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交媒體中的孤獨感表達

2022-05-30 03:01:51張冠巾劉海龍
編輯之友 2022年9期

張冠巾 劉海龍

【摘要】孤獨是因社交聯(lián)系未達到自身期待而產(chǎn)生的消極情緒,表露孤獨感有助于人們緩解負面情緒、獲取社會支持。然而表露孤獨感,尤其是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分享,具有潛在風(fēng)險。文章聚焦社交媒體與負面情緒表露,系統(tǒng)分析了線上及線下表露孤獨感的利弊,闡釋了利弊因素對于獲取社會支持的影響,討論了對于社會支持尋求者及提供者的社會啟示意義。

【關(guān)鍵詞】社交媒體 孤獨感 自我表露 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2)9-077-05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9.010

前言

孤獨是一種因感知到社會孤立和陪伴缺乏而產(chǎn)生的情緒反應(yīng)。孤獨已成為現(xiàn)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疾病。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兩年以來,全球范圍內(nèi)持續(xù)的防疫措施加劇了人們的孤獨感及其對人們身心健康的潛在威脅。大量研究表明,孤獨感會直接導(dǎo)致焦慮、抑郁等狀況,也會侵害人們的身體健康。[1]因此,孤獨及其可能引發(fā)的嚴重后果讓研究孤獨感及相關(guān)議題變得尤為重要。

當(dāng)人們經(jīng)歷孤獨這樣令人不安的情緒時,通常需要通過傾訴和社會支持來減輕心理壓力。[2]盡管表露孤獨感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人們尋求解決辦法并獲得社會幫助,但是這種行為是有潛在風(fēng)險的。孤獨本身自帶社會污名,[3]即孤獨在人們看來意味著性格封閉、不善交際或者缺乏社交資源等。因此公開分享這種情緒可能會損害個人的社交形象,也可能會招致負面的評價、反應(yīng),從而強化孤獨者對自己、他人及社會關(guān)系的負面認知。[4]上述孤獨感表露的潛在風(fēng)險會妨礙人們建立、維護社交關(guān)系。

面對線下情緒表露的困境,孤獨者將希望寄于社交網(wǎng)絡(luò)媒體。因為向用戶提供了互動、獲取信息及自我分享的平臺,社交媒體在全球吸引了數(shù)十億的用戶。[5]社交媒體的出現(xiàn)深刻改變了人們相互交流的模式和體驗,社交媒體的功能和特點也為人們疏解孤獨感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渠道,但是這種線上的自我表露往往伴隨更多的風(fēng)險。

一、孤獨感與個人自我表露

與悲傷或抑郁一樣,孤獨是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tài),可以是短暫的或是持續(xù)的。孤獨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與人際交往、社會關(guān)系有著緊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學(xué)界將孤獨定義為:“人感到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在某些方面(數(shù)量上或質(zhì)量上)不足時而產(chǎn)生的不愉快的情緒體驗。”[6]該定義闡釋了孤獨感的三個重要方面。首先,孤獨感源于人們所感知到的社會關(guān)系的缺乏。當(dāng)人們現(xiàn)有的社交關(guān)系與互動難以滿足其社會及情感需求時,便會感到孤獨。其次,孤獨是一種主觀體驗。孤獨不僅僅源于客觀的社會孤立,人們也會因主觀上不滿意現(xiàn)有的人際關(guān)系而感到孤獨。再次,孤獨的感覺是痛苦的、不愉快的,它與悲傷、絕望和無價值等負面情緒有關(guān),因此與不孤獨的人相比,孤獨者往往被認為不受歡迎、缺乏吸引力與社交能力。

作為人際交流的一個重要方面,自我表露是與他人分享個人信息的行為。因此,人們需要利用管理策略來平衡自我表露中的隱私性與開放性。[7]自我表露可以實現(xiàn)諸如情感表達、社會認同、關(guān)系發(fā)展和尋求支持等社會目標(biāo)。自我表露的適當(dāng)性取決于其價值、工具有效性和社會接受度。[8](152)換句話說,要想進行適當(dāng)?shù)淖晕冶砺叮瑑?nèi)容必須具有交流或社交關(guān)系的價值,并以有效且對社會有利的方式進行。

人們傾向于管理自己的情緒——何時以及如何體驗和分享這些情緒。[9]當(dāng)人們感到孤獨時,他們會試圖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比如選擇表達他們的感受來改變自己的情感狀態(tài)。表露孤獨感可能有助于抒發(fā)情緒和尋求社會支持,但也可能引發(fā)人們對表露者自我分享和人際關(guān)系的擔(dān)憂。

1. 表露孤獨感的益處

人們在有情感需求時需要自我表達和尋求支持。[10]傾訴情緒可以緩解不良情緒。同樣,表露孤獨感可能有助于人們減輕因社會孤立引起的壓力、應(yīng)對并解決情緒問題。此外,分享個人信息可以促進社交關(guān)系的發(fā)展并緩沖孤獨感帶來的消極。

表露孤獨感也有助于尋求社會支持。人們需要來自朋友圈的社會支持用以應(yīng)對孤獨感,無論是建議還是安慰。通過自我表露,人們可以得到觀眾的陪伴和社會認同。表露可能會引起正面的反應(yīng),從而驗證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孤獨感表露也會是從接受者那里收集信息和建議的有效工具,接收有關(guān)應(yīng)對策略和相關(guān)資源的信息可能有助于減輕精神痛苦和減少生活的不確定性。[11]

2. 表達孤獨感的風(fēng)險

盡管表露孤獨感有好處,但它也包含違反社會準則的風(fēng)險。人們的自我表露可能會因社會和文化準則而被評判。[8](160)當(dāng)自我表露符合社會對適當(dāng)?shù)姆窒硇袨榈钠谕麜r,便會被人們所接受。社會準則幫助人們調(diào)整自我表露的方式和內(nèi)容,并使人們能夠預(yù)測未來的互動和結(jié)果。通常認為在親密關(guān)系中表露私人和敏感信息是正常的,甚至包括令人尷尬或痛苦的信息。而向疏離的社交關(guān)系透露消極和親密的問題(如孤獨)就不合時宜,其中包含的過度的親密感超過了弱關(guān)系的承載量,也會超出人們對關(guān)系的預(yù)期并導(dǎo)致尷尬。

即使受眾是家人或者親朋好友,表露孤獨感也會令人不適。如前所述,不同類型的關(guān)系有相應(yīng)的社交方式,[12]親近的社交關(guān)系會提供安全感、陪伴和安慰。當(dāng)人們跟親近的人分享孤獨感時,聽眾可能會認為自己未能及時提供情緒支持而被指責(zé)。因此向親近關(guān)系表露孤獨感可能會使對方作為稱職的朋友或者家人的形象受損,因而反過來危及表露者與聽眾之間的關(guān)系。

孤獨感具有社會污名。表露被污名化的情緒會被視為不恰當(dāng)或違反共識。[13]首先,人們有動力以有利的方式呈現(xiàn)自我,而表露孤獨感可能會威脅到一個人的公眾自我形象。表達孤獨感會讓人們看起來脆弱而缺乏吸引力。消極的自我表露也與公認的積極自我表露的準則相違背,因而可能會抵消掉自我展示中付出的努力。

此外,孤獨的人傾向于認為他們的社會關(guān)系是膚淺的,且不被他人所理解。這些認知可能會使孤獨者的自我表達無效。比如說孤獨的人可能會在分享時含蓄地暗示孤獨感,而不足以引起支持性反應(yīng)。缺乏支持性的反應(yīng)會反過來強化孤獨者對于社會關(guān)系的負面看法和期望。孤獨的人在面對面互動中遇到的困難會促使他們?nèi)ふ腋踩⑼{性更小的替代方案。

二、社交媒體中孤獨感的自我表露

對于孤獨的人來說,在離線互動中表露孤獨感可能是有風(fēng)險和困難的。社交網(wǎng)絡(luò)媒體的技術(shù)特征使其成為極具吸引力的平臺,因為有線下社交困難的人可以在網(wǎng)上進行交流、聯(lián)系、互動。社交網(wǎng)絡(luò)媒體被定義為基于網(wǎng)絡(luò)的一種服務(wù),該服務(wù)使得用戶能夠創(chuàng)建公共檔案、與其他用戶建立聯(lián)系以及查看其他用戶在系統(tǒng)內(nèi)的聯(lián)系。[14]目前技術(shù)上,社交媒體已經(jīng)可以實現(xiàn)用戶所需的不同用途和功能。

1. 社交媒體的技術(shù)特征

學(xué)者已經(jīng)系統(tǒng)總結(jié)了會影響人們?nèi)绾问褂迷诰€網(wǎng)絡(luò)服務(wù)的技術(shù)特征。[15]社交媒體支持多種模態(tài),即所傳播的消息可以采用文本、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社交媒體中的通信可以是非同步的。非同步性是指信息交換的滯后,消息的發(fā)送和接收不在同一時間發(fā)生,進而極大地減少了用戶之間的社交存在感。非同步性也與可編輯性相關(guān)聯(lián),人們可以花費時間精力來創(chuàng)建并精心修改要共享的消息。

可見性使得用戶的活動、信息、網(wǎng)絡(luò)關(guān)系以及關(guān)系網(wǎng)中的其他用戶信息統(tǒng)統(tǒng)可以被看到。社交媒體使人們能夠輕松地訪問他人的信息和互動交流的記錄。同時,人們可以在社交媒體上輕松識別到其他用戶。匿名性表示用戶的姓名和身份信息多大程度上可以隱藏在通信渠道中。在許多平臺上,用戶通常使用真實姓名而不是匿名。在社交媒體上公共和私人信息也可能是持久的。數(shù)字化信息內(nèi)容可能很難被永久刪除,因為人們可以輕松訪問、保存、重新發(fā)布這些內(nèi)容。社交媒體的網(wǎng)絡(luò)關(guān)聯(lián)性可以使世界各地的用戶識別其他用戶并與之關(guān)聯(lián)。社交媒體還鼓勵人們留言與反饋,人們可以直接以評論、回復(fù)、轉(zhuǎn)發(fā)等常見方式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流。

2. 社交媒體中表露孤獨感的益處

社交媒體的獨特屬性引發(fā)了用戶不同的用途方式和網(wǎng)絡(luò)行為,這些用途和行為可能揭示出表露孤獨感的益處與風(fēng)險。在社交媒體上表露孤獨感有利于有傾訴需要的人。非同步的社交媒體允許用戶精心編輯他們要共享的信息,這項功能或許對缺乏溝通技巧的孤獨者有所幫助。社交媒體讓人們有了選擇性展示自我的機會,人們可以通過自己喜歡且有利的方式來發(fā)布有關(guān)自我的信息和內(nèi)容。[16]即使孤獨感不是一個可取的主題,孤獨的人也可以利用信息的非同步性來包裝自己,以保護自我的公眾形象。用戶也可以利用非同步性撰寫更高質(zhì)量的信息以更好地服務(wù)其尋求支持的目的。[17]受眾也有更多時間來消化、回應(yīng)他們所接受到的消息。更多的思考時間可以使得接受者將部分注意力轉(zhuǎn)移到發(fā)送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求助需求上,從而提高回復(fù)的質(zhì)量。

社交媒體用戶的關(guān)系網(wǎng)中通常會有較大比例非親近關(guān)系的朋友。與線下的世界相比,社交媒體的可見性和關(guān)聯(lián)性使孤獨的人更容易獲得來自非親近關(guān)系朋友的支持。[18]首先,與非親近關(guān)系的朋友分享消極情緒、負面信息可能會更容易更自在。尤其是親近關(guān)系與疏離關(guān)系不相識時,人們對于分享孤獨的后果的擔(dān)憂就會更少。其次,來自非親近關(guān)系的社會支持可以提供新鮮、客觀且具有建設(shè)性的觀點和信息。有親近關(guān)系的家人朋友通常在人生經(jīng)歷和態(tài)度上與表露者相似,因此他們很難在提供有效的安慰和支持時完全拋開個人的感受和偏見。此外與親近關(guān)系相比,疏離關(guān)系沒有很多社會角色義務(wù)與期望,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互惠互利關(guān)系變得容易,也無需過多擔(dān)心關(guān)系發(fā)展的結(jié)果。

3. 社交媒體中表露孤獨感的風(fēng)險

盡管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孤獨感有一定的好處,但這種表達也會導(dǎo)致負面后果。如之前所述,表露孤獨感是與公認的社會準則相違背的。在社交媒體上向龐大的受眾公開表露負面和污名化的情緒(孤獨感)也同樣不符合社會準則。隨著社交媒體的迅速普及,網(wǎng)絡(luò)用戶也逐漸建立起一套非正式的網(wǎng)絡(luò)禮儀來指導(dǎo)人們的在線行為和互動。[19]基于網(wǎng)絡(luò)禮儀所形成的社會準則便成為區(qū)分社交網(wǎng)絡(luò)行為是否恰當(dāng)?shù)臉?biāo)準,這些準則雖然沒有被正式撰寫出來,但卻是隱含在大眾共識中的。

首先,社交媒體用戶達成共識認為線上發(fā)布的內(nèi)容應(yīng)該是積極且禮貌的,[20]因此分享孤獨感與這種積極性相矛盾。人們之所以希望公眾表達是正面的,是因為互動者需要一起努力以維持彼此的正面形象。鑒于人們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會被廣泛的社交群體公開觀察,在線上維持積極正面的自我形象變得更加重要。發(fā)布積極正面的內(nèi)容可以幫助人們有效避免自己或他人丟失面子。負面信息的發(fā)布不適合社交媒體這樣的大眾人際平臺,因為負面信息內(nèi)容會比正面信息顯得更加私密,也更不適合向龐大的受眾公開分享。

用戶同時還認為社交媒體不適合發(fā)布帶有強烈情緒的內(nèi)容或消息,[21]具有強烈情緒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上通常不受歡迎,并且用戶認為公共平臺不是傳播私人或敏感問題的合適渠道。鑒于孤獨感的消極、私人屬性,表露孤獨感與社交媒體的大眾使用準則相悖。因此,強烈、消極的情緒應(yīng)該在私下與親近的朋友家人分享,而不是在公共平臺上與受眾分享。

三、社交媒體中的孤獨感表露與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的交換是人類交流的基本形式,并會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22]提供幫助者一般通過口頭信息或非語言性行為向接受者提供社會支持。社會支持的提供受人際關(guān)系和情境因素的影響。根據(jù)尋求支持者和幫助者之間的關(guān)系,所提供的支持類型和質(zhì)量各不相同。

1. 線上社會支持

以計算機為媒介的溝通渠道使人們能夠與實際生活中的朋友和線上的陌生人進行交流并互相提供支持。[23]線上支持的提供發(fā)生在各種平臺上,從以支持為中心的渠道到更通用的渠道如社交媒體。社交媒體不同于傳統(tǒng)的交流社會支持的在線平臺,其技術(shù)特征使得在線的支持性互動變得復(fù)雜化。

社交媒體涉及一個龐大的社交網(wǎng)絡(luò),為人們在網(wǎng)絡(luò)中尋求潛在的社會支持打開了大門,尤其是對于那些難以尋求線下支持的個人更是一種鼓勵。社交媒體用戶還可以同時獲得來自親密關(guān)系和陌生關(guān)系的社會支持。其非同步性允許用戶有策略地編輯消息以達成尋求支持的目的。支持提供者便可根據(jù)求助信息的框架及內(nèi)容更好地了解尋求者的動機和目標(biāo),并投入精力提出更有幫助的反饋,最后使得支持性互動的質(zhì)量大幅提高。

社交媒體用戶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可以通過線上可識別的信息輕松錨定。用戶可以查看他們認識的人撰寫的帖子和評論,評論的可見度會影響人們提供社會支持。他人的評論形成的輿論氛圍會影響一個人對該問題的反應(yīng),具體來說,他人正面積極的評論和回復(fù)會促使人們作出更禮貌和正面的反饋。鑒于用戶通常避免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有損面子的評論,禮貌或積極的評論為提供社會支持創(chuàng)造了友好的環(huán)境。

2. 線上孤獨感表露與社會支持獲取

社會支持的相關(guān)文獻記錄了責(zé)任認定對于人們提供支持的意愿的負面影響。一般來說,支持提供者會在決定提供幫助之前評估求助者所面臨的壓力狀況及責(zé)任歸屬。[24]潛在的社會支持者會同情那些因外在不可控因素而有痛苦經(jīng)歷的人,從而更愿意提供幫助;當(dāng)求助者因個人原因?qū)е吕щy時,支持提供者會容易產(chǎn)生消極的情緒反應(yīng)(如憤怒),進而選擇不提供幫助。

孤獨是一個不同的議題,對于影響人們向經(jīng)歷和表露孤獨的人提供社會支持的意愿及模式的因素尚未有充分研究。目前已知當(dāng)人們不該因自己的處境而被指責(zé)時,提供者會愿意給有健康問題的人提供情感支持、同理心、認可和鼓勵;[25]在相反情況下,幫助者則不太愿意提供幫助或同情,即使幫助者提供了支持,其支持性信息往往不以人為中心且視求助者的感受為不合理。孤獨是一個心理健康問題;責(zé)任認定對情感支持的影響可能遵循相同的機制。

四、有關(guān)孤獨感表露與社會支持的建議

目前,仍有大量研究結(jié)果認為在社交媒體上表露孤獨感是不恰當(dāng)?shù)摹R虼耍陋毜娜丝赡苄枰紤]在社交媒體上表露自我與尋求社會支持的效率及可能性,在社交媒體上表露孤獨感可能無法使人們獲得所期待的回應(yīng)。公開表露自己的孤獨感還會損害一個人的公眾形象,讓表達者顯得更加可憐、失敗,進而阻礙其獲得有效的幫助,阻礙其建立有意義的人際交流。 分享這些消極負面的情緒可能使人們避而遠之,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即孤獨者因得不到所需要的社會資源和幫助而變得更加孤獨。

所以當(dāng)人們感到孤獨并需要社會支持時,他們應(yīng)該從家人和好友等重要的社會關(guān)系中尋求有意義的溝通、安慰和情感支持,這樣面對面交流的方式會更有效。如果孤獨者在線下無法找到有意義的關(guān)系或者進行有意義的交流,在社交媒體平臺中尋求社會支持可以作為替代解決方案。但是根據(jù)本篇論述,孤獨的人使用社交媒體表露自我時需格外謹慎,要酌情考慮表露情緒的方式和受眾,并盡量在不損害個人公眾形象的前提下進行互動交流。

作為可能的支持提供者,我們首先應(yīng)該了解孤獨者的情感痛苦和獲得支持的艱辛。當(dāng)我們看到有人透露孤獨感時,即使不知道如何提供真正的社會支持,我們至少可以給出一些正面的回復(fù)。如果家人或親友分享孤獨感,我們應(yīng)該知道他們需要更有意義的交流,并且反思自己作為關(guān)系的一方是否要做出調(diào)整。

另外,支持提供者也可以適時考慮社交媒體信息中的線索提示。如果已知求助信息僅可被少數(shù)群體查看,信息發(fā)布者很大程度上存在實際問題并需要真正意義上的幫助與安慰;反之如果該消息可被所有受眾查看,則發(fā)布者很可能只是通過表露情緒來抒發(fā)痛苦的感受。

結(jié)語

當(dāng)今社會,孤獨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健康議題,且可能會導(dǎo)致不良后果。孤獨的人可以通過分享自己的感受來獲得他人的安慰或建議。盡管表露孤獨感或許有助于解決問題,但這種分享也存在潛在風(fēng)險。社交媒體為人們提供了與更廣泛的網(wǎng)絡(luò)受眾分享孤獨感的機會。然而,孤獨感的表露代價高昂,因為它相當(dāng)程度上代表了社會失敗、人格魅力缺失等,對孤獨者的隱私與公眾形象都造成了威脅,而社交媒體的特性又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情緒表露的風(fēng)險。因此,孤獨者在自我表露時需正確認識社交媒體的負面效應(yīng),謹慎考慮渠道及受眾的選擇,做好利弊的權(quán)衡與分析,積極建立現(xiàn)實良好的人際交往,保護自己免受社交媒體負面效應(yīng)的二次傷害。

參考文獻

[1] Luchetti M, Lee J H, Aschwanden D, et al. The trajectory of loneliness in response to COVID-19[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20(75): 897-908.

[2] 秦艷華,王元欣. 社交媒體用戶的媒介素養(yǎng)探析——從微信朋友圈的“觀眾隔離”現(xiàn)象談起[J]. 中國編輯,2019(4):21-26.

[3] Rotenberg K J, MacKie J. Stigmatization of social and intimacy loneliness[J].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9(84):147-148.

[4] Berg J H, Peplau L A. Loneliness: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disclosure and androgyny[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82(8): 624-630.

[5] Papacharissi Z. A networked self: Identity, community, and culture on social network sites[M]. New York: Routledge, 2011: 39.

[6] Peplau L A, Perlman D. Loneliness: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M]. New York, NY: Wiley, 1982: 1.

[7] Petronio SS. Boundaries of privacy: Dialectics of disclosure[M].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2.

[8] Chelune G J. Self-disclosure: Origins, patterns, and implications of openness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M].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1979.

[9] Zaki J, Williams WC. Interpersonal emotion regulation[J]. Emotion, 2013(13): 803-810.

[10] Bazarova NN, Choi YH. Self-disclosure in social media: Extending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to disclosure motiv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n social network sites[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4(64):635-657.

[11] Brashers DE, Neidig JL, Goldsmith DJ. Social support and the management of uncertainty for people living with HIV or AIDS[J]. Health Communication, 2004(16): 305-331.

[12] Friedman HS. Encyclopedia of mental health[M].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1982: 571.

[13] Chang PF, Bazarova NN. Managing stigma: Disclosure-response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pro-anorexic websites[J]. Health Communication, 2016(31): 217-229.

[14] Boyd DM, Ellison NB.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07(13): 210-230.

[15] Fox J, McEwan B. Distinguishing technologie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The perceived social affordances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scale[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2017(84): 298-318.

[16] Walther JB. Selective self-presenta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Hyperpersonal dimensions of technology,language, and cognition[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7(23): 2538-2557.

[17] Oh HJ, LaRose R. Impression management concerns and support-seeking behavior on social network sit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6(57): 38-47.

[18] Wright KB, Miller CH. A measure of weak-tie/strong-tie support network preference[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2010(77): 500-517.

[19] McLaughlin C, Vitak J. Norm evolution and violation on Facebook[J]. New Media & Society, 2011(14): 299-315.

[20] Utz S.The function of self-disclosure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Not only intimate, but also positive and entertaining self-disclosures increase the feeling of connection[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5(45): 1-10.

[21] Choi M, Toma CL. Social sharing through interpersonal media: Patterns and effects on emotional well-being[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4(36): 530-541.

[22] Knapp ML, Daly JA. Handbook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11: 317.

[23] Rains SA, Keating DM.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blogging about health: Health blogging,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2011(78): 511-534.

[24] MacGeorge E. Support providers' interaction goals: The influence of attributions and emotions[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2001(68): 72-97.

[25] Rains SA, Peterson EB, Wright KB. Communicating social support in computer-mediated contexts: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content analyses examining support messages shared online among individuals coping with illness[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2015(82): 403-430.

Loneliness Disclosure on Social Media: Benefits and Risks of Negative Disclosure and Social Support

ZHANG Guan-jin, LIU Hai-long(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Loneliness is a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that occurs due to perceived deficiency in social relationships. Self-disclosure of lonely feelings can facilitate emotion expression and support seeking. However, disclosing loneliness contains potential risks,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s of social media. This paper analyzed benefits and risks of loneliness disclosure online and offline, as well as their influences on social support. Social implications for potential support seekers and helper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social media; loneliness; self-disclosure; social support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草一区|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18| 国产后式a一视频|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亚洲大尺度在线|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在线免费观看AV| 午夜毛片免费看|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探花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亚洲成人在线网|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一级全黄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本|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噜噜噜久久|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99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久久a毛片|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国产18页| 欧美色99|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一区二区无码在线视频|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高清资源|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国产喷水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欧美a在线看|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草网视频在线| 四虎成人精品|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