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楊子玉,女,云南大理人,云南農業大學,助教,本科,研究方向:農村管理與發展。
[ 摘要 ]
本文聚焦如何將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問題,擬以普洱市打造“綠色食品品牌”發展路徑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實現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實地調查,以普洱茶為主線,以點到面,梳理出普洱市在“綠色食品品牌”發展中取得的經驗和面臨的問題,提出云南普洱“綠色食品品牌”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 關鍵詞 ]
“綠色食品品牌”;普洱茶產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9.003
2021年云南省兩會提出,云南要定下綠色能源、健康食品、生活科學的目標,這個目標和普洱市綠色發展有很大的相關性。普洱市山清水秀,也是動植物王國,發展“綠色食品”的優勢明顯。近年來,普洱市推出了普洱茶產品,致力于打造“綠色食品品牌”。
1 普洱市九縣一區普洱茶發展調查
普洱市現轄西盟、孟連、瀾滄、江城、思茅、寧洱、墨江、景谷、鎮沅、景東10個縣(區)。(1)產業發展狀況。這些年來,普洱市政府根據普洱國際品牌,使普洱邁入世界一流,融入世界,打造“茶名城”,以“茶戰略”推進茶城興市,著力打造茶產業。(2)茶園種的茶品種繁多。茶樹是茶葉生產最重要的部分,是制茶的基本來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茶葉產品的競爭主要是產品質量的競爭,茶葉的品種是產品質量的前提。普洱市依據茶樹的種植年代和茶園的種類,一般有四種情形:一是種植年齡在30至一百年以上的古(老)茶園,代表了當地所有群體品種,利用種子進行繁殖,種類比較雜;二是1980年以來發展起來的茶園,這種茶園仍以群體品種為主,但大型集體茶園采用云抗10號等無性系品種;三是這幾年種植的新茶園,以已確認無性系分類群,除云抗10號外,還有紫鵑、矮豐、云瑰、長葉白毫、云抗43號等,針對市場的多樣化需求,還推出了適合制造烏龍茶和綠茶的品種,例如金萱、福鼎大白茶等。(3)龍頭企業生產狀況。普洱市政府對于龍頭企業非常看重。在市場促進下,引導企業利用參股、收購、兼并等方式增加產量,對茶園進行收購,利用合資、生產等方法,成立長期的原料供應關系,漸漸構成原料供應鏈。把人才、技術、資金集中起來,支持盈利企業,利用市場競爭的方式,增強資源集中度,使小企業發展成大企業,有集中品牌,構成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規劃,漸漸構成具備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如云南龍生綠色產業有限公司、云南普洱茶(集團)有限公司、普洱市永年茶業有限公司、瀾滄柏聯普洱茶莊園有限公司等。
2 普洱市普洱茶產業困境
2.1 缺乏環保意識,食品安全問題嚴重
根據調查,有些鄉鎮生產很多普洱茶,卻只有不到40 %的茶農意識到國外綠色壁壘,超過40 %的茶農缺乏降低殘留農藥的方法。在作者的調研中,發現低殘留殺蟲劑在控制茶螨方面的成本明顯高于高殘留殺蟲劑。茶產品質量差,茶葉賣不出好價錢,因此,一些農民為了不虧本種植茶葉,不愿意用比較高的價格買殘留農藥低的茶葉,只愿意以低價格買農藥殘留較高的茶葉,這使得普洱茶有很大的食品安全問題。
2.2 農業生產社會服務體系不完善,產品質量不穩定
普洱茶產業逐漸發展壯大,但是依然有很多缺點,主要包括:一是服務層太小。大部分服務還處于單環維護狀態,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務鏈。從服務主體來分析,注重技術經濟功能服務,不重視民間組織、社區組織和合作經濟組織所提供的服務。從服務主體來看,強調技術經濟功能服務,忽略合作經濟組織和社區組織,忽略民間自助服務;在服務鏈上,忽略生產服務、配送服務、加工服務;在服務內容方面,由于根本沒有重視先進行業服務,而比較注重行業服務,造成服務水平比較低,沒有服務到位。二是服務觸角短。大量服務只到鄉,不往下層去,到村社不到農民,到干部不到群眾,造成服務延誤,無法服務。三是沒有完善的服務體系。國家職能部門之間、國家部門和經濟組織之間、經濟組織之間、經濟組織與農民農場之間都不太遵守市場發展規律,沒有合同約束,和利益之間沒有密切關系,影響服務提供者、接受者的積極性。這些因素造成普洱茶產品的質量時好時壞。
2.3 悠久的茶文化未得到開發
普洱茶有非常值得深挖的文化內涵。古語有云,“武侯遺種”。在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中,普洱茶有幾個發展階段,形成了今天的普洱茶古老文明。整個普洱市境內有很多能證明歷史的古老建筑,中國普洱茶博物館、文物茶馬古道遺跡、瀾滄邦崴過渡型千年古茶樹、2700年的鎮沅千家寨古茶樹,還有各個民族豐富多彩的茶飲風俗習慣。隨著不同民族對普洱茶的發展,普洱茶已經融入了不同民族的藝術、風俗和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普洱茶文化。但是目前普洱市茶文化發展不合理,與茶產業發展不存在有機聯系。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傳播更豐富的茶文化知識已成為當務之急。
3 普洱市政府、茶企和茶農的聯系
普洱市堅持建立和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與省委、縣政府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品牌”的戰略目標息息相關,把發展國家級綠色經濟試驗區作為共同目標。堅持“兩型三化”方向和“五鏈統籌”的思路,圍繞普洱茶食品品牌、龍頭企業、產業場地、交易平臺和技術標準,著力積極提升產業綠色化水平。加快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讓全市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成效顯著。
一是著力建設綠色產業基地。本著“圍繞領軍人物打造基地、突出特色、依托市場建設基地、打造可持續發展基地”的思路,努力增強規劃,讓公司發展更有利,聚焦建設茶葉產業園區,促進產業集聚。做大做強茶葉及加工茶制品生產,創建了一批以茶葉為基礎的綠色食品產業基地。
二是關注綠色龍頭企業的成長。聚焦龍頭產業,著力招商引資,做最大的設計,用最好的政策吸引龍頭企業,完成產業鏈。目前,普洱市有瀾滄古茶、祖祥茶業等有影響力的茶葉公司,建立了普洱柏聯、帝泊洱生物茶谷等多個特色莊園。
三是著力打造“綠色食品品牌”。深入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符合每個縣都有自己的特色發展行業、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企業的發展目標,支持茶葉龍頭企業推進綠色產品深加工,加大力度申報知名品牌。目前,普洱市已成功注冊多項質量等級高、在市場上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品牌。普洱茶產品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標志。
從普洱祖祥高山茶園有限公司、龍頭公司、合作社、農戶、有機茶五個方面共同發展有機茶產業,打響普洱祖祥高山茶園品牌。現在,祖祥茶園基地、工廠、產品獲得了中國、歐盟、美國和日本的有機認證,同時成立了用新鮮茶葉原料生產的整體的質量責任系統。2019年5月,普洱祖祥有機茶園被評選為“中國最美茶園”。
4 大眾對普洱茶的消費偏好調查
從普洱茶消費者的基本情況、喝茶的目的、平時消費的基本觀念、對茶葉的認知水平,通過對昆明大學學生、當地居民、普洱茶經銷商進行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鐘愛普洱茶的消費者在性別、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很多消費者鐘愛普洱茶。在調查中,因為消費者自身的身體特點以及生活習慣,有少數消費者不喝普洱茶。(2)昆明市普洱茶消費結構分為散茶、沱茶、餅茶的生普洱茶和熟普洱茶。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消費者更喜歡成熟的普洱茶。熟的普洱茶具有清淡、暖胃、去油的作用,而生普洱茶有苦味,更刺激腸胃,但茶味十足。(3)消費者對普洱茶進行消費或者喝的關鍵因素是自己的喜好和生活習慣。(4)眾多消費者對普洱茶認識并不多,在消費的時候,首先要對品牌進行考量。普洱茶和其他產品不一樣,普洱茶的加工工藝、產地、品種都會對普洱茶的品質產生影響。(5)消費者主要從公司、政府組織、網絡媒體、電視廣告等途徑得到普洱茶的信息,途徑非常少,可信度不高。
近年來,種植和生產云南省普洱茶的人每年都在增加,但是中國消費普洱茶的數量并未明顯提高。根據上述調查結果,茶葉經銷商和茶葉企業應加強普洱茶質量控制。同時,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喝茶習慣,還要創新設計茶葉包裝,提高產品知名度。對于普洱茶文化宣傳工作,公司應該積極支持,在各個大學和各個社區積極宣傳普洱茶屬于健康飲品,獲得大眾的關注,并引導消費者健康消費,樹立普洱茶健康消費理念和青年消費理念,讓普洱茶獲得更好的發展。
5 普洱茶“互聯網+”的標準化生產能力
普洱茶專注于打造線上銷售平臺。公司以搭建和完善發展平臺為核心,堅持了解公司需求、規劃和效益,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質量,積極發展“互聯網+”,建設和啟動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已建成11個市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全市103個鄉(鎮)、200個村建成電商服務站點,景東、景谷、墨江、寧洱、瀾滄、孟連、西盟、江城等8個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正在有序推進。
加快建設“互聯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運營全市優質農產品展示中心,組織100多家企業推出“優質農產品”。同時在天貓、京東、當當、蘇寧易購、國美等電商平臺上建設“農產品質量信任體系”平臺,開設普洱特色農產品博物館。普洱市發布了普洱市農業地方標準。同時,以中國工程院在普洱設立的學術工作站為依托,精心組織實施生產技術規范,在農茶生產的各個環節實施標準化的生產管理制度。
6 云南普洱“綠色食品品牌”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6.1 加強日常監管,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第一,從生產開始做,成立高科技的茶園,保證茶葉擁有完整的品質。提高茶葉種植技術,完成普洱茶栽培、加工、生產的各種技術規范,一步步成立茶葉加工檔案,完善生產茶葉的條件,對生產程序進行更好的規范。促進茶園標準化管理,讓茶園田間管理檔案變得規范,一步步成立茶葉質量安全跟蹤體系。對毒性很低、效果很好的農藥進行推廣,對整體預防和治療病蟲害的生物農藥技術進行推廣。第二,提高監管生產加工的程度,保障產品質量以及食品安全。提高補貼程度,籌集資金,支持企業改造初級加工廠,增強茶葉初級生產率。制定關于加工技術的規定,對于質量管理系統要加以完善,創建生產加工檔案,控制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預防污染環境。
6.2 加快茶文化產業開發,提高普洱茶產業化水平
對于普洱市茶產業的發展,要注重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彼此結合,應該思考以下幾點:一是定位文化品牌,創造一個好的普洱茶品牌,讓其被更多的人認可。二是聚焦文化營銷、包裝和廣告,精心定位市場。另外,應該通過當代傳播方式和營銷方式,把普洱茶的文化價值逐步變為經濟價值。
另外,對于普洱茶文化旅游要加速其發展。根據茶文化資源的特點開發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在景觀方面,普洱市有獨特的古茶樹、古茶園、古茶山等,普洱市的一些古茶園經過千年的發展,成為非常值得人類重視的重要的旅游資源和世界文化遺產,是這座城市獨特的茶文化。另外,普洱市各個少數民族泡茶以及喝茶的風俗、根據茶創作的一系列舞蹈,以及喝茶的手藝,也是有很高文化價值的旅游項目。
6.3 增強公共服務系統,增強村組織化
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建立茶葉專業合作社。茶葉專業合作社是增強農業生產力、讓茶農組織更加完善的非常有效的組織方式。伴隨普洱茶整個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普洱茶的活力以及作用都在不斷增強。依據茶農的愿望,專門組織和建立茶葉專業合作社,這樣能使產品更加符合標準,品牌、包裝、銷售更加完善。另外,促進區域龍頭企業參與創建茶企合作社,創立“先鋒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不斷提高茶葉專業合作社和茶葉專家指導的內部管理機制。
參考文獻
[1]唐偉,張志華. “互聯網+”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路徑探討[J]. 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5(6):7-10.
[2]巨磊. 創新促進四川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路徑探索[J]. 食品與發酵科技,2017,53(4):94-96.
[3]曹繼晨,趙大偉. 綠色食品從本土化到國際化的條件分析與發展路徑[J]. 農場經濟管理,2007(6):26-28.
[4]張戰友,孟鈺博,孫曉. “互聯網+”綠色食品產業轉型發展路徑探析[J]. 農業經濟,2018(11):3.
[5]曹萌,杜林芝,牛偉濤. 試論“互聯網+”綠色食品產業轉型的發展路徑[J]. 現代食品,2019(8):20-22.
[6]劉春蓉. 山區城市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發展路徑研究——以廣東梅州為例[J]. 廣東農業科學,2016,43(4):165-171.
[7]凡哲,付偉,張曼飛,等. 云南森林綠色食品類型及發展路徑分析[J]. 山西農經,2020(21):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