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旭
摘 要:產學研協同發展模式是中醫藥院校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這一模式將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以及企業等多方主體有機融合。在這一模式中,中醫藥院校應當發揮核心作用,在自身建設方面,充分調動師生創新動力,嘗試以推進開源教育的方式建立“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提高科技創新供給力;在外部連接方面,做好企業和政府的橋梁紐帶,專業、精準、及時地互通信息,推動協同發展。
關鍵詞:中醫藥院校;“產學研一體化”;創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中醫藥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而且在傳承創新和人才儲備方面成果顯著,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充分發揮了中醫藥獨特優勢,通過建立應對新冠肺炎中西醫協同機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也使得中醫藥事業的戰略價值進一步得到體現。
如何在立足于我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持續推動中醫藥事業的創新發展,以適應新時代帶來的新要求和新挑戰,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這為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道路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中醫藥院校作為“產學研一體化”協同模式中的核心環節,在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創新中醫藥產學研合作機制,充分發揮中醫藥院??萍嫉谝簧a力和人才第一資源重要結合點的作用,既是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強大動力,又是新時代科技創新發展的客觀要求。
一、教育教學全過程強化“產學研一體化”意識
首先,轉變思想觀念,提高產學研合作認識。中醫藥院校在教學體系建設、課程安排、人才培養模式、理論研究和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應當全方位、深層次融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強化合作意識,在高校內部形成面向社會、服務社會的發展趨勢。建立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加強與政府、藥商、企業、醫院等各方的聯系,建立緊跟政策風向、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
其次,推進教學改革,深化產學研合作教育。這就要求中醫藥院校突破傳統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走產學研合作教育之路。在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上,應始終關注市場需求,在實現校企教學、科研、就業等全方位一體化合作的基礎上,優化培養目標;在教學設計上,通過整合校企優質教學資源,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在提升科研水平上,通過聯合開展科技攻關項目,提升校企科研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在實習與就業安排上,通過共建聯合科研基地,促進校企聯合培養的無縫對接,實現大學生“零距離”就業。
最后,轉變以科研論文為主的考核機制。改變現有評價體系中以科研論文等學術成果作為主要考核指標的現狀。適當降低科研論文在考核體系中的權重,進一步發揮科研轉化機構的市場推動力量,對科研服務人員給予適當的獎勵,提高教師及科研人員推動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二、建立“產學研一體化”開源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作為數字中國建設的熱點領域之一,開源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在我國加速實現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數字科技的技術支撐。開源以開放、分享、對等、協作以及全球化運作的方式,正在深刻影響著教育方式與人才培養模,并已經從個人行為、企業行為發展到了國家新基建的戰略層面。中醫藥院校應當順應時代要求,建立開源型人才培養體系,主動開啟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革新,這是推動我國中醫藥發展與數字經濟相融合、建設中醫藥數字發展新格局的重要依托。
首先,推進教育新基建,打造中醫藥人才教育數字化發展新環境。中醫藥院校應當積極融入國家教育新基建,推進5G+云網融合,實施校園網絡升級。鼓勵教師開展基于5G的應用場景的基礎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學,推進校園物聯網建設,實現伴隨式、無感知、守倫理、保安全的校園數據采集,依托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推動數字資源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供給模式,提高供給質量。探索校園數字化的實驗實訓、場館使用等應用建設,加快教室數字化改造,推進課堂革新,實現即時互動、遠程協同、全程輔助和智能評估。解決因疫情引發的多學科長時間線上授課帶來的教學直觀性不強等問題,為中醫藥基礎教育配齊教育數字終端。
其次,打造教育數字基座,賦能中醫藥教育應用發展。中醫藥院校應當建立健全覆蓋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和質量標準體系,在各院系、附屬醫院、實訓基地促進教育數字化有序、規范發展。建設集約化、統一化的教育數據中心,階段性地歸納收集各教育教學單位的教學反饋數據。開展數據治理與應用,推進“一數一源”。搭建開放共享、數據互通、技術集成、應用協同、交互可用的教育數字基座,實現政府、企業與學校之間的應用系統連接和復用。同時,建立教師參與個性化教育教學應用系統開發的激勵機制,打造個性化教育教學應用系統。
再次,創新教育資源建設模式,滿足多元數字化教育需求。對接國家教育數字資源中心,進一步整合校內和社會教育資源,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資源目錄和資源地圖,提升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率和使用效率,為師生提供優質、豐富、便捷的學習支持。推進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指導服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大形勢下,精準滿足師生對教育資源的多元化需求。
最后,實施信息素養提升工程,健全師生信息素養培養體系。以“數據治教、數據助學”為主線,培養師生適應信息化時代發展趨勢的數字思維,提升師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支持中醫藥院校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建設,推進中醫藥院校的公共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改革,支持中醫藥院校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的基礎研究與實踐應用。
三、全面提高科技創新供給能力
全面提高科技創新供給能力不僅是高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支撐,也是實現內涵發展的迫切需要。中醫藥院校要躋身“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在傳承中醫藥傳統的基礎上加強原始創新是必由之路。
在政策利用方面,中醫藥院校應落實科研基礎能力建設計劃,優化學校創新平臺布局,積極爭取相關政策支持,把握好當前中醫藥發展的良好機遇,在國家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方面取得新突破。
在人才使用方面,中醫藥院校應把握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特征,采用科學方法對人才進行識別、評價和潛力開發,嘗試引進合伙人制度,形成用人主體與人才良性互動的創新共同體。
在增加創新投入方面,中醫藥院校建設研究院、產學研聯合攻關中心、附屬醫院等創業創新載體時,應當著重營造組織內創新文化和創新氛圍,推動知識共享并激發人才的崗位創新,形成學校高度重視人才、高度激勵人才的活力迸發格局。
四、充當橋梁紐帶,及時做好與企業、政府溝通
中醫藥事業的“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離不開以政府為主導的制度體系建設,正如諾斯所說:“制度在社會中起著根本性的作用,它們是決定長期經濟績效的基本因素?!碑a學研協同發展模式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該模式的良性運作離不開產學研各方資源的優化整合與配置。在此種系統運行中,政府科學、恰當的功能定位能夠為產學研各方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與強大的政策支持,是整合各方資源的權力依托。企業敏銳、高效地把握市場動態,與中醫藥院校在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方面做好雙向互動是該模式運行的必要前提。
中醫藥院??蓢L試共建共享創新研發中心,探索校企合作體制機制,搭建校企一體的實驗創新研發平臺,企業在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模式中承擔著開發、轉化、應用和推廣的職能,其作用發揮能夠直接反映出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水平。校企雙方整合各自的優勢資源,按照“立足長遠、資源共享、良性互動、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的原則,推動校企產教融合目標的實現。校企雙方通過聯合培養中醫、中藥以及管理相關方向的研究生,深化企業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精準解決人才的雙向輸出。中醫藥院??蓮钠髽I中聘用符合要求的人員擔任學校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符合條件的可參加學校研究生導師遴選。企業也可為學校的專任教師到企業定期實踐鍛煉提供機會。同時,企業可以承接學校中藥學相關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實訓任務,以構建規范化的技術課程、實習實訓和技能評價標準體系。
參考文獻:
[1]陳麗君,金銘.從管理到治理:構建多元共治式人才治理體系[J].中國人才,2021(1).
[2]李·J.阿爾斯頓,斯瑞恩·艾格森,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變遷的經驗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4.
[3]王福,劉俊華,王建國.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的形成機理及實現路徑[J].現代情報,2020(12).
[4]劉迅,鄧奕輝.中醫藥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分析[J].醫學與哲學,2021(7).
責編:應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