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廣宇 周寶成

近年來,城陽街道把心理健康服務作為提高城市社區治理水平的新手段、健全城市社區治理體系的新模式、構建幸福平安社區的新載體,扎實開展以心理調研、心理測評、心理培訓、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危機干預為主要內容的“幸福動車組”心理健康服務項目,惠及60多個居民小區,輻射16萬城市社區居民,極大解決了社區居民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壓力和情緒困擾問題,助推了街道發展,促進了社區治理,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贊譽。
2019年上半年,城陽街道領導調研城市社區管理工作時發現,隨著工作、生活壓力不斷加大,導致的鄰里糾紛、婆媳矛盾、夫妻離異等問題日益增多,由此引發的社區管理事件時有發生,既影響了家庭幸福,也影響了社區和諧。迫切需要專業心理服務力量介入,改善社區管理狀況。
由于心理健康服務屬于新生事物,城市社區存在缺器材、缺人才、缺經費問題。城陽街道領導經過研究,很快統一思想,決定街道辦事處出資,為社區購買專業機構服務,從搭建服務場所、培訓服務骨干、濃厚服務氛圍入手,全面推進城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
專業服務進社區,真情關愛你我他。截至2022年7月,城陽街道已在城市社區建設專業心理服務工作室32個;培訓社區心理工作骨干720多人,實現了每個小區都有心理網格員;線上線下開展各類型心理健康專場服務170余場次,服務社區居民38000余人次;為殘疾、特困、空巢、信訪以及社區矯正等人員提供心理疏導、心理咨詢和情感支持等服務1600余人次,引導上述人群較好地克服了自卑、孤獨、敏感、消極等心理問題。
“社區心理服務是打造幸福家庭的新載體,是建設和諧社區的新舉措。只有緊貼社區實際、緊跟居民需求,及時解決影響和困擾群眾幸福生活的難點、焦點和重點問題,才能把實事做實,好事干好,贏得社區居民支持,心理服務工作在社區才會真正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談起城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推廣,幾位社區書記異口同聲,感觸頗深。
為建立健全城市社區心理服務體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社區開展心理測評、咨詢、輔導、骨干培訓、危機干預等服務,引導社區工作人員和居民有效塑造了自信樂觀、親和包容、和諧多元的陽光心態。
城陽街道文陽路社區黨支部書記牛菲菲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上班要處理紛亂事務,下班要忙活瑣碎家務,一天下來身心憔悴,一度想打“退堂鼓”。心理健康服務進社區后,不僅幫她打開了呵護家庭幸福的源泉,還幫她緩解了心理壓力,提升了工作動力。每次回顧心路歷程,牛菲菲都對街道扎實推進的心理服務感激不已。
“如果沒有專家幫忙,我真不知道會窘迫到啥時候!”說起心理服務,長城路社區的劉阿姨特別激動。她的老伴曾是優秀教師,去年得老年癡呆癥后,時常在小區里隨地便溺,導致鄰里關系異常緊張。心理專家上門疏導劉阿姨的同時加大科普力度,向居民講清老年癡呆疾病常識及劉阿姨遭受的煎熬,逐步得到居民諒解。
“心理服務很接地氣!”和陽路社區居民陳娟反映,為幫助孩子擺脫網癮,心理咨詢師先后6次登門,面對面、心貼心疏導,孩子心靈深受觸動,開始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中。
城陽街道緊貼社區住戶點多、線長、面廣特點,把心理服務與各項工作有機結合,源頭上統籌管理,實施中融合滲透,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共贏效果。
與社區黨建結合。引導黨員干部從心理上端正對黨的認識,不忘初心,牢記職責。廣大黨員都踴躍參加了“過政治生日”“心理上重新入黨”等活動。
與鄉村振興結合。組織心理專家或心理咨詢師對困難群體實施了一對一、多對一的心理救助服務,推進社區救助工作由物質救助向精神救助跨越,激發扶貧對象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在心理專家輔導下,城陽街道有26個低保戶先后退出低保行列。由此產生的“點亮小桔燈”困難人群心理救助項目,獲得國家民政部社會救助領域創新實踐案例一等獎第一名。
與社區治理結合。深入開展“陽光好鄰里”“陽光好婆媳”“陽光好家庭”心理輔導12講,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試點社區相繼形成內化于心、崇德向善、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的民風。
與婚姻調解結合。建立居民心理健康大數據庫,密切關注婚姻平穩期心理預防、矛盾漸顯期心理疏導兩項工作。通過對婚姻出現危機人員進行心理疏導和婚姻輔導,60多對瀕臨離婚的夫妻重歸于好。
與信訪穩定結合。深入開展“陽光歸航”重點人群心理疏導服務,平和社會心態,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通過心理專家耐心疏導,1名患有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信訪人員驅散心理“霧霾”,上訪10年的積案成功解決。12名沖動型人格特質的社區矯正人員學會情緒管理辦法,避免了二次犯罪。
與抗擊新冠疫情結合。利用心理咨詢熱線、APP在線服務以及空中課堂等手段,提供線上心理咨詢以及危機干預分隊深入社區上門服務,為社區工作人員和居民減輕心理壓力,緩解恐慌情緒,筑牢心理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