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秋瑋

Q老師,您好!
我是一名大學新生的家長,
自從孩子考上大學離家,我是越來越煩躁了。
收到錄取通知時,她笑了,我哭了。她為即將到來的新生活感到愉悅,而我則是喜憂參半,開心驕傲與難過不舍交織在一起。養了十八年的女兒終于成才讓我感到欣慰,但這也意味著她要離開家去千里之外的大學獨自生活。她以前從未離開過家庭的保護,她真的可以照顧好自己嗎?我很擔心,心里空落落的。現在已經開學一段時間了,我還是適應不了沒有女兒的生活,總盼著時間快點,再快點,最好下一秒就到和女兒約定的視頻時間,和她聊天時也總是絮絮叨叨,詢問她吃得飽不飽,穿得暖不暖,睡得好不好……生怕自己不能面面俱到。我感覺很焦慮,該怎么辦呢?
一名大學新生家長
A家長,您好!
我非常能理解您現在的心情,您的擔憂也是我們很多大學新生家長的擔憂。九月開學季也是離別季,當孩子們紛紛步入大學校園,作為家長的我們也不淡定了。
我們迫切地想了解孩子離開家后在學校的一切,而孩子們在進入大學后,卻迫不及待地想掙脫父母的羽翼,迎接自己獨立的生活。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后期,心理發展日趨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他們一方面習慣了被關心呵護,一方面又不愿意父母過度約束自己。如果您天天電話督促,孩子確實會感到壓迫,但反之如果您徹底撒手不管,孩子又會產生無助和疏離感。作為大學新生家長,如何把握好“度”就顯得尤為重要。希望以下幾點能夠幫助到您。
進入大學,孩子生活自立了,但將來的學業、擇業和擇偶等仍需要您及時把握動態、提供指導。及時引導孩子把握人生目標,分享孩子的快樂,分擔孩子的困惑,這也是我們家長的職責。但把握動態不等于監視。每個孩子的個性和自制力不同,進入大學后該不該放手,可以根據您孩子的情況來適當地把握尺度,先緊后松未嘗不可。等孩子到了高年級,心理和生理更加成熟了,我們就可以在孩子順利時在遠處默默欣賞,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支持與指導。
大學階段,親子關系隨著孩子入校后的變化也發生改變。親子交流頻率減少,孩子有了除父母以外的支持系統,這時我們與孩子的交流就需要從照料模式調整到智慧模式,指導需要由指令式向引導式轉變。我們要做不斷學習的父母,及時了解大學生前沿思想潮流,跟上孩子的步伐;做孩子的朋友,建議但不強迫,教育但不控制,相信我們的孩子有權利并且有能力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不要剝奪孩子走彎路的機會,要相信孩子的適應能力。
新入校的新生們興奮期待,但也有重重擔憂。您經常與孩子溝通并給予鼓勵,能夠拉近您與孩子的心理距離,讓孩子愿意傾訴;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批評指責,要學會持開放的姿態接納并理解孩子的各種負面情緒與表現,耐心傾聽孩子進校后的想法和感受,理解孩子的感受,鼓勵其勇敢面對。
孩子的離開讓您寢食難安,焦慮、煩悶,這其實就是分離焦慮。分離是孩子成長的一個自然規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愛都是指向聚合,唯獨父母與子女的愛指向分離,就像著名作家龍應臺所說:“所謂母愛,就是漸行漸遠的分離。”只有當孩子們開始學會一個人面對學習、一個人料理生活、一個人結交朋友時,他們才會慢慢地走向成熟,才會有一個真正的“我”!
● 正確認識自己的分離焦慮——人是有情緒情感的,在面對分離時您感到不安、焦慮和失落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分離不適是子女離家初期家長必然的狀態,不要過分懷疑自己是不是出現了心理問題或是更年期提前了。
● 要敢于直面分離焦慮——我們要認識到子女是獨立的個體,此次的分離是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越早放手,越有利于孩子成長,我們家長要勇于剪斷親子一體化的“心理臍帶”。
● 重拾興趣愛好,過好自己的生活——您是否還記得自己和愛人二人世界的美好?您是否還經常與朋友閨蜜保持聯系?您是否還記得曾想過等孩子上了大學,要好好為自己活一回?現在我們可以找回那些丟失的自我,重新拾起為培養孩子成長而放下多年的愛好,跳跳廣場舞,旅游攝影,與愛人再享二人世界,與好友談談心,您積極的生活狀態對孩子也是正能量的激勵,各自精彩,相互安心!
隨著國家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孩子們越來越能主動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當孩子遇到心理困惑向我們傾訴時,當孩子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時,如果作為家長的我們不能解決,可以尋求精神科醫生、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士幫助。如果孩子初高中患有精神障礙,不要對學校隱瞞,及時和學校溝通學生實際情況,我相信學校會積極配合孩子的治療,并提供在校期間的就醫信息及咨詢服務。
希望您能積極調整,早日緩解分離期的不適,做個有“度”的大學新生家長!如果不能自我調適,仍存在一定的情緒困擾,您也可以尋求專業心理咨詢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