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瓊瓊 趙仁亮 賀巍
摘 要:如何實現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是當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本研究以茶樹育種學課程為例,闡述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下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徑與措施,并對實踐應用進行了總結,以期為相關專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茶樹育種學;混合教學模式;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我國高校不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功能,還承載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等教育論述的重要舉措,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前提。課程思政是一種人才培養的全新理念,其以課程為基礎,以立德樹人為目標,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履行育人職責,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德育功能,提煉專業課蘊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內核,并將其轉化為思政教育的有效載體,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活動中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目標。
課題組以茶學專業本科生必修的茶樹育種學為例,從課程與學情的實際出發,設計一套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案,并在實踐應用中做出總結。
一、課程與學情分析
(一)課程分析
茶樹育種學是一門研究選育和繁殖茶樹優良品種的理論和方法的應用科學,是以遺傳學為基礎理論的多學科相互滲透的產物,也是茶學專業本科生必修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該課程依托“學習通”平臺,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從教學內容來看,該課程主要講授茶樹種質資源的特性、不同育種手段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良種繁育與推廣等。通過學習本課程,學生能夠獲得豐富的茶樹育種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爭當新時代茶葉行業中的“新農人”打下堅實基礎。從課程德育目標來看,該課程秉承立德樹人理念,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培養具有愛農、懂農、踐農意識的新型農科復合型人才為目標。
(二)學情分析
茶樹育種學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面向茶學專業大二年級學生開設。此時的學生,已學習了植物學、遺傳學和栽培學等課程,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具有獨立認知和批判的能力。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推進課程思政,教師就必須結合學生成長的階段性特點,在思想和知識層面對他們加以適當引導,在教學中將思政教育與自然科學課程中蘊含的求真務實、科學思辨等精神有機結合,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雙管齊下、同頻共振。
二、教學方案設計
(一)設計理念
本課程的思政教學方案是結合學校辦學理念以及專業特色而設計的。課題組所在的河南農業大學,始終堅持“厚生豐民”的辦學理念,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明德自強,求是力行。茶學專業是河南農業大學的特色專業,入選了河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該專業的目標是培養茶學基礎知識扎實、實踐操作能力強、能夠勝任鄉村振興和現代茶產業發展的創新性應用型人才。根據河南農業大學的辦學理念,以及茶學專業的特色和人才培養要求,茶樹育種學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目標是幫助學生立“懂農、愛農、助農”之心,樹“科教興農”之志。
依據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課題組多渠道挖掘思政內容,包括從課程內容中挖掘,從產業發展史、服務“三農”人物事跡中挖掘,從育種基地、茶園、茶葉加工廠、茶葉交易市場和茶城茶店等場地中挖掘,從產教融合、產學融合的案例中挖掘,潛移默化地把“大國三農”情懷根植到學生心中,教育引導學生“弘農愛農”,培養他們對茶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自信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設計內容
深度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是做好思政教育的前提和關鍵。在素材和案例的選擇上,線上課程與傳統教學并無差異,恰當選取思政素材有利于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國情、時事和社會熱點——如種業科技創新、種質資源“卡脖子”等問題,充分利用“學習通”等教學平臺開展思政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1.教學內容設置
課題組根據教材《茶樹育種學》中各章節的知識特點,挑選典型案例作為切入點,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資源,促進知識傳授與思政育人深度融合。課題組將教學內容分為兩大板塊:(1)線上教學。通過案例引入,以任務發布式、互動研討式、成果展現式等形式創設情境,將知識、技能和課程思政元素貫穿其中,實現教學目標。(2)線下教學。以“學生為主、教師引導”的理念,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討論和技能實踐當中,實現教學目標。
2.思政元素挖掘
教材《茶樹育種學》從緒論到各章節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緒論部分重點介紹了茶樹種質資源的世情國情,明確了我國是世界茶樹的發源地,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茶樹育種取得的重大成果。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幫助他們建立對專業的認同和熱愛,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第一章“種質資源”中,通過介紹茶樹基因組的破譯,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創新和利用,讓學生了解種質是農業之母,是農業科學的“芯片”,激勵他們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在第二章“引種”中,通過介紹茶樹引種的意義、茶樹引種的成效和引種馴化的原理等,教育引導學生深刻領悟凡事要遵循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辯證唯物主義。在第三章“選擇育種”中,通過介紹選擇育種的概念、選擇的實質和選擇育種的標準等,教育學生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客觀、全面地看待問題。在第四章“有性雜交育種”中,通過介紹有性雜交育種的技術和意義,以及袁隆平院士研究和推廣雜交水稻的故事,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目標、堅持努力奮斗。第五章“雜種優勢的利用”的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認識到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第六章“誘變育種”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激勵學生樹立科學精神。第七章“生物技術育種”可以讓學生充分領悟到創新是科技的靈魂,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第八章“品種審(鑒)定與新品種保護”可以培養學生產權保護意識。第九章“良種繁育與推廣”主要介紹茶產業發展趨勢,講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引導學生關注茶產業在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實踐總結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是一種創新性的教學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時代產物,也是高校本科教育一項長期的教學改革重點工作。該模式強調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使學生在學習時間和空間上有所突破甚至不受限制,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教學形式和內容的吸引力。利用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優勢,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教學過程,可以實現全方位、全時段思政育人。課題組從思政育人的本質出發,堅持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基于課程思政的基礎、方法、途徑和優勢,對茶樹育種學開展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下的課程思政探索實踐,并做出應用總結。
(一)利用信息技術,助力課堂教學
信息化、數字化是當今時代發展的潮流。隨著互聯網、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學資源和平臺不斷涌現,以滿足多層次的教學需求。以中國大學生慕課、智慧樹和雨課堂等為代表的線上教育平臺,助推了教育信息化落地落實。信息技術的充分運用,尤其是各類云平臺的投入使用,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促使專業課教師教學向更深層次和更廣維度拓展,大大提升了課程思政的時效性和實用性。
(二)挖掘思政元素,深化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教學要充分利用教材和課程蘊含的德育元素,對學生進行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課題組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點,注重厚植學生的“三農”情懷。在茶樹育種學課程教學過程中,課題組針對學生的思想特點,以學科專業為背景,充分引入與之相關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思政元素,多途徑挖掘思政資源,豐富課程思政內容,并將這些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課程知識當中,引導學生樹立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執著專注的工匠精神、愛崗敬業的勞模精神等,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如在講述“茶樹的起源地”時,課題組摒棄“原產印度說”“原產東南亞說”以及“二元說”,從歷史資料、地理變遷以及進化論等角度分析,證明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講到茶樹品種在栽培過程中會出現基因突變造成品種退化時,課題組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扣好人生第一??圩印钡纳鷦颖扔?,闡釋“人生起步時期的正確選擇”的極端重要性,引導教育學生在青年時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遠大理想。
(三)線上線下融合,提高教學效率
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深度融合,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空前的便利。在線上教學中,學生可進行彈性化、個性化、多樣化、差異化學習,學習效果尤為顯著。在線下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效運用多媒體展示、課堂討論、現場實踐等多元化教學手段,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開展頭腦風暴、互動合作、交流展示等學習活動,讓他們在思辨、討論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從而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同時,這些活動也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積極組織與引導,教師能夠在提升課程趣味性和學生參與度的同時,完成課程思政內涵的線上線下雙渠道傳遞,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四)及時有效評價,獲得教學反饋
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專家斯塔弗爾比姆認為,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在線上線下融合教學中,評價一般會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這種貫穿始終的評價,有助于專業課教師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三個方面對授課目標達成度進行自評,也有助于學生從教學知識點、思政內容、技能和能力的獲得情況對學習效果進行自評,并最終促成學生深度學習、高效學習和有效學習。混合教學模式覆蓋教學全過程,教師和學生的表現都是重要的評價依據。課題組將全過程評價結果與表現性評價結果綜合,擬成發展性評價結果,最終構建起茶樹育種學課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
教師作為踐行課程思政理念的主要執行者,需要整合專業資源,創新教學方法,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課程思政落實到具體教學中,要求教師利用線上線下教學渠道,挖掘思政元素,優化課程設計,調整評價體系,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求知精神,使課程思政建設有溫度、有觸感、有質量。同時,教師也要以辯證和發展的眼光看待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不能按圖索驥或者生搬硬套,必須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結合課程實際,創新運用,真正把課程思政落實到實處和細處。
參考文獻:
[1]李曉楠.紅色家書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路徑[J].科教導刊,2021(25).
[2]黃寶成,周育國.守正創新: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的內在力量[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10).
[3]馬光恕,廉華,盛云燕,等.將思政元素融入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21(13).
[4]周瓊瓊.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茶樹育種學課程中的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80).
[5]王龍,秦世玉,睢福慶,等.土壤質量與人類健康:土壤生態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現代化,2021(51).
責編:文 墨