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菁 趙政原

【摘要】網絡時代改變了消費者的購書與閱讀習慣,也間接促進了城市閱讀空間衍生出不同于傳統公共圖書館與傳統書店的新運作機制與體驗形式,以滿足新時代的文藝空間消費需求。文章援引比爾·萊恩提出的文化商品財貨類型理論,將新時代閱讀空間劃分為傳統書店、準書店、準圖書館與傳統公共圖書館四類,分析各類空間的主要特征、生產特點、空間實踐價值方式以及價值實現關系等方面的區別。此外,文章聚焦于梳理準書店和準圖書館兩類新型態閱讀空間的創新運作特征,從產業端重點分析兩類新型態閱讀空間在基本運作理念、人事成本、空間打造與品牌塑造等方面與傳統閱讀空間的特征差異性;從消費端探討新運作機制下體現的閱讀空間消費邏輯與需求,并借由上述產消兩端探究新時代城市閱讀空間的發展變革,希冀給后續相關領域研究者與從業者以啟示。
【關鍵詞】文化財貨理論 新型態閱讀空間 運作特征 消費邏輯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2)9-037-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9.005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網絡時代下,讀者的購書與閱讀行為產生了巨大轉變。一方面,以往以銷售書籍為主要盈利來源的實體書店,在受到網絡售書渠道的沖擊后,轉向提供網絡無法實現的實體空間體驗服務,實體書店變得比過去更強調空間設計、氛圍營造與多元文化服務的供應。為扶持助力我國實體書店發展,中宣部等11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到實體書店的功能應從單純圖書銷售功能向兼具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角色轉變,[1]也從側面反映出實體書店向圖書館功能化的過渡要求。另一方面,在《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的政策引導下,[2]部分圖書館開始借鑒書店現代化的運作模式,進而演化出新的圖書館經營邏輯,為讀者提供創新的閱讀空間體驗。過去圖書館與書店的關系位于光譜的兩端,圖書館以推廣閱讀的服務性為運作宗旨,書店以販售閱讀的商業性為經營理念,兩者沒有過多的功能重疊與定位歧義。然而,隨著文藝空間商業模式與消費體驗的多樣性發展,圖書館和書店間的功能互補與優勢交錯正在成為當前新閱讀的服務趨勢,進而在兩者間衍生出處于交融地帶的新型態閱讀空間(見下頁表1)。
新型態閱讀空間,是指在網絡時代下,傳統圖書館與傳統書店從業者在追求經營成本回收和提升消費者體驗的需求下自發生成的空間演化結果。一方面,其借由不同的營運方式填補網絡時代傳統書店受到的沖擊損失。另一方面,新型態閱讀空間也因新穎的空間設計理念與選址策略吸引讀者前往,使其成為個人生活的一部分,進而彌補了傳統圖書館與讀者間因距離感造成的斷裂問題。上述圖書館與實體書店兩種閱讀空間轉型現象與政策導向顯示出圖書館與實體書店的界限逐漸模糊,相關領域的研究在學界尚未獲得關注。文章嘗試結合學理視角深度剖析圖書館與實體書店各自存在意義和實現價值方式的互異性,厘清公共圖書館、傳統書店與新型態閱讀空間的關系,探討新型態閱讀空間的創新運作特征及其引發的空間消費邏輯的改變,使其能更有效地建設城市閱讀與文藝空間,并更有針對性地提供閱讀與文化服務。這對于理解城市整體閱讀文化生態演進與消費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二、現階段相關文獻梳理與評述
當前關于圖書館與實體書店關系的研究范圍聚焦于城市閱讀空間中圖書館和書店的互補功能,致力于探索館中有店、店中有館的“館店”(圖書館與書店)合作模式。通過友好合作、互利互惠原則,充分利用雙方的資源和優勢,打造服務共同體,合力營造全民閱讀氛圍。[3]實踐與擴大化公共閱讀服務理念為館店合作的宗旨,其最大的服務亮點是強化讀者閱讀的自主性和主動參與性。[4]通過圖書館與書店功能上的互補性,讓讀者在雙方優勢結合下更容易獲取理想的書籍。[5]在上述服務理念下常見的落實方式為“你讀書,我買單”①,以此取得圖書館、書店、讀者三方共贏的效果。[6]“館中店”“店中館”與“館店合一”為“你讀書,我買單”常見的三種服務模式。[7]館店融合不僅是形式上圖書館與書店的嫁接,更要形成一個協同服務的統一體。[8]同時,有研究亦發現,館店合作出現了許多落實方面的問題,如個人選書偏好不符合圖書館公共閱讀服務目標的需求[9]、選書缺乏專業性[10]、圖書品種選擇的有限性、無法滿足圖書館采購的公共性要求等。[11]
根據上述文獻可以看出,學術界雖在圖書館與書店的具體合作方式、服務理念與效益以及反思融合問題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然而,目前相關研究仍停留在傳統閱讀空間觀念的劃分上,即出版物傳播渠道的兩條鮮明的空間走向——公共圖書館與傳統書店。兩者皆為讀者滿足閱讀目的之途徑,其顯著差異在于運作宗旨。前者為鼓勵書籍借閱并提供雅靜的閱讀環境,后者提供以商業為導向的售書空間。然而,隨著政策指導、圖書館運作革新以及書店商業模式創新等發展趨勢,圖書館與實體書店原先涇渭分明的空間功能與存在意義逐漸淡化,介于圖書館與實體書店間的新型態閱讀空間得以出現。
三、文化財貨理論視角下各類閱讀空間的運作機制梳理
比爾·萊恩以經濟學公共財貨與私有財貨為理論基礎,衍生并提出新的文化財貨分類理論。該理論依據排他性與營收主要特征進行文化財貨的分類,并結合文化產業價值鏈視角解釋不同類型的文化財貨在生產特征、創造剩余價值與實現價值關系等方面的差異,進而歸納出私有財貨(private goods)與準私有財貨(quasi-private goods)、準公共財貨(quasi-public goods)和公共財貨(public goods)四類文化財貨。[12]本文將比爾·萊恩的文化財貨理論應用于探討當今不同閱讀空間的文化財貨特性區別,借此將各類型閱讀空間彼此的差異性進行光譜上的歸位。
如上頁表1所示,欄目從左向右遞進,是從私有財貨閱讀空間向公共財貨閱讀空間邁進的邏輯。對應的閱讀空間依序為傳統書店、準書店(門票入場制)、準圖書館(免費預約制)以及傳統公共圖書館。從文化財貨理論視角探討四類閱讀空間,四者的主要特征、生產特點、實現剩余價值的方式、價值實現關系皆不盡相同。
就主要特征而言,屬于私有財貨的傳統書店依賴消費者通過金錢與商品交換過程擁有商品的使用價值,進而建立商業營運模式;屬于準私有財貨的準書店,其經營者要求在具有一定數量座位及空間的情景中,消費者以付費入場的方式獲得準書店空間體驗、閱覽書籍與享用飲食的資格,借此收費模式獲取利潤;屬于準公共財貨的準圖書館則無需消費者為其使用價值而付費,但空間使用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即通過入館預約制管理人流的進出;屬于公共財貨的公共圖書館則是每個人均可使用,不會影響其他人的使用權,即無排他性,其采取免費入場形式,因此不存在交換關系,只要是開放期間讀者可隨時使用。
就生產特點而言,傳統書店依靠大量人員進行空間管理與書籍進貨;準書店僅需少量的人員進行門票收取以及空間清潔與維護,其空間生產強調環境的美觀性與舒適性;準圖書館與前者相同,亦僅需少量人員進行入場管理與空間清潔維護,同時也強調空間環境的美觀性;傳統公共圖書館的生產資源主要由政府資助,與前兩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多數空間生產強調實用功能而非美觀功能。
從實現剩余價值方式而言,傳統書店通過消費者購買書籍而獲利;準書店則是借由讀者繳納門票或清潔費而獲利,或以提供空間租借而產生盈利;準圖書館運營方無法直接在向讀者展示商品或其體驗空間的過程中實現剩余價值,但其存在本身能帶動周邊的人流量,其空間相關贊助者能借由其他渠道實現盈利;傳統公共圖書館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是不可用利潤衡量的公共服務價值,所以無法依一般市場邏輯實現剩余價值。
就價值實現關系角度而言,傳統書店通過書籍銷售實現書籍生產方與零售商的價值關系;準書店通過讀者體驗該空間的使用費,或經由租賃空間與展示作品向使用方或購買方收取費用,以實現價值關系;準圖書館通過名人效應進行媒體營銷帶動人潮,其空間贊助方(如商場經營者/房地產商)通過該閱讀空間的人流吸引間接實現價值轉換;傳統公共圖書館的所有價值權利免費屬于全體讀者,因而無價值實現關系存在。
四、產業端:新型態閱讀空間運作機制
由于本文主要探討的是準私有財貨(準書店)與準公共財貨(準圖書館)兩種新型態閱讀空間,因而以下從產業端視角出發,針對兩個當代新型態閱讀空間的創新運作機制進行詳細闡述。新型態閱讀空間因應時代的需求與消費的演進,與傳統閱讀空間有許多經營方面的區別,下文將從基本運作理念、人事成本、空間打造與品牌塑造等方面分析新型態閱讀空間運作的特征及其與傳統閱讀空間的差異性。
1. 新型態閱讀空間基本運作理念
首先,準書店是傳統實體書店在空間維持與人力成本不斷提高,日常運行面臨巨大壓力下,孕育而出的新型態書店商業模式。準書店在向消費者收取書店入場費或使用費后,提供消費空間、環境與復合式文化體驗內容。目前在各國都有數個案例以準書店模式運行,彼此間僅是收取費用名目、消費沖抵方式以及提供文化服務的品項略有差異,如英國的Topping & Company 書店、漂流書屋,日本的文喫書房以及葡萄牙的Livraria Lello書店。
其次,準圖書館是圖書館存在的一種形態,一般是指那些由非政府組織(NGO)、企業或個人等創建的非營利性圖書館。與政府自上而下創建的傳統公共圖書館不同,這些圖書館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建立。此種新型態閱讀空間的概念由傳統公共圖書館衍生而來,兩者相同之處,均著重于閱讀推廣與公益性閱讀服務。然而,準圖書館與傳統公共圖書館在設立初衷及運作特征方面均有所不同,準圖書館的特質是為讀者帶來更精致和更具質量的閱讀環境,成為城市中文藝向往者的精神高地。準圖書館過去散落在社會基層之中,貼近民眾的日常生活,目前則有走向精英化經營的趨勢。[13]
最后,在運作邏輯上,因傳統公共圖書館以滿足大眾閱讀為其運作導向,在空間人數方面較少作限制。目前只有準圖書館重視空間內人數的管控,采取定時定量的預約入場機制,強調空間在預約的時間內僅供一定數量的人群使用,借此方式維持空間內的閱讀質量與環境質量,此類準圖書館模式在各地區皆有成功經營的案例,如“曉系列”圖書館及上海的“一見”圖書館。
2. 人力成本的創新運作
新型態閱讀空間與傳統閱讀空間由于運作上有本質的差異性,因而在人力安排方面亦有不同。傳統閱讀空間不論是實體書店或公共圖書館,皆需要大量人力進行書籍的倉儲管理與歸納整理。實體書店主要的運作方式在于書籍銷售,因而需要一定人力管理書籍的進貨、上架與銷售。公共圖書館則是以書籍借閱的服務性為運作的主要目的,因而同樣需要配有一定人力從事書籍的借閱、歸納與展示工作。從人員配比和功能運作方面看,新型態閱讀空間強調的是空間設計帶來的復合式文化體驗,相較于傳統書店與圖書館,需要更多元的人力維系運作,以維持其復合式的文化空間發展。因而,除需少數如同傳統書店與圖書館的書籍倉儲管理人員外,新型態閱讀空間在強調復合式的文化體驗功能下,更需要的是了解文化體驗課程與活動策劃的人員,以及用于管理空間的人流進出、清潔維護和咖啡廳運營的少數人力。因此,在人力需求上,新型態閱讀空間運作的人力類型的多元化需求要高于傳統閱讀空間。
3. 體驗空間的創新打造
隨著消費者對閱讀空間設計與文化體驗要求的不斷提升,閱讀空間經營者也在不斷更新與打造空間氛圍以符合當代的消費審美需求標準。消費者尤其對入場收費制的準書店,以及強調服務體驗性的準圖書館有著更高的空間設計要求。以下從功能與體驗兩個維度分析新型態閱讀空間與傳統閱讀空間設計特征方面的差異性。
(1)空間功能方面。傳統書店作為售書的商業空間,空間設計多用于書籍展示,鮮少規劃空間供消費者入座閱讀;圖書館是書籍借閱的空間,因而空間多提供給書籍展示與歸類,閱讀座位亦從準備考試或閱讀報刊角度設計安排。上述兩個傳統閱讀空間就功能視角而言,并不強調閱讀的舒適性,而是強調空間的商業性與實用性。然而,新型態閱讀空間在強調空間設計感知的需求下,衍生出不同于上述傳統閱讀空間的設計需求。就準書店而言,其空間功能設計著重于提供足夠的位置數量與空間大小供消費者入內使用,并突出閱讀與消費空間的舒適度,如符合人體工學而適合久坐的沙發座椅、Wi-Fi無線網絡及充電插座;而準圖書館進出的人流多于準書店,因而空間設計方面并不會讓渡太多位置以供停留,多是采用階梯座位形式以滿足足夠人流量的閱讀瀏覽需求。
(2)空間體驗方面。新型態閱讀空間與傳統閱讀空間的差異在于,新型態閱讀空間與自然環境融合度高,與傳統書店給人一種商業化空間的制式感不同,其環境空間的設置給體驗者一種回家的輕松感。新型態閱讀空間的設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其環境氛圍讓來訪者能夠靜下心來閱讀,與傳統閱讀空間的體驗差異在于,傳統書店是賣書的商業空間,空間的設計系方便消費者選購商品且能快速完成購買,并盡可能地將空間用于商品展示,緊湊的消費步調和擺設帶給消費者一種使用空間的無形壓力;而傳統公共圖書館偏向嚴肅的閱讀空間,環境氛圍較為生硬冰冷,不易使閱讀者放松。上述兩點是新型態閱讀空間規劃與商業服務模式中克服掉的問題,其利用類似于圖書館的優勢特點,即可毫無壓力地使用閱讀空間,同時排除圖書館給人既有距離感的刻板印象,進而吸引消費者到訪。
4. 品牌形象的塑造特征
無論是新型態閱讀空間或是傳統的閱讀空間,皆常借由品牌塑造促進人流提升,然而兩者在品牌打造方式方法上不盡相同。首先,新型態閱讀空間的品牌打造更強調其公益性,經營其空間的品牌形象。如杭州的“麥家理想谷”書店,所有書籍“只看不賣”,通過舉辦公益性活動聚集人潮。其次,新型態閱讀空間使用名人效應帶動空間的人流量。如“曉系列”圖書館以高曉松選書為名義提升空間的知名度。相反地,傳統閱讀空間并不積極使用公益名目或名人效應提升人流量,反而傾向采用傳統的媒體營銷方式進行空間品牌的營銷,活動的舉辦多半也不強調其公益性或與名人的相關性。
五、消費端:新型態閱讀空間的新消費邏輯需求
數字閱讀與網絡書店的興起,帶來了讀者閱讀與購書行為的轉變。然而,網絡書店是針對時間的消費,借由其購物便利性,解決消費者書本需求的同時,達到節省時間的目的。由于網絡與實體存在本質差異,當今實體書店應利用網絡書店缺乏的實體空間,傾向于空間的體驗消費,提供一個可以滿足消費者精神渴望與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閱讀空間。為適應讀者閱讀與消費行為的改變,眾多城市新建了許多新型態閱讀空間,以提供舒適的閱讀環境為販售的盈利點。
1. 新型態閱讀空間的消費方式
新型態閱讀空間誕生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空間消費邏輯。以目前在閱讀市場出現的較為成熟的準書店運作模式為例,收費名目與使用方式主要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為清潔/門票費收取制度。如英國Topping & Company書店的每張門票為12英鎊(約人民幣98元),其中10英鎊(約人民幣81元)可用于參與書店內所舉辦的活動。當天入場可不限時使用該書店的閱覽空間與館藏圖書,且書店內無限量供應自助式咖啡、茶包與檸檬水。日本的文喫書房亦是相同的經營模式,收費標準日幣1 500元(約人民幣98元),當天可憑發票證明無限次進出館內。
第二類為沖抵店內消費制度。廣東省中山市的樊登書店及葡萄牙的Livraria Lello書店則采取此類收費模式,中山市的樊登書店有三種消費方式。第一,體驗會員價為10元/次,可抵現金使用,購書9.5折;第二,初級會員為365元/年,全天入場,舒適閱讀、購書8.5折/自營文創產品9.5折、每月4.8折飲品券、會員專屬活動、加入讀書會員群、生日小禮物、免費停車三小時;第三,高級會員,599元/年,全天入場,舒適閱讀、購書8.5折/自營文創產品9.5折、每月2.8折飲品券1張+每月免費飲品券1張、一百元消費卡、樣書借閱服務、精品課程一節、會員專屬活動、加入讀書會員群、生日小禮物、免費停車三小時。而在Livraria Lello書店則可使用5歐元進行購書折抵。
第三類為復合式收費制度。以石家莊城市書房為例,消費者可以5元入場門票進店無限閱覽,另外一種則是消費者購買20元的入場門票,但可將該20元的消費金額用于館內購書折抵,或是加入該書坊會員則可免費入場。不論哪種消費制度,其目的均是倡導消費者付費使用的概念,以適度減輕原先傳統書店各方面經營成本的壓力。
2. 新型態閱讀空間消費動機變遷
隨著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消費趨勢推進,實體書店逐漸成為消費者旅游的空間,消費者不再將書店空間僅僅視作單純的購書與閱讀的場域,許多消費者到訪原因可能是與友人的下午茶聚會,或作為出游時的一個景點,因此準書店除要考慮自身特色外,選址亦十分重要。據此,準書店如何選址,使其與消費者需求更加契合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課題。以Topping & Company書店為例,其選址位于英國愛丁堡區域,與鄰近的圣瑪利亞主教堂、卡爾頓山、荷里路德宮與愛丁堡博物館形成景點的群聚聯動效應,通過上述各景點的互動關系,形成假日出游的完整行程。此外,停泊在巴頓濱海的漂流書屋則與周邊的海岸線景點形成一個臨海游憩的完整行程。除旅游景點的選址邏輯外,高級住宅區亦可作為準書店的選址思路之一。準書店在高級住宅區設點,一方面能提升小區的書香氣息,借此提升小區房價;另一方面由于高級住宅區的住戶重視文化熏陶,書店以高級住宅區為選址邏輯,可以培養固定且長期消費的會員。“一見”圖書館在上海的設點邏輯即是以高級住宅區作為選址考量。由上述案例可見,準書店的選址理念不論在哪個地區皆采用相似的邏輯,以符合新時代消費者對于閱讀空間的新消費理念。
3. 多元化服務的復合式空間消費體驗
準書店既為入場付費制書店,則需提供不同于傳統書店的多元化服務,以吸引消費者入場體驗,梳理來看,準書店個性化服務有以下幾種。
(1)準書店主題化與專業化的選書服務,是其不同于一般傳統大眾書店的服務特點。如“曉系列”書房針對藝術與設計相關類型的書籍進行專業化選書。英國 Topping & Company 書店的員工具有專業的選書知識,其選書能力亦為吸引讀者前往游覽的重要因素之一。主題化與專業化的選書服務使得特殊主題書籍能在準書店脫穎而出。不同于傳統書店的書籍采購邏輯主要以大眾讀物及暢銷書為主,準書店猶如讀者的書籍篩選器,協助讀者找尋在傳統書店不易購買的特殊主題書籍。通過準書店精準的選書服務,讓書籍與讀者借由準書店空間的專業化篩選而增加彼此相遇的機會。
(2)當今實體書店與圖書館逐漸成為消費者聚會的目的地,尤其是以門票制運營的準書店,消費者更易將其作為與朋友相聚享用下午茶的選擇之一。因而,準書店不同于傳統書店,其更強調餐飲附加服務的提供。準書店的餐飲經營模式可以分為書店結合咖啡廳的“店廳”復合經營類,如上海的云書坊;或是入場費可沖抵餐飲消費服務類型,如Livraria Lello書店;抑或是入店后可無限飲用店內茶水的服務,如文喫書房。不管是何種餐飲附加服務,都是準書店借由提供多元化加值服務,與傳統書店做出差異化經營以提升消費者到店率的手段。
(3)準書店讓渡更多空間給文化類會議、活動、展示等租借服務。準書店不同于傳統書店,其不強調書籍展示與販售,而是注重文化體驗的服務供給,于是在環境規劃方面會騰出更多的空間用于文化展示與文化活動舉辦。現今許多書店皆提供會議租借與文化商品展示空間,一來借此提升書店文化體驗服務的多元化選擇;二來增加書店營收的渠道,以降低空間的經營成本與壓力。加之準書店吸引對文化體驗具有高度興趣的消費者,能讓文化類會議、活動與展示等相關藝文體驗精準且直接找到目標受眾群,因此不同于傳統書店以大眾消費者為主,準書店對于空間的打造與服務更具文化特色,因而能更精準地服務于對藝文主題具有高度興趣的特定族群。
(4)藝文課程的提供為準書店多元化文化體驗常見的加值服務方式之一。通過藝文課程的提供讓消費者享受閱讀文化服務之余,還可參與其他多樣化活動,提升了消費者二次到訪率,更重要的是,準書店可借由課程費用的收取分攤空間運營成本。如英國Topping & Company書店會不定期提供藝文相關收費活動與課程。又如漂流書屋則可以10英鎊(約人民幣81元)參加早餐書會(Breakfast Chug)。其課程收入可適度降低書店經營方的成本壓力。
4. 非功利性閱讀的消費定位
在本文探討的案例中發現,不論是準書店或準圖書館,其選書都有一個傾向,即非功利性閱讀。以高曉松發起的“曉系列”民間圖書館為例,其在媒體采訪中提到,“我做這樣一個地方,是想讓人們感受到閱讀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從上述采訪內容可知,該系列圖書館以公益性的定位自居,其運作目的是倡導閱讀。“曉系列”民間圖書館中藏書“以文、史、哲、社科和藝術類圖書為主”,[14]書籍“以人文學術類和文藝類為主,兼顧大眾閱讀趣味,但成功學的書不在選擇范圍內”。[15]準書店的選書亦有相似的偏好。
傳統閱讀空間的選書基本原則有三點。其一,推動全民閱讀,以符合“大眾閱讀趣味”的書籍為主要選擇對象,避免曲高和寡;其二,所選書籍重在引領讀者智識、激發讀者思考;其三,倡導非功利性閱讀,[13]功利性閱讀以高效獲取特定知識為目的,讀者從中往往難以體會閱讀帶給思想、心靈的陶冶,[16]而新型態閱讀空間刻意避開了功利性閱讀,意在重新探討閱讀行為本身的價值,視其為對人思想與心靈滋養的過程。人文類書籍最能吸引廣泛的讀者群體,也最能起到促進讀者思考、提升心靈的作用。新型態閱讀空間倡導讀者閱讀非功利性的文學、哲學、藝術、設計類書籍,觀照人文心靈的提升,從而區別于日常生活中的競爭與追逐的功利狀態。
結語
新型態閱讀空間的涌現,一方面顯示出隨著城市閱讀文化環境供給的多元化發展,舊有的圖書館與書店兩種空間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今讀者需求,其出現彌補了原先圖書館與書店的不足,優化了兩者的閱讀服務與閱讀營利模式;另一方面也展現出讀者對城市閱讀環境與閱讀品質的需求日益增長,體現出讀者對于文化精神體驗的向往,甚至愿意為文化精神的體驗空間付費。在文旅融合的消費驅動下,新型態閱讀空間將逐漸成為城市消費者旅游參訪的景點,因而在內部空間設計方面應除去圖書館的距離感與書店的商業感,提升空間友善性的美觀感與舒適感;而外部空間選址邏輯則應與周邊景點形成完整旅游行程的聯動效應。除閱讀服務外,消費者更重視空間內部文化服務體驗的多樣性與復合式消費選擇的供應,如餐飲、展覽、課程、講座等服務成為新型態閱讀空間必不可少的文化供給選項。然而,目前新型態閱讀空間仍處井噴發展階段,需審慎地規劃與經營,避免落于一次性消費空間,不斷優化空間體驗感及多元化文化服務經營將是提高消費者再訪意愿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EB/OL].[2021-04-14].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8991.
[2] 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EB/OL].[2021-05-21].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4/content_2804250.htm.
[3] 何海釗,黎麗.高校圖書館參與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探索與實踐——以廣西科技大學圖書館參與建設未成年人閱讀基地為例[J]. 圖書館研究,2018(3):72-75.
[4] 胡敏. “館店合作”視域下圖書館精準服務模式探析[J]. 河南圖書館學刊,2018(9):69-71.
[5] 張白. 圖書館與書店合作服務新模式——成都圖書館“城市閱讀空間”實踐研究[J]. 四川圖書館學報,2019(1):17-20.
[6] 梁彥君. “館店合作”模式下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研究[J]. 圖書館界,2019(1):82-84,89.
[7] 韓冰,張曉丹. “你選書、我買單”服務模式的實踐創新與思考[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8(3):97-101.
[8] 王宇,車寶晶,劉偲偲. 館店融合:大學圖書館空間服務轉型新戰略[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3):5-9.
[9] 田中雨,劉哲. 引入館店融合模式 打造領讀者新空間——以“盛文·北方新生活”校園書店為例[J]. 圖書館學刊,2020(12):34-40.
[10] 薛妍. 基于互聯網+的“你選書我買單”模式研究[J]. 圖書館學刊,2018(10):95-99.
[11] 陳枚香. 再議“你選書,我買單”活動[J]. 圖書館雜志,2012(4):49-51.
[12] Ryan Bill. Making capital from culture: The corporate form of capitalist cultural production[J]. Walter de Gruyter, 1991(35): 74-91.
[13] 董廣偉,徐嘉弈. “曉系列”民間圖書館的“精英化”辦館策略及啟示[EB/OL].[2021-05-3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331.G2.20210315.1207.011.html.
[14] 曉書館. 公益西安曉書館開館,高曉松、馬伯庸“攜手入長安”[EB/OL].[2020-12-02]. https://www. xiaoshuguan. cn/xsggg/58. html.
[15] 第一財經周刊. 從雜書館、曉書館到曉島,高曉松如何“用愛發電”?[EB/OL].[2019-07-04].https://www.sohu.com/a/324735153_465303.
[16] 封瑋,谷麗萍,單承偉. 從功利到權利——為功利性閱讀申辯[J]. 圖書館建設,2009(2):13.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umption Logic of? New Reading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oods Theory
LI Yu-jing1, ZHAO Zheng-yuan2(1.College of Arts,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1106, China; 2.College of Humanitie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et era has changed consumers' consuming and reading habits and indirectly promoted the new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experience form of urban reading spac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public libraries and traditional bookstores in terms of meeting the consumption demand of literary space in the new era. This study cites Bill Ryan's cultural commodity goods type theory, which divides reading space of the new era traditional into four types: bookstore, quasi-bookstore, quasi-library and traditional public library.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various kinds of space practice valu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alue relations are analyzed. In addi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sorting out the innovative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wo new types of reading space: quasi-bookstore and quasi-library. From the industrial e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new types of reading space and traditional reading space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basic operation concept, personnel cost, space building and brand building. Subsequently, the logic and demand of reading space consumption reflected in the new operation mechanism are discussed from the consumer sid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urban reading space in the new era from both sides of industry and consumption to provide a clear reference context for subsequent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related fields.
Key words: cultural goods theory; new type of reading space;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logic of consum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