠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產生了田園詩和山水詩,寫出了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美畫卷,但這只是出于古人樸素的天人合一宇宙觀。總體而言,這種認知是經驗性的,而非系統的科學體認。當下,這樣的文學觀正面臨巨大考驗。在這個科學時代,要想把對生命共同體的科學認知熔鑄到文學作品中、熔鑄到創作實踐中,還得秉持知行合一的優秀傳統。
一個人,首先是生物圈中的一個基本成員,然后才是在人類社會分工中從事某種專業的人。
所以,在我30多年的寫作生涯中,也奉行知行合一的行為準則,總是力所能及地參與一些認識自然、保護自然的志愿工作。一個作家的使命,首先是參與、見證,其次才是書寫與記錄。
當下,四川省正籌劃在若爾蓋草原建立黃河國家公園。我決定自下月開始,從黃河源頭到若爾蓋,做一次黃河上游的生態和文化考察。我想,一個寫作者就應該用這樣的方式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用這樣的方式回應社會重大關切。
生態環境能否良性持續,不僅關乎當下社會是否健康、當下人的生存質量,更是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能否擁有一個可以期待的美好未來的根本前提。為此,我愿意在自己的寫作和力所能及的方面,貢獻更多的心智與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