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舒 楊曉英 鄧娟 徐思遠 郭慶



“三全育人”作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則之一,是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是順應黨和國家對高校人才培養需求的必然趨勢。在“三全育人”視域下,如何有效構建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是對有效改善大學生閱讀現狀,強化大學生在閱讀中接受文化熏陶,增強高校文化育人的生動性和感染力的有益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實踐模式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能的有效途徑。
“三全育人”;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構建
在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他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閱讀作為強化知識學習,提升個人素質修養,實現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在推動社會發展,還是成就個人價值中都發揮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近年來,高校在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前提下,強化擔當、以行踐知,深入推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凝練總結“三全育人”視域下構建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的研究意義。
一、“三全育人”視域下構建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的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在“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重點關注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的構建,一是可以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支撐。高校通過對在“三全育人”視域下文化育人閱讀模式的構建,深度解讀“三全育人”理念,可深入探析文化育人的作用機理。二是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模式的探索和創新,而且將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構建角度與“三全育人”相結合,有利于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實踐理論的發展。
(二)現實意義
一是有利于增強“三全育人”的實效性。高校在“三全育人”視域下調查和分析大學生閱讀現狀,提出閱讀文化育人的內涵,完善閱讀文化育人的途徑和方法,并努力構建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為促進“三全育人”落到實處提供現實參考,有利于文化育人工作成效的提升。二是有利于改善大學生閱讀現狀,助力大學生成長成才。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大學生認同閱讀對自身帶來的影響和變化,因此,高校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促進大學生進行閱讀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大學生的思想境界,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利于其全面發展。
二、“三全育人”視域下構建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的研究現狀
在“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構建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的實踐研究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疇,涉及教育學、心理學、文獻學等相關研究領域。為了將研究深化、細化,筆者從“三全育人”視域下的文化育人內涵、大學生閱讀現狀分析、構建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三個方面梳理學界的相關研究現狀。
(一)關于文化育人內涵的研究
我國關于文化育人內涵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成果顯著。當前,學界已對文化育人內涵相關的手段、載體、方式、方法、理念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部分學者認為文化育人是素質教育的拓展,是對教育模式的變革與創新。如有學者認為,知識的傳授只是高校育人的工作之一,而不是全部,高校教育者在教學中應樹立整體性思維,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塑造大學生的精神品質,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其次,文化育人是通過“以文化人”的方式開展教育,即高校教育者通過文化的浸潤,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的發展。最后,將文化育人視為育人內容的一部分。部分學者認為,文化傳承是高校的基本使命,而文化育人是文化的重要傳承形式,因此文化育人也是育人內容之一。
(二)關于大學生閱讀現狀的研究
目前,在對加強大學生閱讀的必要性的認識上,學界基本達成共識,大部分學者認為有目標、有深度、講責任、高品位的閱讀,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精神品質、文化素養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但相關調查表明,雖然當前大學生高度認同閱讀的功效,但是很少能真正地投入閱讀中。另外,在閱讀內容選擇上,大學生更傾向于閱讀易讀、易理解的讀物,在閱讀形式上,他們更喜歡通過電子書進行閱讀。
(三)關于構建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的研究
在中國知網中,筆者以“閱讀文化”為關鍵詞進行題名檢索,共檢索到相關文獻82篇。經梳理發現,我國關于閱讀文化的研究始于2000年,在2006年達到一個高峰,隨后的四年成果顯著,先后有60余篇論文發表。其中涌現很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如北京大學的王余光教授和汪琴博士對閱讀文化的內涵進行了闡釋,這為后續閱讀文化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三、“三全育人”視域下構建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的調研分析
為全面有效地調研大學生閱讀狀況,筆者面向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的學生發放1150份調研問卷,共回收1119份問卷。調研問卷的調查對象涵蓋理工類、經管類、農醫類、法學類等多學科的大學生群體,包含大一至大四的學生。問卷信度、效度均表明調研數據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一)大學生課外閱讀分析
通過對問卷數據的整理可以發現(如表1,因數據百分比只保留一位小數,故百分比相加不等于100%,下同),在被調研對象中,非常喜歡課外閱讀的大學生占比22.7%,比較喜歡課外閱讀的大學生占比41.1%,一般喜歡課外閱讀的大學生占比29.9%,可見九成以上的大學生主觀上樂于進行課外閱讀。
(二)大學生個人課外閱讀現狀滿意度分析
在針對大學生閱讀狀況的自我評價中(如表2),僅有6.3%的大學生對自己的課外閱讀狀況表示非常滿意,有27.1%的大學生和7.1%的大學生對自己的課外閱讀現狀表示比較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可見,大學生對課外閱讀仍有較高的期待。
(三)大學生課外閱讀現實投入分析
在對大學生每周進行閱讀的時間調查中(如表3),有52.2%的大學生周閱讀時間在1—3小時,19.5%的大學生周閱讀時間可以達到4—6小時,也有4.2%的大學生周閱讀時間能夠達到10小時以上。但綜合來看,目前被調查的大學生的周閱讀時間整體還處于偏低的水平,大學生課外閱讀現實投入不足。
(四)大學生課外閱讀環境氛圍分析
筆者對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的閱讀氛圍、閱讀活動及文化設施等方面進行調查(如表4,題目為多選項,因此百分比相加不等于100%)。結果顯示,63.7%的大學生希望學校加強閱讀氛圍建設,53.9%的大學生希望學校完善閱讀環境設施,59.5%的大學生希望學校增加閱讀資源,也有48.1%的大學生希望學校多舉辦閱讀方面的活動。綜上所述,被調查的大部分大學生認為課外閱讀氛圍還不夠理想,可見目前學校的整體閱讀文化還有待加強。
(五)大學生課外閱讀影響因素分析
在針對影響課外閱讀的因素調查中(如表5),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社會媒體宣傳(34.1%)和其他因素(38.5%),筆者在深入訪談被調查大學生的過程中發現,影響大學生閱讀選擇的其他因素很大一部分是社會媒體與網絡的宣傳影響,可見高校自身的閱讀文化宣傳影響力還不足。
四、“三全育人”視域下構建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的實現路徑
大學時期是大學生求知問學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的“讀萬卷書”可以為其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在“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構建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應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引導閱讀、文化育人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和“四個服務”能力,構建凸顯紅色基因的“三全育人”工作體系。
(一)突出一個主線:建設書香校園
主線在高校構建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中起到中軸作用,高校建設書香校園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閱讀行為習慣,高校必須認清建設書香校園本質上是對大學生價值觀念之塑,是守牢、筑牢意識形態主陣地之責。以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為例,該校區將“建設書香校園”作為主線,堅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理念,為大學生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時刻引導他們將閱讀培養成一種生活習慣。
(二)拓展一個聯動:全員聯動
高校應將“全員聯動”擺在重要位置,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引領學校各類教職員工協調聯動,注重讓更多教學名師、骨干教師、青年教職工參與構建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的過程,通過開展“興趣小組”“讀書沙龍”“讀書講堂”等活動,擴大育人隊伍、增強育人合力,為全員聯動提供有效保障,促進全員在建設書香校園的過程中發揮各自的作用。
(三)注重一個引領:全過程引領
教育引導是培養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基礎性工作,高校應將讀書文化育人體現在學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全過程,要將“讀什么、為何讀、怎么讀”滲透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環節。以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為例,自2013年開始,該校區“把閱讀教育納入新生入學教育”,8年多來近萬名大學生參與其中,努力實現教育引領與閱讀過程的緊密結合。
(四)堅持一個建構:全方位建構
一種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要真正發揮育人作用,就要融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讓其在實踐中感知、領悟、認同。高校構建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要不斷豐富載體,從線上到線下,從物理空間到精神舞臺,有效促進紙質書刊與數字信息的融合,擴大網絡空間和地理空間的輻射,拓展閱讀實踐的育人渠道。
在“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構建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構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閱讀文化的熏陶和浸染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大學生只有讓閱讀變成習慣,不斷內化于心,才能為外化于行打好基礎。高校構建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要注重設計,既要遵循閱讀文化的規律,又要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善于運用閱讀文化的深層次影響,真正增強閱讀文化育人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2-28.
[3]王學儉,張哲.“后現代閱讀”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4):86-90.
[4]崔江.高校圖書館“思政課”閱讀推廣實踐與創新:以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研究,2019(04):47-51.
[5]王娟,朱慧敏,程賢萍.“三全育人”視閾下的閱讀推廣路徑與策略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0(04):33-35.
[6]覃蓉,陳志波.“三全育人”視角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初探[J].高教學刊,2019(22):13-15.
[7]劉岱,張璐平.文化育人在“三全育人”體系中的構建與實施:以昆明醫科大學圖書館為例[J].價值工程,2018(32):297-299.
[基金項目]2019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構建大學生閱讀文化模式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L19BZZ00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天舒(1984—),男,遼寧黑山人,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講師;楊曉英(1973—),女,黑龍江富錦人,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鄧娟(1988—),女,遼寧大連人,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講師;徐思遠(1994—),男,遼寧鞍山人,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助教;郭慶(1996—),男,遼寧臺安人,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