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華

在《我的前半生》里,唐晶和羅子君是一對親密無間的閨蜜,唐晶信奉“愛情易逝、婚姻易碎”,擔心背叛,絕不輕易嘗試愛情,活得獨立冷冽;羅子君作為養尊處優的全職太太,丈夫出軌,歷經背叛的風雨,最后依然相信并憧憬愛情。截然不同的婚戀觀后面,其實隱藏著人們面對背叛時表現出的不同的應對方式和心理特征。
愛情,是一段專屬于兩個人的親密關系,在這段關系里既充滿浪漫的幻想,也有被愛的滿足,更有永恒的期望,同時也伴隨著極大的背叛風險。一次次小的背叛可以慢慢吞噬我們的信任與純真,而一次嚴重背叛所產生的遠期影響更是大大超過當時的劇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我們會因此隱藏自己的情感,不敢再用真心去與人交往,不再盡情追求完滿的快樂,背叛的余波會以各種破壞性的方式延續下去,久久難平。
認識背叛,首先要深刻理解信任。信任,是對于某人某事具備誠實、正直、可靠、正義的特質。而背叛,是信仰的離開,是道德的背棄,是承諾的不實現、不兌現。不同程度的背叛會影響甚至打碎信任,當信任被粉碎時,打破的不僅僅是個體對別人的信任,還有對自我的信任,會感覺世界觀被顛覆,懷疑一切,甚至認為人間不值得留戀。
遭遇背叛的人們往往也是姿態迥異,有人可能感覺震驚而不愿意承認事情的真相;有人可能會感覺委屈而認為被欺騙被辜負;有人可能感覺莫大的羞辱,自尊心被嚴重傷害……有人開始自我懷疑,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在一段感情里獲得幸福,懷疑是否會有人愿意善待自己,抑或是自己終究不配被善待,而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內心籠罩著深深的羞恥感,不敢再與人交往……遭遇背叛時,人們也有可能怒火沖天、氣憤不已,當憤怒演變成仇恨與報復時,內心陰暗面被激發,各種負面情緒和欲望逐漸失控,就可能采取某種破壞性的方式發泄情緒以獲得快感。
其實,是沒有哪種觀點可以全面解釋背叛的。客體關系理論認為,童年的影響會在人們身上留下一些與背叛相關的性格特征,3歲以前受到的情感傷害會影響與他人的信任和親近,如果在嬰兒時期得到的關愛不夠,或者沒有和母親建立足夠親密的關系,成年后的內心會充滿焦慮,總感覺世界是不安全的;如果童年時期反復被拒絕、被嘲弄,會讓人在成年后變得敏感易怒,在親密關系之中總是缺乏安全感;而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過分保護,很難讓人擁有內在的獨立和堅強,長大后也很難處理好親密關系。
背叛,在我們的人生中時常存在,我們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各種背叛。背叛使人受傷,但并沒有什么神奇的方法或技能,使我們能迅速地走出遭到背叛的痛苦。不過,背叛使人成長,它能帶給我們深入思想和靈魂的啟示或認識。它讓我們明白其實自己并沒有想象中那么了解自己和他人,使我們開始自我探索并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我們歷經幻滅,然后發現真實的自己。另外,背叛還可以促發創造性的表達,很多偉大的藝術、音樂或者文學都是在親歷背叛的傷痛之后創作的。
成長的過程常常伴隨著醒悟和痛苦,痛苦會讓我們看清楚自己最大的恐懼、最深的傷痛和最真的渴望,讓我們更了解自己,了解人性的本質。每個人從背叛中學到的東西都是獨一無二的,秉持開放的態度,從背叛中吸取教訓。比如,通過背叛體會戀情的局限性,加深自己對生活的了解,更清楚地認識自己,豐富其他人際關系。如果我們可以從一次背叛中學到些東西使自己更睿智,那我們就不曾損失什么,因為這一切都會讓我們在下一段感情中受益匪淺。

對于經歷過背叛的人,很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走出背叛,重建信任,建立一種安全可靠的親密關系?健康的戀情都是以信任為基礎的,信任的本質在于牢固的“真實”基礎,只有當我們勇敢忠于真實的自己,我們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真實的自己也包括對自己局限性的客觀認識,擁抱自己所有的感受,接納自己,信任自己。經歷背叛沒有不痛苦的。
忘卻背叛的傷痛,唯有真實面對,堅定前行,相信生命,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相信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喜歡我、欣賞我的人在那里,在他到來之前,我日復一日地成長,讓自己隨時可以歷經風雨,也可以沐浴陽光。當我們正視背叛,傷口終將愈合,我們也就有機會成長為一個更睿智、更強大、更充滿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